多種非癌類藥物能夠殺傷癌細胞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用于糖尿病、炎癥、酒精中毒甚至用于治療犬關節炎的藥物也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殺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系統地分析了數千種已經開發的藥物化合物,發現了近50種藥物存在以前無法識別的抗癌活性。令人驚訝的發現還揭示了新的藥物機制和靶標,為加速開發新的癌癥藥物或重新利用現有藥物治療癌癥提供了可能的方法。 “我們發現即使發現具有抗癌特性的單一化合物,我們也很幸運,但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么多化合物,”達娜·法伯(Dana-Farber)的人類癌癥遺傳學研究人員Todd Golub)說。(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這項新工作發表在《nature cancer》雜志上。 研究囊括了目前包含6,000多種已獲FDA批準或已在臨床試驗中證明是安全的現有藥物和化合物(在研究時,該中心包含4,518種藥物)。這項研究還標志著研究人員首次針對其非抗癌能力篩選了大多數非......閱讀全文
多種非癌類藥物能夠殺傷癌細胞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用于糖尿病、炎癥、酒精中毒甚至用于治療犬關節炎的藥物也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殺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系統地分析了數千種已經開發的藥物化合物,發現了近50種藥物存在以前無法識別的抗癌活性。令人驚訝的發現還揭示了新的藥物機制和靶標,為加
非鉑類鹵化分子既可殺癌細胞又無毒性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學院盧慶彬教授日前開創了一種以分子機理為基礎的新方案,繼而發現一類新的非鉑類鹵化分子既可殺死癌細胞,又能防止損傷健康細胞。 飛秒激光光譜學傳統上用于研究發生在分子水平的化學反應。在分子發生反應和結構改變時,激光可拍攝一系列“快照”。該項稱為“飛秒醫學”的技術是盧教授開發的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概述
類癌(carcinoid)又稱類癌瘤(carcinoid tumor),是一組發生于胃腸道和其他器官嗜鉻細胞的新生物,其臨床、組織化學和生化特征可因其發生部位不同而異。此種腫瘤能分泌5-羥色胺(血清素)、激肽類、組織胺等生物學活性因子,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癥狀、心臟和肺部病變等,稱為類癌綜合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診斷
類癌瘤缺乏特殊征象,診斷頗為困難。臨床上往往被忽略或誤診為闌尾炎、克隆病、腸癌等疾病。當類癌瘤出現類癌綜合征時,診斷較易。典型者表現為皮膚潮紅、腹瀉、腹痛、哮喘、右心瓣膜病變和肝腫大等。血清5-HT含量增加和尿中5-HIAA排出增多,對診斷有意義,如超過261.5~523μmol/24h,診斷即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輔助檢查
(一)5-HT測定 類癌綜合征患者血清5-HT含量常明顯升高,多為83~510μmol/24h(正常為11~51μmol/24h)。 (二)5-HIAA測定 類癌綜合征患者尿中5-HIAA排出增多,往往超過78.5μmol/24h,一般在156.9~3138μmol/24h(正常值<47.1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病理改變
90%以上的類癌瘤發生于胃腸道,主要見于闌尾、末端回腸和直腸,少數發生于結腸、胃、十二指腸、Mckel憩室以及膽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氣管等。不同種族的人群,類癌的好發部位可能有差別。在日本的病例中發生于胃、十二指腸和結腸的類癌較歐美病例為多,小腸類癌則較少,推測此可能與日本人和歐美人各臟器中嗜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以下疾病應與類癌和類癌綜合征作鑒別: 1.闌尾類癌應與闌尾炎或克隆病作鑒別,消化道鋇餐造影和5-HT、5-HIAA測定有助鑒別。 2.小腸類癌應與小腸其他腫瘤作鑒別,小腸鋇餐造影、小腸鏡檢查和5-HT、5-HIAA測定等,可作出鑒別。 3.直腸類癌應與直腸腺瘤或腺癌作鑒別,依靠直腸鏡檢查并取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病因學
本病病因尚未闡明。類癌瘤是一種能產生小分子多肽類或肽類激素的腫瘤,即APUD細胞瘤,它能通過靶細胞增加環腺甙單磷酸鹽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強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羥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組織胺外,有的還可分泌其它肽類的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抗利尿素、促性
類癌面紅的病因
由于類癌組織能產生5-羥色胺及激肽等介質,常可引起面、頸、臂、軀干及小腿皮膚潮紅。情緒改變、飲食過量、飲酒及腹瀉等常可誘發。長期發作可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增厚,有的出現持久性紅斑或皮膚青紫,甚至紅斑中央壞死及形成瘢痕。
類癌面紅的檢查
常可引起面、頸、臂、軀干及小腿皮膚潮紅。情緒改變、飲食過量、飲酒及腹瀉等常可誘發。出現持久性紅斑或皮膚青紫,甚至紅斑中央壞死及形成瘢痕。本型可伴胃腸道、呼吸道、心臟及神經系統的癥狀,與皮膚癥狀合稱為類癌綜合征。
怎樣緩解類癌面紅
皮膚潮紅可以用吩噻嗪治療(如丙氯拉嗪5~10mg或氯丙嗪25~50mg每6小時口服)也可用H2阻滯劑如丙咪替丁或西咪替丁.酚妥拉明可以預防在實驗中誘發的皮膚潮紅,皮質類固醇(例如強的松每6小時5mg)可用于治療由支氣管癌引起的嚴重的皮膚潮紅.
類癌面紅的介紹
類癌面紅由于類癌組織能產生5-羥色胺及激肽等介質,常可引起面、頸、臂、軀干及小腿皮膚潮紅。情緒改變、飲食過量、飲酒及腹瀉等常可誘發。長期發作可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增厚,有的出現持久性紅斑或皮膚青紫,甚至紅斑中央壞死及形成瘢痕。本型可伴胃腸道、呼吸道、心臟及神經系統的癥狀,與皮膚癥狀合稱為
怎樣治療類癌?
1、手術治療 適用于沒有轉移的類癌。發生在闌尾、支氣管、卵巢的類癌可手術治療。在腸道者若已引起腸梗阻、腸套疊,即使已有轉移,也需進行手術治療。癥狀較重者,用內科治療方法效果不好時,可將腫瘤切除,雖然不能治愈,但亦可在較長時間內使癥狀緩解。腫瘤直徑<lcm者內鏡下治療,1~2cm者局部切除,>2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輔助檢查及鑒別診斷
輔助檢查 (一)5-HT測定 類癌綜合征患者血清5-HT含量常明顯升高,多為83~510μmol/24h(正常為11~51μmol/24h)。 (二)5-HIAA測定 類癌綜合征患者尿中5-HIAA排出增多,往往超過78.5μmol/24h,一般在156.9~3138μmol/24h(正常
類癌及類癌綜合征的流行病學
本病為少見病,在胃腸道腫瘤中占1.5%,日本統計本病占尸檢病例的0.14%~1.8%,占手術病例的0.06%~0.16%。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闌尾類癌的發病年齡較輕,平均30歲,其他部位的類癌發病年齡平均50歲左右。除闌尾類癌外,大部分類癌腫瘤發生于男性較多。
納米藥物穿上癌細胞的“馬甲”有望以癌治癌
記者日前從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獲悉,該學院博士鄭明彬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合作,在同源靶向納米載藥可視化精準治療癌癥方面取得新突破,發展了“以癌治癌”的新療法,研究成果近日在納米領域頂尖期刊《ACS Nano》上發表。 鄭明彬介紹,其研究團隊構建了包載吲哚菁綠(ICG)的聚合
類癌面紅的鑒別診斷
1.感情性面紅有些患者因害羞、憤怒慚愧、緊張、受表揚或批評時可發生面紅。 2.絕經期面紅可有陣發性面紅,發作短暫,持續5~15min。最早的癥狀是面、頸及胸部有溫暖感,繼而轉變為潮紅,情緒激動時或餐后尤易出現。可伴有絕經期其他癥狀。 3.飲酒性面紅有些人可因飲酒而引起面紅,除面部潮紅外,頸、
《癌細胞》:揭示“癌中之王”的起源
胰腺癌是惡性度高、預后差的一種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隱蔽,早期胰腺癌很難被發現,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加之病死率極高,因此被稱為“癌中之王”。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和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小鼠中探究了導致胰腺癌(胰腺導管腺癌,PDA)的腫瘤啟動事
未分化癌的癌細胞形態特征
未分化癌是各種上皮組織發生的分化極差的癌。從形態上難以確定其組織來源。1.大細胞型未分化癌涂片中癌細胞單個存在或集合成團。癌細胞體積較大,呈不規則圓形,卵圓形或長形,胞質嗜堿性染色,胞核較大,呈不明顯,染色質增多,呈粗網狀或粗顆粒狀深染色。有的可見較大核仁……2.小細胞型未分化癌涂片中癌細胞體積小,
以“蟲”治癌?這種蠕蟲偏愛癌細胞
詹姆斯邦德著名的軍需官Q為這位秘密特工提供了無限的設備和小工具來幫助他執行任務。現在,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已經表明,他們同樣善于為微小的蠕蟲提供令人驚訝,各種有用的保護性成分。來自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被稱為線蟲的微型自由生活的蠕蟲可能被涂上水凝膠基的"鞘",可以進一步定制以運輸功能貨物。線蟲是微小的
鱗狀細胞癌的癌細胞形態特征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arinoma)來源于鱗狀上皮或柱狀上皮鱗狀化生后癌變。涂片中鱗癌可分為分化較好和分化差兩亞型。1.分化較好的鱗癌細胞涂片中以相當于表層的癌細胞為主。多數癌細胞胞漿內有角化,染鮮紅色,胞質豐富呈多角形,細胞似鱗狀皮表層形態。成團脫落的癌細胞互相嵌合,細胞間
如何診斷類癌綜合癥?
無功能性類癌可以和其他占位性病變一樣依據不同的部位通過血管造影術,CT或磁共振加以診斷,小的腸道類癌通過鋇劑X線檢查顯示腫塊充填腸道或其他異常.確診需行組織學檢查. 功能性類癌可通過癥狀,體征而初診,確診需證明尿中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5-羥基吲哚乙酸(5-HIAA)的排泄量增加.比色法試驗需病
類癌綜合癥的概述
類癌綜合征(carcinoid syndrome) 主要來自腸道的類癌發生肝轉移時,偶爾發生于胰島細胞癌和胃癌;分泌過多以5-羥色胺(5-HT)為主的生物活性物質,引起皮膚潮紅、腹瀉、哮喘和心瓣膜病變等表現。
類癌綜合征的病因
類癌細胞可產生多種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其中最主要的是5-羥色胺、緩激肽、組胺及前列腺素等。5-羥色胺來源于食物中的色胺酸。在發生類癌后,食物中的色胺酸有60%在類癌細胞中轉變為5-羥色胺,因此在類癌患者血液中的5-羥色胺有明顯的增加。 緩激肽是引起臨床表現的另一種比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質。在類癌組
類癌面紅的病因及檢查
原因 由于類癌組織能產生5-羥色胺及激肽等介質,常可引起面、頸、臂、軀干及小腿皮膚潮紅。情緒改變、飲食過量、飲酒及腹瀉等常可誘發。長期發作可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增厚,有的出現持久性紅斑或皮膚青紫,甚至紅斑中央壞死及形成瘢痕。 檢查 常可引起面、頸、臂、軀干及小腿皮膚潮紅。情緒改變、
類癌綜合征的檢查
1.24小時尿中5-羥吲哚醋酸大于30mg。在胃的類癌細胞內,缺少脫羥酶因而血中5-羥色胺濃度不高,而5-羥色胺酸濃度增高。24小時尿中5-羥吲哚醋酸排出量波動很大,而且受食物的影響。如吃馬鈴薯、香蕉、菠蘿后,尿中5-羥吲哚醋酸排出量增加,因此需反復多次驗尿,診斷才較可靠。 2.在高度懷疑為類
類癌綜合征的治療
1.手術治療 適用于沒有轉移的類癌。發生在闌尾、支氣管、卵巢的類癌可以手術治療。在腸道者若已引起腸梗阻、腸套疊,即使已有轉移,也需進行手術治療。癥狀較重者,用內科治療方法效果不好時,若將腫瘤切除,雖然不能治愈,但亦可在較長時間內使癥狀緩解。 2.內科治療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一般治
類癌綜合癥的癥狀
在類癌綜合癥時,由于血中血清素(即5-羥色胺)增加,引起腸蠕動亢進而腹瀉,有時引起哮喘樣發作。腹瀉往往是首發的癥狀,約發生于3/4病例,多見于餐后或清晨,早期大多為間歇性,嚴重時每日可達20~30次,導致營養不良以及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可伴有痙攣性腹痛。本病患者并發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頻率遠較正常
概述類癌的臨床表現
早期患者多無癥狀,中晚期可出現以下癥狀。 1、皮膚潮紅 見于90%以上患者,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為面頸部皮膚呈鮮紅色的發作性改變。開始僅持續10~15分鐘,可伴發熱、流淚等,數周1次,以后可增加至每天數次,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可達幾小時。 2、胃腸道癥狀 見于約80%患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
治療直腸類癌的相關介紹
直腸類癌潛在惡性程度低,若其直徑2cm者多為惡性。本病處理原則是根據腫物的大小,結合浸潤深度以及組織學類型決定切除方式。若腫瘤≤1.0cm,無超出粘膜下層之浸潤,無非典型組織學表現可行內鏡下局部切除。若腫瘤>2cm或侵及肌層,應按惡性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若直徑為1~2cm,未侵及肌層,可經骶尾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