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回家:新樣品·新機遇·新突破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樣品艙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是中國探月工程(CLEP)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圓滿實現了第一階段“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中國從此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后第三個從月球成功采樣返回的國家。這也是繼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和1976年前蘇聯“月球24號”采樣返回任務之后,人類探測器再一次從月球采回樣品。 嫦娥五號于2020年11月24日4:30從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于12月1日著陸在月球風暴洋地區(圖1)。經過19個小時的月面活動后,樣品采集和封裝工作于12月2日完成。隨后,上升器攜帶著樣品從著陸器頂部起飛并與軌道器(返回艙)交會對接。12月17日樣品艙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的月球樣品采集有兩種方式:月壤巖芯鉆取和表壤抓取(圖1)。嫦娥五號著陸器上裝備有全景相機和著陸相機,獲得了著陸區高分辨率地形地貌圖像;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獲得了月球表面光......閱讀全文
“嫦娥”的眼睛:紫外月球敏感器拍攝月球影像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之后又一重大項目,嫦娥一號衛星是這項大工程的第一步。與以往我國發射衛星不同的是,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飛行使得該衛星具有某些不同與以往衛星的新功能。要實現這些新功能,保證飛行任務順利完成,就要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紫外月球敏感器以其"新、難"的技術特點成為嫦娥一號衛星
嫦娥二號成功飛離月球
6月9日17時10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飛離月球,奔向更遙遠的深空。這是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各項工程目標和科學探測任務后,開展的拓展性試驗任務。 據介紹,15時30分開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國內地面測控站,開始向嫦娥二號連續發出控制指令和數據,衛星陸續完
我國發現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9月9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北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在發布活動上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后,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
帶著月球“土特產”回家: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萬千國人仰望夜空,看她拖著長長的尾焰越飛越高,在歡呼聲中劃過天際;23天后的12月17日凌晨,萬眾企盼中,她如流星般璀璨,點亮夜空,緩緩降落,穩穩地投入“家”的懷抱。 嫦娥五號回來啦! 作為嫦娥家族的“五妹”,嫦娥五號成為首個能“回家”的探測器——而且,她不僅平安回來
正值中秋,嫦娥來相會,科學家在月球發現真“嫦娥”!
9月9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北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月球樣品。圖片來源:中核集團核地研院 這個新礦物是如何被發現
嫦娥六號如何在月球背面“挖土”?
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協聯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紀錄片12日在北京發布,再現嫦娥五號探月之路。嫦娥五號實現月面“挖土”“起飛”背后有哪些“花絮”?嫦娥六號如何實現月球背面采樣?目前研制進展如何?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當天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作出專業解讀。 向地質學家“取經”“挖土
中國將公布嫦娥工程所攝月球照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劉敦一研究員,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Alexander Nemchin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嫦娥五號月球玄武巖開展了年代學、元素、同位素分析,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科
在月球“鉆土”,嫦娥五號用了啥“利器”?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一天前,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鉆取采樣及封裝工作。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獲悉,月球鉆取采樣機構中的關鍵部件—鉆桿及其結
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揭開月球更多奧秘
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又有了新突破!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上獲悉,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涉及月壤樣品基本特性和新物質、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月球表面隕石撞擊和太空風化作用等。 時間回溯到兩年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