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被我司的工程師小姐姐安利了一部據說是英國最長壽的科幻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在2018年底剛剛回歸的十一季中,新上任的第十三任Doctor造出了一件亮眼的神器——升級版音速起子,可謂是上可打外星人,下可開防盜門,有點無所不能的意思。 十三姨和她的起子而在咱們現實的物理學領域,雖然沒有這樣的“起子”,但卻有一個了不起的“鑷子”。那就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發明的“光鑷(Optical Tweezer)”。 “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早在1986年就發明了光鑷,他的工作核心是利用光學梯度力進行光學捕獲和操控小型介質粒子。同時,他也是許多研究的“第一人”: 第一個觀察到作用于原子的光學梯度力第一個實現激光冷卻原子的“光學粘膠”第一個觀察到光對原子的捕獲現象 并且,Arthur Ashkin將光......閱讀全文
“沒有想到是一項技術獲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并沒有出現在任何一份預測名單當中。 就連獲獎者之一、物理學獎史上第3位女性——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家唐納·史翠克蘭(Donna Strickland)在接到諾貝爾獎現場的電話時都激動地說:“首先,必須得說這很瘋狂!”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
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納米科技走進人們的視線,宏觀世界中的器件走向微納世界成為世界潮流。微型馬達由于能廣泛應用于微機電、微流、生物醫藥等領域而倍受青睞,而光場、電場和磁場常常作為動力來智能地操控微型馬達。傳統的光驅動的旋轉微馬達可以通過向具有雙折射性質的物體傳遞角動量或向形狀不對稱的物體傳遞動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阿什金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熱拉爾·穆魯唐娜·斯特里克蘭唐娜·斯特里克蘭 系歷史上第三位女性獲獎者;美法加3位科學家因激光物理學領域突破性貢獻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
光鑷是一項正在飛速發展的技術,近年來,圍繞光鑷的新型應用層出不窮。光鑷是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的焦點捕獲粒子,從而使研究人員無需任何物理接觸即可操縱物體的技術。目前,光鑷已被用于捕獲微米級的物體,然而研究人員日益渴望將光鑷的應用擴展到納米級粒子上去。由法國雷恩第一大學Janine Emile和Oli
1836年,Whewell在對同潮線和潮汐峰演變過程的觀察中發現,多列同潮線交匯于同一點,并沿該點旋轉,潮汐峰隨之消失,且此處潮水位為零,該點就是存在于潮汐波中的相位奇點。在光學領域同樣存在著類似現象,我們稱這類光束為渦旋光束。 相比一般的光束,渦旋光束因其與眾不同的特性,自1989年被首次提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rapping red blood cells in living animals using optical tweezers”的文章,利用一種新型技術,捕獲并操縱了活體小鼠中皮下毛細血管內的紅細胞,從而拓展了動物活細胞動力學研究的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教授雷銘團隊提出軸平面光學捕獲與成像技術,打破了傳統光學捕獲技術的操控范圍局限在焦平面附近的限制,首次實現了軸平面(X-Z)全息光鑷動態操控多粒子的功能,極大地提升了光鑷在三維空間操控粒子的能力。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 光鑷利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過程中的
CRISPR-Cas9作為一種有效的基因編輯方法,在疾病預防與治療中具有巨大的潛能,但是在臨床轉化中必須要考慮到它的脫靶效應。傳統的生物學手段如電泳或測序等,雖然也可以用來研究Cas9的靶向性,但是其結果大多數為靜態的、平均的。2019年3月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
生物學的反應是一個動態過程,具有瞬時性、微觀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需要借助多種生物物理學的方式才能捕捉到這一細微的變化。LUMICKS一直致力于為廣大客戶提供最先進的單分子生物物理設備和最前沿的單分子領域進展,助力科學家在單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奧秘。荷蘭Lumicks C-Trap超分辨單分子動力分析儀
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順利完成了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制激光光鑷微操作儀的任務,這是該所第一次向西方國家出口光學儀器設備。 激光光鑷是一種新型的光學微操作和微加工系統。它將激光引入顯微鏡作用于微觀物體,用激光來實現對微小粒子的夾持、操作和加工,并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觀過程通過
最新發現與創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系李銀妹課題組,近日與上海交通大學魏勛斌教授合作,采用活體動物內的細胞,發展了動物體內細胞三維光學捕獲技術。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網站還以《醫學研究:用光清除血管被堵塞的血管》為題對該研究工作進行報道。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院士團隊在超強超短激光驅動新型光鑷操控粒子束研究中獲重要進展。研究在三維PIC模擬中,利用相對論圓偏振拉蓋爾—高斯激光,首次實現了新型光鑷——相對論“渦旋刀”,產生了空間周期性分布的電子團簇。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5月16日,第三屆光譜網絡研討會(eCS 2017)盛大開幕,本屆光譜網絡研討會由中國光譜學會(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及中國光譜網承辦,本次研討會歷時三天,特邀來自全國的28名光譜界大牛帶來精彩報告,向廣大光譜學同仁分享各自的科研心得和最新成果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3位在設計由光制成的工具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紐約含德市貝爾實驗室的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發明光鑷而獲得這一殊榮。光鑷是一種利用聚焦激光束夾住和操控包括生物樣本在內的微觀物體的技術,正如人們利用鑷子所做的事情。來自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
近日,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微納光學研究所袁小聰教授課題組在表面等離激元光鑷操控金屬納米線方面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袁小聰教授和閔長俊副教授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2014年該刊影響因子為12.94)發表了題為《Plasmonic Hybridization Ind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8月24日,由天津市色譜研究會主辦、天津市分析測試協會協辦的2019年第五屆天津市質譜學術技術交流會在河北省易縣太行水鎮召開。本次會議得到了SCIEX、頂勝源安科技有限公司、拜默實驗室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協助。來自質譜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分析測試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小組早在多年前就開展了光學微操縱技術的研究,已掌握了激光光鑷、飛秒激光光刀、顯微光譜儀等核心技術,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光鑷產品,并成功投放于市場。近期該研究小組又瞄準特殊光束及特殊微粒光學捕獲力計算的理論問題,進行了
2015年5月8日-11日,第十二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美麗的武漢洪山大禮堂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華中師范大學承辦,會議每三年一次,旨在交流與探討分析化學學科的新成就、新進展和新技術。本次會議吸引到分析化學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2000余人。 5
阿瑟·阿什金被許多人認為是“光學捕獲”之父,他是激光科學領域的巨人之一。阿什金在貝爾實驗室長達40年的卓越職業生涯中,發現了如何讓激光推、拉和抓住微小物體,如小介電粒子、細胞和DNA等生物分子。在其最著名的實驗中,阿什金和朱棣文以及其他合作者僅用光冷卻和捕獲單個原子。 阿什金生于1922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光譜技術已邁過百年歷史長河,中國的光譜分析技術亦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今日中國的光譜技術已從國際上“跟跑”躍升到部分領域領跑的地位。在這背后,光譜研究領域的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克服了嚴峻的挑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伴隨著將在成都召開的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0年光譜
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對如此眾多的信息怎樣實現檢測、轉換、傳輸、存儲和處理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在過去的五十年里,晶體管的特征尺寸已按Moore定律由1cm降低到目前的近0.1μm,如今最新型的微處理器集成了4000多萬個晶體管,到201
單細胞研究是當今生物醫學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方向之一。傳統生物學對細胞進行識別,往往需要借助染色等標記方式,導致細胞的損傷甚至死亡,限制對同一特定細胞的進一步分析和應用。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葉安培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款生物芯片,并結合自主開發的“
項目名稱 大慶應用技術研究院實驗平臺儀器設備采購D 項目編號 DZC20192063 標段名稱 第三標段 開標日期 2020-3-12 9:30:00 開標地點 開標8室 采購人 大慶應用技術研究院 采購人聯系電話 13845959287 采購人地址 大慶高新區科技路179號 集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為一種進化理論找到了依據,即靈長動物的繁殖競爭在精子運動性層面上發生。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交界》(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雜志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圣地亞哥分校的Michael
單分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的推動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進步,荷蘭Lumicks公司一直致力于單分子操縱領域的研究,最新產品——M-Trap(激光光鑷)將于近期推出,M-Trap將以其超強的力學分辨率以及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助力科學家在生物單分子領域取得更加出色的成果!M-Ttrap?(激光光鑷) 主要特點:
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癥這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都是由微小的毒性蛋白寡聚體引起的。現在,新興的單分子技術正在幫助人們研究這些蛋白聚合物,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阿爾茨海默癥被認為是β淀粉樣蛋白發生錯誤折疊引起的。這些蛋白在神經元中累積形成了大量的淀粉樣纖維和蛋白斑塊,不僅影響了大腦的記
[導讀]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近日報道稱,一種被稱為“微耳”的新型設備或許有望改變這一現實,讓聽到細菌的聲音成為可能。 借助顯微鏡技術,人們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但如同早期電影一樣,目前這種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還大多停留在“只見其人不聞其聲”的無聲時代。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近
2月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
2月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鑷顯微鏡(BioRam?)基于拉曼散射和光阱捕獲原理,創新地將共聚焦拉曼顯微技術與光鑷技術集成于一體,采用同一波長(785nm)的激光用于細胞的光阱捕獲和拉曼信號激發,即可捕獲細胞(即使是溶液中的懸浮細胞)的拉曼信號,又可對單細胞進行移動,實現細胞篩選。不同于常用的細胞分析方法,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