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如何收費?官方解讀出爐
疫情以來,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普遍加緊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近日,湖南省依據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指導意見》制定了相關《實施意見》,并針對服務定價、報銷等問題進行政策解讀。 讓高級別醫生把精力放在疑難雜癥上 “官方解讀”表示,目前公立醫院的互聯網診療服務主要針對常見病,其目的就是為了高級別醫生把更多精力聚焦在疑難重癥方面。 具體來說:目前,行業主管部門準許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的互聯網復診服務,還限于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多數病情變化并不復雜,也不是非要高級別專家才能看。如果確實有特殊需求,那么建議患者可以按遠程會診的方式尋求幫助,或者前往線下醫院按正常程序就診,或者考慮向私立性質的服務主體了解,能否付費邀請心儀的專家提供服務。 對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互聯網復診服務,要求收費標準不區分醫務人員級別,目的就是希望高級別醫生更多把時間精力聚焦在疑難重癥方面,讓更多更有需要的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救治和幫助......閱讀全文
醫療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醫療,誰會勝出?
現今,很多人都在談論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或智慧醫療。然而在實戰中,你很快就會陷入疑惑。比如說,醫療公司開一個服務號是不是就進入互聯網時代?是不是藥企開發一個APP或用微博微信提供針對醫生和患者的服務,那么他們就進入移動醫療時代? 顯然,這不能成立。首先,從根本的價值觀出發,這些醫藥相關企業僅
互聯網醫療還能火嗎?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風生水起,各方資本爭相融入。最近,關于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和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兩份征求意見稿在網絡流傳,引起業界關注。根據意見稿,互聯網醫療要被“打回原形”。那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醫療?如何監管才能讓互聯網醫療符合市場需求,在安全邊界里健康快速發展?從今天起,本報推出
深度剖析移動醫療新機會 醫療與互聯網
???? (原標題:深度剖析移動醫療新機會) 張遇升 我學醫,在協和念了八年,之后去美國做醫療的大數據和醫療技術戰略這方面的工作,然后歸國創立杏樹林。在美國時,我就感覺移動醫療是一個浪潮,正在席卷當時美國的醫療體制。而在中國,這樣的趨勢已有苗頭,需求非常旺盛,市場規模非常的大。但是,要找到合
異步遠程醫療揭示互聯網醫療三大特征
美國的遠程醫療出現了一個新的分類,asynchronous telemedicine 字面意思叫“異步遠程醫療”,也就是非同步進行的遠程服務,比如email形式。代表案例是一家叫Zipnosis的公司,最近獲得了一家醫院集團Fairview Health的戰略投資。 Zipnosis的模式是,
"互聯網+醫療"持續火熱 專家:無法顛覆傳統醫療
搭上“互聯網+”順風車 醫療何去何從? 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互聯網醫藥健康論壇”上,衛計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表示,互聯網將會對醫藥衛生服務的理念、模式、技術、方法產生重大影響。在深化醫改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的改革,是醫改頂層設計高度關注的問題。梁萬年認為
互聯網醫療正在淪為醫療服務方擴張的工具?
新的模式總是在舊模式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無重大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改變的前提下,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模式,都是源于對舊模式的深度適配和強化。現在構建于中國現行醫療體制基礎上的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與其說是對原有醫療體制的顛覆和改進,不如說是強化了原有的醫療邏輯,最終或許會積重難返,成為被真正革命性的創
為醫療健康插上互聯網“翅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社會辦醫,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規范發展。為此,本報圍繞這一話題,邀請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就如何將互聯網的優勢“移植”在醫療健康領域,更好地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蘇北人民醫院醫療集團理事長王靜成:為醫療健康數據安全防護“加碼” 醫療健
互聯網醫療緩解“看病難”
截至今年6月,中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已達2.39億 互聯網醫療緩解“看病難” 疫苗接種輕松預約,在線購藥立即配送,隨時隨地問診專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消費習慣逐漸線上化,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為患者提供種類豐富的服務,互聯網醫療普及度大幅提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
讓“互聯網+醫療”不再“野蠻生長”
??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出臺《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大重磅文件,為中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醫療”指明了方向。細化分類 促進行業規范“從心電圖上看,病人有心臟停搏的現象,情況十分危急。建議立即將患者轉至上一級醫院。”今年7
移動互聯網助推下的“智慧醫療”
我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據BCG和Swiss Re聯合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至近4.4億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34%,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而65歲以上老齡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哮喘、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15~45歲人口的3~7倍,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