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的硬性規定,鼓勵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選擇國家自然科學獎開展外籍專家參評國家科技獎試點,2020年向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開放……

    image.png

    圖片來源于網絡

      11月2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回顧一年來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的新舉措,并介紹了2020年度科技獎勵改革的重點任務。

      法規制度做“加法” 提名材料做“減法”

      “今年在延續已有做法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推出完善科技獎勵法規制度體系、改進提名方式、規范評審機制、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改革措施,平穩有序開展了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工作。”該負責人說,不僅重點修訂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章程》等規范性文件,還研究制定專家遴選、授獎指標分配等規則辦法,推進法規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獎勵質量是維護國家科技獎勵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證,而提名質量是獎勵質量的基礎。針對備受關注的提名工作,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工作持續做“減法”,切實為科研人員減負。

      “今年重點在精簡提名材料,強化客觀材料佐證和誠信承諾等方面改進提名工作。”該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必備附件取消《知情同意證明》,改為知情同意記錄備查和完成人誠信承諾。同時,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鼓勵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強調知識產權歸中方所有,第一單位署名為國外單位的論文不能作為代表性論文。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書的“推廣應用情況”部分做了較大修改,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不再硬性要求開具《應用證明》,代之以技術合同、到賬憑證等客觀佐證材料;二是突出獎種區別,國家技術發明獎側重“應用效果”,國家科技進步獎側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近三年經濟效益”由原來固定表格改為文字敘述,以更好反映不同行業領域特點。

      2019年是全面實行提名制的第二年,提名情況又有哪些亮點?來自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共收到有關專家和單位提名項目(人選)1609項,較2018年增加85項。其中專家提名115項,較2018年減少18項。提名最高獎15人,為歷年提名人數最多的一次。提名國際合作獎33人,來自19個國家,是歷年人數最多、國別最廣泛的一次。

      敢啃硬骨頭 將一項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改革方案》出臺兩年來,實行提名制、建立定標定額評審制度、調整獎勵對象等重點改革任務陸續落地實施,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科技界的普遍認可。”該負責人直言,但對照《改革方案》精神及科技界的期待,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比如,法規制度體系還需完善,提名和評審機制改革有待深化,誠信監督和科技獎勵績效評價還不健全等。

      而這一項項難啃的硬骨頭,被列入了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的重點工作中。

      在完善國家科技獎勵法規制度體系方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將積極配合司法部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發布,進一步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從操作層面落實科技獎勵改革任務,細化提名和評審的機制與措施,并將實踐中成熟的做法予以制度化。

      “通過完善提名工作、簡化公示內容、規范評審機制和加強專家庫建設與管理等,持續完善國家科技獎勵提名和評審機制。”該負責人強調,要堅決遏制“SCI至上”的老難題,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將取消填報“SCI他引次數”的硬性規定,規定“他引總次數”應明確檢索機構使用的數據庫。

      為進一步提升評審的科學性和規范性,2020年將制定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強化專家信譽評價、誠信記錄和動態調整機制。今后科技獎勵工作將探索建立根據我國科研投入產出、科技發展水平等實際狀況,分別確定各評審階段三大獎授獎指標數。

      談到健全科技獎勵誠信監督機制時,該負責人透露,2020年將修訂出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異議處理辦法》,探索區別紀律類和學術類分類調查處理的程序和辦法,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相關主體在調查處理中的權責。同時,健全科技獎勵誠信調查處理機制,逐步建立誠信檔案和科研信用體系。

      記者了解到,2020年科技獎勵工作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作風和學風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獎機制,探索科技獎勵工作后評估制度等,不斷促進科技獎勵制度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相關文章

    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七成出自高校

    國新辦今日(26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介紹,高校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標志性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超過7成、科技進步獎近5成來自于高校,在量子科技、生......

    新型二維材料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完成的“新型二維材料的創造、制備與物性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報》從金屬所獲悉,該項......

    1項杰出貢獻獎,2022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公示

    第七屆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已對2022年度省科學技術獎進行了綜合評審。根據有關規定,現將2022年度通過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綜合評審、擬授獎的1項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98項省自然科學獎、21項省......

    規范招標投標市場打擊違法亂紀活動

    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有關負責同志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招標投標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直面招標投標領域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糾治制......

    16所高校,獲自然科學獎

    近日,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頒獎典禮在西安隆重舉行。頒獎典禮上頒發了2023年度CSIG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青年科學家獎、石青云女科學家獎獲獎證書,并授予CSIG會士、CSIG博士學位論文......

    “激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創新”——從職稱評審看江蘇探索人才分類評價改革

    一套智能產線,不僅幫企業提升了25%的生產效率,也成為南京工業大學教師方成剛晉升職稱的重要砝碼;一直沒有職稱的科研人員郭欣政,憑借扎實的學術造詣,通過“綠色通道”被直接認定為正高級職稱……如今在江蘇,......

    健全科技法律制度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作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202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社會治......

    我國將建立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王恩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19日對外公布《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建立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被納入這份《方......

    規程匯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

    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規程匯編1、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2、化學實驗室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3、實驗室“三廢”處理辦法4、儀器設備管理辦法5、計劃管理6、常見事故的簡單處理7、工作檔案制度8、實驗人員工作記錄細......

    這所高校霸氣官宣:可潛心研究10年不發論文!

    1月17日,中國藥科大學召開人才工作會議,發布人事人才改革系列新政,重磅推出中國藥大“人才十條”等重大舉措,創造性提出“破五唯”的中國藥大改革方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據悉,此次中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