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NA合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合成技術的引入,人們能簡便、快速、高效地合成其感興趣的DNA片段。目前,DNA合成技術已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并且已在基因工程、臨床診斷和治療、法醫學等各個領域中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 1. DNA合成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1.1合成基因 目前有許多基因和蛋白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已得到闡明,人們已經可以根據需要合成出具有實際應用和研究價值的多肽和蛋白質基因。已報道的合成基因有人生長激素、干擾素、胰島素、表皮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II、集落刺激因子等,這些基因均已被克隆,絕大多數已在原核和真核系統中獲得表達。我國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等單位于19841年首次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學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為人類文明作出了應用的貢獻。 目前,合成基因的方式有2種。①全基因合成:一般對于分子較小而又不易得到的基因采用該方式。可將雙鏈基因分......閱讀全文
隨著DNA合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合成技術的引入,人們能簡便、快速、高效地合成其感興趣的DNA片段。目前,DNA合成技術已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并且已在基因工程、臨床診斷和治療、法醫學等各個領域中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1. DNA合成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1.1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0月20日,“2020安捷倫科技節暨創新中國論壇”在線上召開。本屆論壇以“科技戰勝新冠疫情,創新助力健康中國”為主題,安捷倫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ike McMullen,安捷倫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Darlene Solomon,安捷倫副總裁兼實驗室解決方案大中華區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科學》期刊公布了2017年最令人類激動的10大科學突破,科學儀器界的朋友們,也許你正在使用其中的幾種科技繼續求索,其中,我們還看到了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翹楚地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分享2017的這些美好時刻,希望2018全球在科學界求索的人們,帶給人類更多的驚喜。Top10冷凍電鏡標志年科技讓人
核酸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核糖核酸(RNA),另一類為脫氧核糖核酸(DND)。核酸的分子量極大,人數萬致億萬。核酸是兩性化合物,在一定的等電點。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不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細胞內的核酸常和蛋白質結合成核蛋白。核糖核蛋白和脫氧核糖核蛋白在不同濃度的電解質溶液中的溶解度有顯著區別,有一定濃
DNA的從頭合成是合成生物技術的基礎平臺之一。但是,由于大規模DNA合成過程中難以避免地產生錯誤,DNA糾錯環節的效率和經濟性已經成為限制DNA合成質量、通量與成本的關鍵問題之一。針對此瓶頸,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研發出高耐久低成本的DNA合成糾錯系統,大幅度提高了DNA
10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吳立剛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ibozyme-enhanced single-stranded Ago2-processed inter
"人造生命"原理 1、科學家選取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將它的染色體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DNA。 2、將重組的DNA 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3、將人造DNA 放入另外一個受體細菌中。通過生長和分離,受體細菌產生兩個細胞,一個帶有人造DNA,另
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精確控制合成型單倍體和二倍體酵母基因組重排》《體外DNA重排》《雜合二倍體與跨物種基因組重排》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框架核酸誘導的團簇預水解策略,將經典硅化學引入DNA結構體系, 成功實現了精確可控的DNA-二氧化硅固態納米孔制備。該成果于北京時間7月17日凌晨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近年來,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DNA自組裝方法——DNA折紙技術,即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田長麟和清華大學教授劉磊合作,基于蛋白質化學全合成方法制備了不同類型的雙泛素蛋白,在特定位點引入光活化交聯基團,并成功鑒定高選擇性雙泛素結合蛋白。相關研究成果以Chemical synthesis of diubiquitin-
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通過Cas9輔助靶向染色體片段(CATCH),可一步靶向克隆出大基因簇。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9月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清華大學的朱聽(Ting Zhu)研究員、特
基因芯片(gene chip)的原型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基因芯片的測序原理是雜交測序方法,即通過與一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針雜交進行核酸序列測定的方法,可以基因芯片的測序原理用圖11-5-1來說明。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針。當溶液中帶有熒光標記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與
伴隨了我們幾十億年的4種A、G、C、T遺傳密碼子組成了世界上有機體的DNA,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將遺傳密碼子核苷酸從四種擴充到了八種,這些核苷酸的外觀和行為與天然的核苷酸相似,甚至可以轉錄成RNA。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被稱為“hachi
全球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疫苗被寄予徹底終結疫情的厚望。然而,世界衛生組織不止一次強調疫苗的開發很難在18個月內完成。要知道,最近幾年人類的疫苗研發往往耗時數年。但這一次,人類必須提速。那么我們要如何優化研發流程才讓全球不同背景的研發者都可以跑步前進研發新冠疫苗呢? “藥”點分析:●&
多肽是分子結構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一類化合物,由一種或多種氨基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通過肽鍵結合而成。多肽是構成蛋白質的結構片段,也是蛋白質發揮作用的活性基團,是人體進行代謝、調控活動的重要物質。蛋白質主要以多肽形式吸收,透過多肽既可深入研究蛋白質的性質,又為改變和合成新的蛋白質提供
我們細胞中的 DNA 呈右手螺旋型卷曲(下);復制左手螺旋型 DNA(上)需要用一種鏡像的聚合酶。(圖片來源:Zi xuan Li, Xin Tao, Ting F. Zhu)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制造了一種蛋白的鏡像形式,可以行使兩個最基本生命功能:復制 DNA 并將其轉錄為 RNA。 來自
有關Stealth? RNAi的問題什么是Stealth? RNAi?Stealth? RNAi是RNAi化學的新一代產品。Stealth? RNAi分子是經過專利化學修飾的、鈍末端、雙鏈25聚體(25mer)。這些化學修飾專門用來消除誘導的細胞應激反應。它也使Stealth? RNAi比標準的si
6月2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李曉江(Xiao-Jiang Li)研究員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argeted genome editing in primate embryos”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他概述了近期在靈長類動物胚胎中應用
抗原的制備 除完整的細胞可作為抗原外,各種不同的細胞內存在的各種分子量不同的物質,也都具有全抗原或半抗原的性質,某種抗原物質可能是某一類細胞所特有的,可作為這種細胞的一個標志。由于細胞存在著許多性質不同的抗原物質,有時要從這眾多的物質中提取、純化某種抗原物質,以供科學研究之用。 一、抗原的提取
抗原的制備 除完整的細胞可作為抗原外,各種不同的細胞內存在的各種分子量不同的物質,也都具有全抗原或半抗原的性質,某種抗原物質可能是某一類細胞所特有的,可作為這種細胞的一個標志。由于細胞存在著許多性質不同的抗原物質,有時要從這眾多的物質中提取、純化某種抗原物質,以供科學研究之用。 一、抗原的提取
核酸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核糖核酸(RNA),另一類為脫氧核糖核酸(DND)。核酸的分子量極大,人數萬致億萬。核酸是兩性化合物,在一定的等電點。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不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細胞內的核酸常和蛋白質結合成核蛋白。核糖核蛋白和脫氧核糖核蛋白在不同濃度的電解質溶液中的溶解度有顯著區別,有一定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誕生,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人類創造并能自我復制的新物種。文特爾的這一“爆炸新聞”,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和恐慌。像克隆技術最初的發展一樣,合成生物學也迅速成為國內外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中國科學家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如今,這個星球上信仰上帝的人們,或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能遭遇一個突然“闖入”的強敵。 2010年5月21日,《科學》雜志報告了世界
“超級細菌”的出現為濫用抗生素問題敲響了警鐘,圖為一美國超市免費向顧客發放抗生素 前不久在南亞首先發現的一種幾乎對所有抗生素有抗體的“超級細菌”,已導致了一名比利時男子不治身亡。這是“超級病菌”爆發后確認的第一例死亡病例。 首次出現死亡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剛剛宣布甲型H1N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其二、分析速度極快。Mathies研究小組[10]在一個半徑僅為8厘米長的園盤上集成了384個通道的電泳芯片。他們在325秒內檢測了384份與血色病連鎖的H63D 突變株(在人HFE基因上)樣品,每個樣品分析時間不到一秒鐘。其三、高通量。如上所述的Quake[9]和Mathies[10]兩個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