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末日冰川”之稱的南極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擔憂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科學家們表示,冰川融化過快的元兇,是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巖之間的暖流,水溫攝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測儀器,科學家繪制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徑。 最新研究結果發表在《冰凍圈》(The Cryosphere)雜志上。 各種探測數據顯示,思韋茨冰川前端底部懸空,海洋暖流由一個巨大的通道插入大陸架和冰川底部之間;暴露在水中的冰面越大,融化就越多,而涌入的暖流水量更大,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報道稱,冰川底部的這個空隙比以前認為的更深,大約600米,相當于六個足球場首尾相連。 這股海底暖流,被形容為有數百萬年歷史的思韋茨冰川的阿基利斯之踵—致命的弱點。 如果思韋茨冰川以現在的速度持續融化,則冰架最終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將被嚴......閱讀全文
南極內陸冰塊正在快速融化 研究人員說,南部南極半島(SAP)上的許多冰川在2009年時變得不穩定,并自那時以來以加快的速度融化。這些冰川坐落在低于海平面的朝南極大陸內部下沉的的基巖之上,它們可幫助支撐內陸冰架,但其結構被認為是不穩定的。如今,Bert Wouters和同事結合衛星測高法和重力
研究者發現冰凍中的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和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 近年來聯合國以及各國的專家都在不斷發出警告,全球變暖正促使極地冰川以及其他地區比如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冰川融化,以現有趨勢,幾十年內,可能地球上的冰川就會完全消失。而這一切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電影《后天》中所描述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在西南極洲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和英國南極調查局(BAS)研究人員攜手,在拉特福德冰川連續鉆探63小時后,下探到2152米的深度。他們希望,最新鉆探獲得的數據能告訴他們,南極洲是何時覆蓋于茫茫冰川之下的。 這次鉆探出來的洞是科學家迄今用熱水鉆出的最深的洞。南極洲以前最
17名來自中國各地的南極內陸考察隊員8月18日奔赴西藏,進行為期兩周的高原選拔訓練。這也是中國南極內陸考察隊首次赴西藏集訓。 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計劃于今年10月啟程。在這次考察活動中,中國將繼續對南極內陸冰蓋冰穹A地區進行綜合考察。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介紹
根據本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Global glacier mass chang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sea-level rise from 1961 to 2016,冰川促使全球海平面在1961年-2016年之間平均上升了約27毫米。考慮到統計不確定性,這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極可以觀賞到眾多罕見的自然現象。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攝到的南極極晝。新華社記者 崔 靜攝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冰蓋之巔
近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完成對南極半島的科學考察,取得預期成效。 針對三極(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慮其對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意義,地球大數據專項設立了時空三極環境項目,從地球大數據視角,首次將三極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系統性、關聯性
“第三極”是地球上僅次于北極和南極的冰雪儲地。這片區域包括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青藏高原,擁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約10萬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積和冰島相當)。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條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恒河、黃河和長江,供養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爾的Tsho Rolpa山谷,
白龍潭冰臼深如山谷冰臼的天空很美冰臼里的小山也很高大 在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昌(平)赤(城)公路邊的白龍潭,最近“冒出”了一個神秘的巨型大石坑。 北緯40度24分51.42秒,東經116度14分38.22秒,海拔477米……當“大坑”里大量的堆積物被清除干凈
研究顯示南極部分地區出現加速升溫趨勢,不過發生災難性變化的可能性并不大 據國外媒體報道,2012年最重要的與環境有關的故事便當屬發生在北極的海冰加速融化。這里的海冰面積在今年夏天達到了上世紀70 年代末有衛星紀錄以來的最低值。但是并非僅有北極地區表現出由于人類活
全球變暖,北極冰川消融加速 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北極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加速消融。今年夏天,北極冰川覆蓋率已降到了歷史最低點。與此同時,眾多國家的“北極爭奪戰”卻也日益升溫。無視北極冰川危急,各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開采北極地區原被冰川覆蓋的地下石油和天然氣。 由于試圖在北極
追蹤南極半島拉森C冰架上一條冰裂縫長達十幾年的科學家,終于借助經過該冰架上空的兩顆美國衛星,發現一座巨大冰山與該冰架脫離。 7月12日,英國斯旺森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研究人員宣布,該冰山于7月10日至12日之間從拉森C冰架斷裂。 這座可能被命名為A68的冰山之所以令人矚目,不僅因為它的面積
一個歐洲研究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對南極冰芯樣本進行研究后發現,在末次冰消期,南極氣溫上升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同步發生。這一發現表明,二氧化碳極有可能是這一時期南極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 冰消期指從盛冰期冰川開始消融退縮至冰川消亡這一時段。此前研究曾認為,在距今約2萬至1萬年前的末次冰消期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0月2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測數據,發現2002年至2009年西南極洲冰川的堅冰消融了幾百米。 西南極洲阿蒙森海灣分布著一些地球上消融速度最快的冰川,這些冰川的質量損失速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此前曾有一個理論假說:在21世紀
-98℃,這是美國和荷蘭科學家小組新通報的南極最低氣溫紀錄。此溫度為通過衛星遙感反演的南極高原冰表面的歷史最低溫度。 “我很肯定,早些年就和學生討論過南極熱成像制圖的想法。”美國科學家Ted Scambos(泰德·斯卡姆波)7月4日在郵件中回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南極熱成像制圖是一個受歡迎的想法
白皚皚的冰川中,“雪龍”號困在那里。 上萬公里外的北京,程曉心急如焚。不時比對衛星遙感圖,觀察著冰川的變化,為“雪龍”號尋找著出路。 因營救俄羅斯航船,“雪龍”號已被困十來天。 1月7日,西風,“雪龍”號終于等到了脫困的機會。但到底向哪個方向走?專家仍有爭論。 “向東南,
科學家們日前借助四顆衛星成功繪制了這幅名為“數字馬賽克”的南極冰蓋圖。 據加拿大《蒙特利爾公報》報道,科學家們日前成功繪制了更加清晰的南極冰蓋圖。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借助加拿大RADARSAT-2衛星以及歐洲和日本的衛星收集的數十億個數據點,將此前未知
科學界首次對兩種企鵝(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數據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和開放數據期刊GigaScience上。正值隆冬,此項研究揭示了這兩種鳥類能夠適應南極寒冷惡劣環境的原因。 南極企鵝需要面對極端低溫、強風及日照大幅度變化等諸多惡劣的自然條件,為此,它們已經進化出一套
中國國家地理:全球變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農業生產上一般認為,≥10℃積溫2000℃等溫線代表了種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積溫數,積溫到達2300℃時,水稻可以穩定生長。隨著氣候變暖,黑龍江省的積溫帶明顯北移,水稻種植范圍也逐漸向北部地區推移和擴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兩倍。盡管西南極洲在這段時間內只貢獻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學家說,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冰蓋的崩塌可能會
子彈型水下機器人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近研制出了新型高科技水下機器人,這只子彈形狀的金色機器人被取名為Gavia,它可以幫助人類探尋南極洲附近水下冰融情況。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為不能探知被冰封的水底資料而煩惱,特別是在厚度100米的伊里布斯冰川舌(Erebus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這是過去一周媒體上出現的太空圖片,包括土衛五“利亞”、大氣引力波現象、等待發射的“發現”號航天飛機等。 1.星星軌跡 星星軌跡(圖片來源:Kwon O Chul, TWAN) 在坦桑尼亞乞力馬扎羅山拍攝的長曝光照片,星星的移動
席卷全球的《2012》在給觀眾帶來莫名驚恐的同時,卻又留下了無盡思索。無論是火山爆發、巨浪滔天還是家園被毀,給人類帶來浩劫的始終是我們自己。或許是一種巧合,在電影上映不久,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10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國際組織代表出席峰會,參會的政要人數甚至超過了聯合國大會。在這個
在一些地區,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 不過數千年后,這才有可能發生。人類還有時間去適應,而這意味著人類會一步步將土地交給海浪。 2007年,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引起了一場風暴,他們發表了對隨著全球變暖,海洋將以多快速度膨脹的最佳評估結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近些年來南極洲冰川融化速度比40年前快約5倍,此前認為比較穩定的東南極洲冰川也在大量融化。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航拍圖片、衛星測量和計算機模型,分析了南極洲冰川自1979年以來的融化情況,結果發現,融冰速度近些年來急劇加快。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國
月球一側的盆地為何較小 月球的隕石坑記錄表明在大約40億年之前,月球遭到了一個不成比例的大數目隕石的轟擊。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對月球上盆地形成的方方面面不甚清楚,因為他們一直無法在其最大盆地有多大上形成共識;盆地直徑很難測量。 為了取得進展,Katarina Miljkovic及其同
在冰川時代末期最冷時期,兩極的塵埃量是現在的十倍,從而讓兩極保持冰冷。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個由地球物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塵埃能保持溫度寒冷,它在最后一個冰川時期,是讓大地保持凍結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推測,當今地球兩極的快速變暖可能與缺乏塵土有關。 這篇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的名氣在國內外很大,但它究竟“長”啥模樣?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又是如何通過冰川研究氣候變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親自主講的科普報告會給你帶來哪些特殊的感受?兩次赴南極科考的科學家眼中的南極到底是什么樣?……這些普通老百姓平日里很難見到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
一提起北極,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絢麗多彩的北極光、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北緯66°以北的北極地區,包含被浮冰覆蓋的北冰洋,以及屬于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八個環北極國家的永久凍土區。其中北冰洋占北極地區總面積的60%,其余約800萬平方千米為陸地。北極地區的陸地和海洋地形圖 (圖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