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研究理事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歐洲科技合作委員會主席、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院士特向張弛致信祝賀。 張弛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光響應功能材料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他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及光電功能研究,提出了功能簇骨架調控優化及次級分子修飾、光活性單元共價修飾二維碳材料以增強材料光限制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功能有機共軛基元對簇材料光學非線性的調制規律,被評價為“光功能材料光譜學和衍射方法實驗研究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創制的有機—無機共軛材料極具成為光子或光電子器件的可能,推進了納米尺度學術前沿”;至今已發表SCI論文330余篇,被......閱讀全文
同濟大學,115歲生日快樂!
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了115歲生日,同濟大學官微發布《踔厲奮發擔使命,同舟共濟向未來——寫在同濟大學建校115周年之際》一文,記錄了同濟大學近年發展中的卓越成績與堅實足跡。全文內容如下:踔厲奮發擔使命,同舟共濟向未來——寫在同濟大學建校115周年之際 15年前,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
同濟大學發現cGAS酶有致癌風險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毛志勇教授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系統闡釋了cGAS完全獨立于DNA識別功能的細胞核內的全新功能,為基于干預cGAS進入細胞核而開發新型抗腫瘤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10月25日,這一重要研究
同濟大學團隊解析癌癥中的lncRNA
為了在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存活,細胞需要啟動一個復雜的響應機制,這一機制主要受到轉錄復合物HIF(缺氧誘導因子)的控制。幾乎所有實體瘤的內部都是缺氧的,癌細胞也需要在HIF的幫助下適應環境,因此高水平HIF在實體瘤中非常常見。 人們普遍認為,缺氧條件以HIF-2α依賴的方式促進腎細胞癌(RCC)
同濟大學―安捷倫科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同濟大學—安捷倫科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2012年3月14日,上海—世界知名分析儀器公司安捷倫科技(NYSA:A)今天宣布,該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邵律文先生(William P. (Bill) Sullivan)與安捷倫全球副總裁霍豐先生、公共事務部總經理付向東先生等一行六
同濟大學研制出新型納米材料
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王祎龍博士、時東陸教授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密西根大學的同行合作,日前研制出一種新型表面雙功能化的非對稱納米復合微球。 這種新型納米結構可更方便、高效地將多種功能整合于同一個納米載體中,使之同時實現靶向、示蹤、磁熱療、載藥和可控釋藥。傳統納米顆粒的一
同濟大學發布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單細胞轉錄組和甲基化組分析已經成為了單細胞研究的強大工具。然而,在單細胞中揭示DNA甲基化與基因表達的直接關聯還比較困難。這是因為細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又不能同時檢測一個細胞的轉錄組和甲基化組。 加州大學范國平教授和同濟大學薛志剛教授領導團隊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五月五日的Geno
同濟大學Nature-Immunology發表免疫新文章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激酶CK1ε通過磷酸化信號接頭蛋白TRAF3控制了抗病毒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2月29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蛋白(TRAFs)是腫瘤壞死因子(TNF)超家族和Toll樣/白細胞
同濟大學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京醫科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揭示了人類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遺傳程序,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2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同濟大學醫學院的薛志剛(Zhigang Xue)博士、南京醫科大學的劉嘉茵(Jia-yin Liu)教
同濟大學迎2位新任副校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800.shtm日前,上級決定:石振明同志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黨委常委,許學軍同志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黨委委員、常委。因年齡原因,顧祥林同志不再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職務,雷星暉
同濟大學迎2位新任副校長
日前,上級決定:石振明同志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黨委常委,許學軍同志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黨委委員、常委。因年齡原因,顧祥林同志不再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職務,雷星暉同志不再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委員職務。石振明,1968年3月出生,研究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許學
同濟大學調研實驗平臺建設及安全工作
日前,副校長蔣昌俊帶領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等部門負責人到嘉定校區進行調研。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基建處、嘉定校區管委會辦公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調研座談。 會議圍繞“落實校長辦公會決議精神,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推進嘉定校區化學品倉庫建設進程”、“實地調研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973項目發表StemCells文章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iR-138 Promote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the p53 Signaling”的文章,首次發
《自然》:-同濟大學發現cGAS酶有致癌風險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毛志勇教授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系統闡釋了cGAS完全獨立于DNA識別功能的細胞核內的全新功能,為基于干預cGAS進入細胞核而開發新型抗腫瘤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10月25日,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
同濟大學“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開講
院士系列講堂現場。同濟大學學研工部供圖 12月20日,上海市學科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第一講依托同濟大學高等講壇平臺在四平路校區開講。本次講堂以訪談形式開展,而接受訪談的主人公,正是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杰。與李杰共同接受訪談的還有土木
同濟大學Nature子刊解析癌癥與miRNA
近日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和第六人民醫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大腸癌進程的一個關鍵調控因子miR-17-5p及其分子機制,相關論文 “Elevated oncofoetal miR-17-5p expression regulates colorectal cancer p
上海同濟大學Nature發表瘧疾研究重要發現
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核酸外切酶介導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導致了與重癥瘧疾相關的一些基因沉默。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同濟大學醫學院的張青鋒(Qingfeng Zhang)研究員和法
同濟大學為軌道交通建設“智慧”護航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發展迅猛,工程項目線路長、建設地質水文條件復雜、周邊環境敏感,導致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存在風險和隱患。 為解決該問題,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謝雄耀團隊經過數年產學研攻關,將云服務與物聯網、新型監測預警手段等相結合,在理論方法、技術裝備、智能平臺三個方面
同濟大學《Cell-Research》解析病理性心臟肥大
2014年7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Tom70 serves as a molecular switch to determine 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該研究指出, Tom70(線粒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研究理事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歐洲科技合作委員會主席、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院士特向張弛致信祝賀。 張弛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
同濟大學成立智能投顧實驗室
智能投顧逐步成為金融機構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的主流功能,為致力于推動科技金融的前沿性創新與發展,同濟大學智能投顧實驗室于23日成立。 據悉,同濟大學智能投顧實驗室依托于同濟大學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的研究與學術支持,加之金融科技公司羽時金融的技術成果,為行業提供了行業標準及技術評估系統和動態監測體系
鄭慶華任同濟大學校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06.shtm 日前,中央批準:鄭慶華同志任同濟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2月24日,同濟大學召開教師干部會議。受中央組織部領導委托,中央組織部有關干部局負責同志到會宣布中央決定并講話,
“尋找抗癌基因”項目在同濟大學啟動
1月16日,由同濟大學講座研究員崔征及其團隊承擔的“尋找抗癌基因”項目在同濟大學啟動。“將運用全基因測序新技術,來尋找在抗癌小鼠內起作用的抗癌基因,以揭示一種全新抗癌機理的奧妙,為人類防癌治癌帶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崔征表示。? 崔征現任職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曾發現具有超
鄭惠強被任命為同濟大學副校長
1月29日,教育部任命決定:鄭惠強任同濟大學副校長。 ? 圖片來源: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 鄭惠強,男,漢族,1953年2月生,廣東人。同濟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畢業,博士。1976年12月至2003年4月,歷任同濟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研究生院培養處處長、研究生院副院長兼
相隔2米!-同濟大學實現紅外隔空充電
?手機移動充電?? ? 日前,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劉慶文教授團隊研發的紅外隔空充電技術,將智能手機和AR眼鏡的移動傳能距離拓展到2米。該技術不僅可以在室內為智能手機、智能眼鏡等移動終端遠程供電,還可以在室外為攝像頭、無人機等物聯網設備移動供電,實現類似Wi-Fi的無線傳能。? ? 在研
吳廣明、方平任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
據同濟大學網站消息,日前,中共教育部黨組經與中共上海市委商得一致,決定吳廣明同志任中共同濟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書記,方平同志任中共同濟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吳廣明同志簡歷 吳廣明,男,1964年10月生,漢族,江蘇南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同濟大學科技
同濟大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
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6日揭牌成立。學院將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瞄準關鍵核心技術,依托學科交叉、產教深度融合和國際合作,有組織地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支撐。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面臨支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突破的國家需求,多學科、多領域融合加
追隨諾獎腳步同濟大學JImmunol解析疾病GPCR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 Kobilka),他們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而獲獎。 這一久負盛名的受體家族是最著名的藥物靶標分子,調控著細胞對激素,神經遞質的
同濟大學3800萬元轉讓6項ZL
近日,同濟大學、潤坤(上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技術ZL轉移協議》,將同濟大學教授王占山團隊研發的6項發明ZL授權轉讓,合同金額共計3800萬元人民幣。這成為“企業+高校+獨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三位一體”專業化、規范化技術轉移模式的一個成功案例。 當天,同濟大學還發布了《同濟大學科技
同濟大學發現甲狀腺瘤致癌因子miR155
近日,同濟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重要的甲狀腺致癌因子——hsa-miR-155,可作為潛在的治療或者診斷、預測惡性腫瘤甲狀腺乳頭狀瘤(PCT)因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24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雜志上。
吳廣明、方平任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
據同濟大學網站消息,日前,中共教育部黨組經與中共上海市委商得一致,決定吳廣明同志任中共同濟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書記,方平同志任中共同濟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吳廣明同志簡歷 吳廣明,男,1964年10月生,漢族,江蘇南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同濟大學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