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法原理 通過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表面的細微形態的科學稱為微形態學。微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從植物體莖葉表皮細胞形狀和排列、外層細胞壁的突起到葉片表皮毛、氣孔器、腺體的結構和形態以及果實、種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細結構,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態與結構的學科稱為孢粉學。孢粉學的發展對現代植物分類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為分類學提供了大量信息資料,同時也對地質學、占植物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花粉的形態與結構揭示能植物系統發育的歷程,反映出植物適應不同媒介傳粉的適應性特征。通過對花粉形態特征的觀察,了解花粉形態結構的多樣性及與其傳粉的適應,學會正確描述花粉的形態特征,掌握花粉的制片方法,在此基礎上認識花粉的形態特征,在植物分類學、占植物學、地質學及植物系統學中的作用。實驗材料 花粉試劑、試劑盒 冰乙酸乙酸酐濃硫酸甘油石炭酸加拿大樹膠蒸餾水酒精等儀器、耗材 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水浴......閱讀全文
實驗方法原理:通過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表面的細微形態的科學稱為微形態學。微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從植物體莖葉表皮細胞形狀和排列、外層細胞壁的突起到葉片表皮毛、氣孔器、腺體的結構和形態以及果實、種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細結構,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態與結構的學科稱為孢粉學。孢粉學的發展對現代植物
實驗方法原理通過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表面的細微形態的科學稱為微形態學。微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從植物體莖葉表皮細胞形狀和排列、外層細胞壁的突起到葉片表皮毛、氣孔器、腺體的結構和形態以及果實、種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細結構,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態與結構的學科稱為孢粉學。孢粉學的發展對現代植物分
蘇鐵類植物(俗稱鐵樹)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裸子植物。蘇鐵在中生代極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蘇鐵類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層中豐富多樣,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有助于闡釋鐵樹傳粉演化歷史的直接化石證據極其罕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
協同進化過程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協同進化雙方形態特征的進化?這是進化生物學家們長久以來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花粉是有花植物的重要繁殖特征,同時也承載著植物與其傳粉者協同進化過程中的直接選擇壓力。現今花粉形態是植物自身系統發生的直接體現,還是傳粉者選擇修飾的結果?傳粉模式的改變會對植物花粉形態的進化造
4.3糞便隱血試驗4.3.1糞便隱血試驗的臨床意義隱血試驗常作為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腸道腫瘤篩選試驗。陽性見于消化道疾病如潰瘍、藥物(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吲哚美辛)、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鉤蟲病、結腸息肉、消化道腫瘤(如胃癌、結腸癌)。隱血試驗陰性是判斷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標
在育種工作中,有時需要將花粉保存一段時間。雖然人們已經知道,花粉保存以溫度較低(0~15℃),空氣濕度稍干(不能太干)、黑暗條件下為宜。但是各種不同植物 花粉壽命長短相差懸殊,這一是由花粉本身的特征決定的,二是由貯藏條件決定的。一般來說,禾谷類作物花粉的壽命較短,自花授粉植物花粉的壽
孢粉形態學作為廣義形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植物高等級分類階元的一個重要依據。大量花粉形態數據的不斷累積,以及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態性狀重新審視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統演化關系成為可能。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和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教
在育種工作中,有時需要將花粉保存一段時間。雖然人們已經知道,花粉保存以溫度較低(0~15℃),空氣濕度稍干(不能太干)、黑暗條件下為宜。但是各種不同植物花粉壽命長短相差懸殊,這一是由花粉本身的特征決定的,二是由貯藏條件決定的。一般來說,禾谷類作物花粉的壽命較短,自花授粉植物花粉的壽命尤其短,如小麥在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華萊士在他的熱帶考察旅行記中,曾經形象地把紅樹林描述為是海陸之間極其顯要的“居民”,在許多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線,紅樹林構成了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連接海陸過渡帶(潮間帶)的特有生物群系,其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潮間帶的紅樹林也是底棲軟體動物、有孔蟲、
花粉是植物系統發育中較保守的器官之一,花粉的變異程度往往標志著該類群的進化水平,是系統發育研究中最有價值的證據。番荔枝科是木蘭目較原始的類群,在屬間或屬內都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其中花粉形態的多樣性最為豐富,比任何其它科顯示出更多的變異,處于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途徑中十分關鍵的位置。 中科院華南植
隨著掃描電鏡在各學科領域的廣泛應用,其涉及的樣品種類日趨繁多,因此需要不斷地探索新的制樣方法。本文報道我們建立的幾種生物樣品掃描電鏡特殊制樣技術及獲得的幾張顯微照片(圖1~5)。 1 野生山楂品種資源分類鑒定掃描電鏡制樣技術 本實驗目的是利用掃描電鏡對山楂種子表皮的紋飾進行分類。由于干燥后
花粉是植物攜帶遺傳信息的雄性生殖細胞,其形態具有較強的遺傳保守性。被子植物中除了單粒花粉,還存在二合、四合、八合等多合花粉。在蟲媒植物花粉傳播中,多合花粉保證了傳粉昆蟲一次可以攜帶較多量的花粉,增加了具有多胚珠子房的受精率。四合花粉是最為常見的花粉聚合方式,在基部被子植物中得到多次進化,對環境的
風的作用不僅表現為直接影響植物(如風媒、風播、風折、風倒、風拔等),同時還能影響氣候因子(降水、溫度、濕度、CO2濃度)和土壤因子,從而間接影響 植物。 而風的影響也不知是影響農業在其他很多領域都有影響,如建筑、航海、戰爭等等,在平時生活中經常會進行風速風向的測量,風向風速的測量一般是使用風向風速記
實驗方法原理將小而扁平的檢物材料全部封藏起來,所以用此法制作的玻片標本可顯示出植物或植物某部分器官的整體。這種方法適用于微小或扁平的材料,例如絲狀或葉狀的藻類、菌類蕨類的原葉體抱子襄、纖小的苔鮮植物,以及被于植物的表皮、花粉粒、幼胚等幼小的器官。可以制成臨時裝片,也可以制成水久制片。實驗材料檢物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于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對該類群4目13科196屬20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密蘇里植物年報》。 該研究通過大
本實驗以小麥為材料,取不同發育時期的花藥永久制片進行小麥花藥和花粉發育過程的觀察。并取發育適期的麥穗進行小麥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和由小孢子發育為成熟花粉粒過程的涂片觀察。 華北地區冬小麥大約在四月下旬至五月初期葉抽出葉鞘2—5厘米時,花藥中花粉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此時小麥穗不同部位的小花中
二十多年來,通過DNA序列數據構建系統發育樹推斷生物演化關系已經成為系統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基于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的APG系統為探索被子植物演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二百多年前花粉形態學就已作為分類學研究的證據,至今已形成可觀的數據積累,使得利用花粉形態性狀重新審視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和演化成為可
雄性不育是指在兩性花植物中雄蕊敗育的現象。有些雄性不育現象是可以遺傳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可育成穩定遺傳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系在雜交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雜種優勢普遍存在,但很多植物由于單花結籽量少,獲得雜交種子很難,從而使雜交種子生產成本太高而難以在生產中應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雜交種是
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諾丁漢大學等處的最新研究論文“ABORTED MICROSPORES Acts as a Master Regulator of Pollen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該研究表明,絨氈層特異性轉錄因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進入第三天,經過兩天顯微學宗師級學者精彩的大會報告后,今日迎來生命科學研究分會場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與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將共同全程跟蹤報導本次年會盛況。生命科學研究分會場北京大學 陳浩東副研究員 今日會議報告首先由北京大學陳浩東副研究員帶來,題
現生柏科是全球廣布植物,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均有分布,是松柏類家族中形態、生境和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化石證據表明,柏科祖先類群可能起源于三疊紀,中生代中晚期是其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最為顯著的地質時期,現存所有亞科的早期類群在該時期全部出現并分化確立。然而,與較為豐富的化石記錄相比,對該時
鄧興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其研究組致力于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90年代初繼鄧興旺實驗室利用植物研究體系發現和研究COP1的重要作用與分子機制后,哺乳動物中COP1重要功能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COP1 (CON
一、葉綠體 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葉綠體(chloroplast,chlor)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細胞器。(一)葉綠體的發育、形態及分布1.發育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由前質體(proplastid)發育而來,前質體是近乎無色的質體,它存在于莖端分生組織中。當莖端分生組織形成葉原基時,前質體的雙層膜中
雙受精是開花植物特有的一種繁殖方式。在授粉過程中,花粉管通過接收和應答胚珠分泌的多種引誘物質將一對精細胞送入胚珠。其中一個精細胞與卵細胞融合產生合子,另一個與中央細胞融合產生胚乳。 已知花粉管導向需要花粉管頂部的鈣離子梯度,而鈣離子通道是調控鈣離子梯度的核心,因此鈣離子通道是花粉管導向的關鍵元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屬昆明植物園孫衛邦研究組選育的“端紫含笑”、“緣紫含笑”、“玉馨含笑”、“瓣蕊含笑”和“朱芯含笑”等5個新品種通過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組審定。審定專家組由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樊國盛教授、云南大學王躍華教授和云南省農科院莫錫君研究員組成。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鈴子香屬(Chelonopsis Miq.)隸屬于唇形科,最新的研究結果將其和毛藥花屬(Bostrychanthera Benth.)、錐花屬(Gomphostemma Wall. ex Benth.)一起置于野芝麻亞科錐花族。該屬為東亞特有屬,其兩個亞屬分別為中國-日本和中國-喜馬拉雅分布類型
實驗方法原理 減數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細胞成熟形成配子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特殊有絲分裂,它包括連續兩次的細胞分裂,第一次分裂是減數的,第二次是等數的。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較長,染色體變化較復雜,可細分為5個時期,即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的行為對遺傳物質的分配和重組產生
實驗方法原理:減數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細胞成熟形成配子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特殊有絲分裂,它包括連續兩次的細胞分裂,第一次分裂是減數的,第二次是等數的。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較長,染色體變化較復雜,可細分為5個時期,即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的行為對遺傳物質的分配和重組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