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北京創制”新藥獲批上市
《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布實施以來,在北京市科委等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成員單位共同努力下,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并加快落細落實,推進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2020年1月至今,國家藥監局共批準4個國產創新品種上市,其中3個為“北京創制”新藥,獲批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具體為:北京五和博澳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和博澳藥業)桑枝總生物堿片(5類中藥)、銀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銀谷制藥)苯環喹溴銨鼻噴霧劑(1類化藥,商品名:必立汀)、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因科技)鹽酸可洛派韋膠囊(1類化藥,商品名:凱力唯)。3個品種集中落地,是北京近六年來獲批數量最多的一次,為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加快發展貢獻了新增量。 五和博澳藥業的桑枝總生物堿片是新型糖苷酶抑制劑,為近10年來首個獲批上市的糖尿病中藥新藥,與國際公認的一線糖尿病治療藥物阿卡波糖具有類似作......閱讀全文
這3個“北京創制”新藥獲批上市
《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布實施以來,在北京市科委等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成員單位共同努力下,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并加快落細落實,推進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2020年1月至今,國家藥監局共批準4個國產創新品種上市,其中3
北京市科委:3個“北京創制”新藥獲批上市
北京市科委發布的消息顯示,自今年1月至今,國家藥監局共批準4個國產創新品種上市,其中3個為“北京創制”新藥。3個品種集中落地,是北京近六年來獲批數量最多的一次,彰顯了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實現了新增量。 據了解,3個“北京創制”新藥具體為:北京五和博澳藥業有限公司的桑枝總生物堿片(5類中藥)、銀
我國新藥創制專項迎“豐收”
記者22日在科技部舉行的“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國已在肺癌、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持續增強,取得階段成效、碩果累累。 新藥創制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介紹,截至“十二五”末,
靶點難尋:新藥創制只能亦步亦趨
“靶點就如組成金字塔的一塊特定的石頭,它就在那兒,但要準確找到,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10月14日, 南京傳奇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官范曉虎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從發現PD-1分子到相關藥物問世、摘得諾獎,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用了26年。找靶點難,這是全球新藥研發業界的共識,中國尤為如此。“
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取得突破
“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給予支持的幽門羅桿菌已經獲得新藥證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成功研制出的創新藥物——鹽酸安妥沙星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型結構的一類新藥,并于近日成功上市。”日前,在2009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技術總工程師桑國衛
缺乏包容 新藥創制需要良好軟環境
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天津腫瘤醫院,同在天津市衛津路,相距不過短短數公里。 然而,一款被美國FDA認證為“孤兒藥”,專門用于治療腦膠質母細胞瘤的新藥ACT001從學校走進醫院開展臨床Ⅰ期試驗,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 與此同時,遠在萬里之外的澳大利亞,它早已完成了臨床Ⅰ期所有試驗,馬上就將在美國進
國產創新藥為啥總是難產?新藥創制:源頭創新是短板
改革開放40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增長了410倍。但其中,國產創新藥卻步履維艱。究竟什么掣肘了國產創新藥的研發?是基礎研究“造血”能力不足,還是科技成果轉化“肌無力”,抑或審批制度存在“梗阻”?科技日報今起推出國產創新藥系列報道,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期,深挖細剖,把脈國產創新藥研發,尋找其“難產
國產創新藥為啥總難產?政策給力 新藥創制方能突圍
“國家鼓勵創新,創新藥更需要政策的扶持。”10月16日,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眾所周知,新藥研發有“兩高一長”之說: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一款新藥從開始研發到獲批上市,需要經過10到15年的時間,花費至少要10億美元。“新藥研發非常不容易,而獲批上市后進入
山東省新藥創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自2008年實施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國家專項)以來,在國家專項和省各類科技計劃的協同支持下,山東省創新藥物研發能力持續提升,醫藥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競爭能力大幅提高,新藥產出大幅增加。 一、創新體系建設力度不斷加強。 山東省初步建立了“一個中心區、六類研發基地、
“重大新藥創制”新藥篩選技術平臺課題匯報工作進展
“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新藥篩選技術平臺課題在京匯報工作進展 “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于近期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新藥篩選技術平臺課題工作匯報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賈豐、平臺領域責任專家王廣基副校長、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王廣基副校長就平臺“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