λ噬菌體臂與外源基因組DNA片段的連接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當 λ 噬菌體臂與外源基因組 DNA 片段相連時,必須考慮到兩個參數:噬菌體臂與潛在插入片段的摩爾比,以及在反應混合物中各類 DNA 的濃度。實驗材料 噬菌體 T4 DNA 連接酶基因組 DNAλ 噬菌體包裝混合物λ 噬菌體臂 DNA試劑、試劑盒 ATPSM 和 SM+ 明膠儀器、耗材 瓊脂糖凝膠LB 或 NZCYM 瓊脂平板水浴實驗步驟 一、材料1. 緩沖液和溶液ATP ( 10 mmol/L)SM 和 SM+ 明膠2. 酶和緩沖液噬菌體 T4 DNA 連接酶3. 凝膠瓊脂糖凝膠(0.7%), 用 0.5X TBE, 含 0.5 μg/ml 溴化乙錠4. 核酸和寡核苷酸適當大小的基因組 DNA,用于載體克隆5. 培養基LB 或 NZCYM 瓊脂平板LB 或 NZCYM 頂層瓊脂糖6. 專用設備預置于 47℃ 的加熱儀或水浴(用于頂層瓊脂糖)預置于 16℃ 的水浴7. 載體和菌株λ 噬菌體包裝混合物λ 噬菌體臂 D......閱讀全文
什么是噬菌體展示技術?
噬菌體展示技術是一種將外源肽或蛋白基因與噬菌體特定蛋白基因在其表面進行融合表達的新技術。該技術實現了表型與基因型的統一。隨著噬菌體展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其優越性被越來越多的實驗室所認識,使得該技術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展,也使該技術得以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噬菌體展示技術的原理
噬菌體展示技術是將多肽或蛋白質的編碼基因或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體外殼蛋白結構基因的適當位置,在閱讀框正確且不影響其他外殼蛋白正常功能的情況下,使外源多肽或蛋白與外殼蛋白融合表達,融合蛋白隨子代噬菌體的重新組裝而展示在噬菌體表面。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以保持相對獨立的空間結構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分子的
血清學篩選噬菌體
1. 準備 NZY agar plates(至少用前 24 小時倒好) ,用前在37℃培養箱中烘烤1-2 小時以去除水滴。2. 將過夜培養的 XL1-blueMRF' 細菌 2000 轉/ 分,離心10 分鐘,將細菌溶解在10mMMgSO4 中,調整細菌濃度為 OD600=0.5。3. 融化
噬菌體克隆的純化實驗
實驗材料 噬菌體試劑、試劑盒 LB頂層瓊脂糖氯仿SMMgSO4儀器、耗材 培養箱牙簽硝酸纖維素膜實驗步驟 1. ?在直徑82 mm LB平極上倒入含200 μl 宿主菌的3 ml 0.7%頂層瓊脂糖,放置10 min。?2. ?通過放射自顯影膠片上的雜交斑點確定陽性噬斑在原平板上的位置,用牙簽輕輕插
噬菌體文庫的擴增實驗
基本方案 ? ? ? ? ? ? 實驗材料 噬菌體 試劑、試劑盒
噬菌體克隆的純化實驗
基本方案 ? ? ? ? ? ? 實驗材料 噬菌體 試劑、試劑盒
gⅥcDNA融合噬菌體ELISA
gⅥ-cDNA融合噬菌體ELISA [器材和試劑] 通用設備及試劑以及以下的設備和試劑: ● 鏈霉素包被的微量濃度測定板(Pierce) ● T和 2mol/L ● 生物素抗原選擇出的(BAS)噬菌體和(或)免疫親和選擇出的(1AS)噬菌體
噬菌體克隆的純化實驗
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細菌病毒的總稱,作為病毒的一種,噬菌體具有病毒特有的一些特性: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只含有單一核酸。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在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氨基酸和能量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
噬菌體肽文庫的定義
中文名稱噬菌體肽文庫英文名稱phage peptide library定 義將編碼多肽的外源基因插入含噬菌體外殼蛋白基因的載體,構建得到能與外殼蛋白融合表達多肽的基因文庫。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生物學技術(二級學科)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噬菌體是寄生在細菌細胞中的病毒.一個典型的噬菌體的生活周期,可以分為3個階段感染階段,增殖階段和成熟階段.有關的主要內容在課本上已經介紹過了,這里再稍加詳述如下.感染階段 噬菌體侵染寄主細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體的尾部附著在細菌的細胞壁上,然后進行"侵入.先通過溶菌酶的作用在細菌的細胞壁上
噬菌體文庫的擴增實驗
實驗材料?噬菌體試劑、試劑盒?MgSO4麥芽糖瓊脂糖氯仿DMSOSM儀器、耗材?離心機分光光度計水浴鍋實驗步驟 1.? 制備鋪平板菌(1)2.5 ml 新鮮過夜培養的宿主菌液接種于250 ml 含0.2%麥芽糖和10 mmol/l MgSO4的LB培養液中。(2)在37℃恒溫搖床劇烈搖蕩2~4 h,
噬菌體展示技術的原理
噬菌體展示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編碼多肽的外源DNA片段與噬菌體表面蛋白的編碼基因融合后,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呈現在噬菌體的表面,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保持相對的空間結構和生物活性,展示在噬菌體的表面。導入了各種各樣外源基因的一群噬菌體,就構成一個展示各種各樣外源肽的噬菌體展示庫。當用一個蛋白質去篩查一個噬
l噬菌體載體的類型
插入型 (Insertion vectors )這種載體僅僅有一個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克隆位點。如:λgt10 、 λgt11克隆能力小,不到10kb置換型 (Replacement vectors)這種載體具有兩個對應的酶切克隆位點,在兩個位點之間的λDNA區段是λ噬菌體的非必需序列,可以被外源插
溫和噬菌體的形態介紹
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只能在活的細胞內以復制方式進行增殖。
溫和噬菌體的化學組成
頭部衣殼內含有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即DNA或RNA,尾部有能識別宿主菌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與噬菌體的吸附功能有關。
溫和噬菌體的影響因素
決定噬菌體狀態的因素很多,除細菌與噬菌體本身的遺傳特性外,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溫度、宿主生理狀況、菌種及每個細菌所接受的噬菌體數目等。例如用紫外線照射或絲裂霉素C處理,或提高溫度,都可誘發溶源性細菌中的原噬菌體轉變成烈性噬菌體而導致宿主細胞裂解。但是,從分子水平來看,是因為各種外因,引起了噬菌體CI蛋白
溫和噬菌體的治愈現象
溶原狀態通常十分穩定,能經歷許多代。但在某些條件如紫外線、X線、致癌劑、突變劑等作用下,可中斷溶原狀態而進入溶菌性周期,這稱為前噬菌體的誘導與切離(excision),發生率為10-2-10-5。極少數溶源性細菌中的前噬菌體離開細菌基因組后,不進入溶菌性周期,這個現象被形象地稱之為“治愈”。
溫和噬菌體的主要應用
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如λ噬菌體 。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用人血清進行噬菌體ElISA
用人血清進行噬菌體ElISA [器材和試劑] ● 包被緩沖液 ● T ● T[,1%TritonX—100,3% A(Sigma)] ● 兔抗人Fc—特異性IgG(Pierce):用包 被緩沖液稀釋為5.0ug/ml① ● HRP標記的抗噬
溫和噬菌體的存在狀態
溫和噬菌體可有三種存在狀態:①游離的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②原噬菌體:當溫和噬菌體侵入其宿主細胞后,前者的核酸附著或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并與之一道復制,這種處于整合態的噬菌體,稱為前噬菌體( Prophage)。?③營養噬菌體:在宿主細胞內指導特定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合成。
什么是噬菌體肽文庫?
中文名稱噬菌體肽文庫英文名稱phage peptide library定 義將編碼多肽的外源基因插入含噬菌體外殼蛋白基因的載體,構建得到能與外殼蛋白融合表達多肽的基因文庫。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生物學技術(二級學科)
噬菌體文庫的擴增實驗
文庫一旦包裝就應該盡快進行擴增,它可以大大增加文庫的拷貝數,但在擴增時由于克隆的生長速率不同,文庫的組成可能會出現某種潛在的改變。這種文庫克隆組成比率的變化可以通過把文庫克隆預吸附到細菌上并使用一種高密度鋪平板和短期培養的方法而盡量減少。文庫一旦包裝就應該盡快進行擴增,它可以大大增加文庫的拷貝數,但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溫和噬菌體的感染過程
這類噬菌體感染它的宿主細菌后,可把它的DNA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中,隨著細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同時復制。這時不能用任何方法在細菌體內檢出噬菌體顆粒的存在,細菌繼續生存并進行分裂繁殖。這種攜帶噬菌體DNA的細菌叫溶原性細菌。在一般外界條件下,溶原性細菌只有極少數發生裂解性反應。但若環境改變,如在紫外線下,激發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關于λ噬菌體的基本介紹
λ噬菌體是一種溫和噬菌體,它通過尾管將基因組DNA注入大腸桿菌,其蛋白質外殼留在菌外。進入細菌后的DNA以兩端12bp互補單鏈黏性末端連成雙鏈環狀,能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增殖。 1951年J. Lederberg的妻子Esther Lederberg證明了J. Lederberg和Tatum用來雜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