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的進化起源
消化系統、皮膚、肌肉組織是如何進化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一個多世紀。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海葵(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胚胎發育的研究結果質疑了150年前提出的形成所有器官和組織的胚層具有同源性的假說。 該假說認為,身體中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來源于三個胚層之一,這些胚層在胚胎形成早期出現。這個胚層假說認為,皮膚和神經系統來源于外胚層,消化系統和其他內臟來源于內胚層,比如胰腺,而肌肉和生殖腺來源于中胚層。在早期,研究人員指出,不同動物的胚層數量存在差異。 大部分的動物,包括人類、昆蟲和蠕蟲,都是由這三個胚層發育而來,而刺胞動物(珊瑚、海葵或水母)缺少中胚層,只有兩個細胞層。中胚層的出現被認為是高等動物進化的關鍵。然而,目前為止,關于中胚層是如何進化的仍然存在爭論,也不清楚刺胞動物的兩個胚層與其他動物的三個胚層之間的關系如何。維也納大學分子進化和發育學院的UlrichTechnau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提出了關于胚層......閱讀全文
腸道的進化起源
消化系統、皮膚、肌肉組織是如何進化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一個多世紀。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海葵(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胚胎發育的研究結果質疑了150年前提出的形成所有器官和組織的胚層具有同源性的假說。 該假說認為,身體中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來源于三個胚層之一,這些胚層在胚胎形成早期出現。這
分子進化的起源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物的 DNA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易位等。堿基置換突變常導致蛋白質中一個氨基酸的改變。例如正常血紅蛋白第 6位的谷氨酸改變為纈氨酸便成為鐮形細胞貧血癥的血紅蛋白 HbS,為賴氨酸替代則成為HbC,前者的堿基是從GAA(谷氨酸)→GUA(纈氨酸),后者
Y染色體的起源與進化
許多屬于變溫動物的脊椎動物是沒有性染色體的。它們的性別由外界環境因素而不是個體基因型決定。這種動物中的一部分(例如爬行動物)的性別可能取決于孵化時的溫度;其他則是雌雄同體的(亦即它們每個個體中同時能產生雄性和雌性的配子)。 某個遠古哺乳動物的祖先發生了等位基因的變異(即所謂的“性別基因座”)—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復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于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后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論文高級作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Kevin Peterson表示,“新的研究不僅為認識人類自身的進
JPD:帕金森癥的起源——腸道還是大腦?
近日,在《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論文中,科學家們猜測帕金森癥可以分為兩種亞型:第一種起源于腸道的外周神經系統(PNS)并擴散到大腦;第二種起源于大腦或者通過嗅覺系統進入大腦,然后擴散到腦干和周圍神經系統。 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醫
麻風病病原體的起源與進化
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麻風病唯一的病原體(神秘的地球配圖) (神秘的地球報道)據EurekAlert!:科研人員報告了第二種導致麻風病的生物體的基因組序列,并且揭示出了這些病原體的起源與進化史。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
病毒與細胞在起源與進化中的關系
(1)基本觀點目前存在 3 種主要觀點:(2)觀點的比較①由于病毒徹底的寄生性,第一種觀點缺乏支持;②由于尚不能發現病毒的化石,第二種觀點缺乏充足的證據;③第三種觀點得到了更多的實驗結果的支持,例如:a.在原核細胞中,環形 DNA 分子的附加體可以以質粒的形式在細胞中復制,也可以整合在細菌的染色體中
JCI: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腸道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多巴胺(DA)分泌減少和路易小體的形成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頻頻將這種腦部疾病與腸道聯系起來。腸道微生物,或者連接胃和腦的迷走神經似乎都與帕金森病密切相關。
細胞焦亡進化起源研究獲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50.shtm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琴課題組在細胞焦亡進化起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模式動物水螅中解析了動物界中祖先細胞焦亡信號通路并揭示其保守的抗感染
科研人員首次深度解析全球瘤牛起源和進化
11月2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教授團隊繼2018年在解析東亞家牛祖先的基礎上,對全球瘤牛起源和進化深度解析,通過分析全球57個主要瘤牛品種354個樣本,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全球瘤牛常染色體、父系和母系遺傳特征,系統闡述了全球瘤牛的起源遷移擴散路線。該研究成果最近在線發表于《自然-
昆明植物所在進化起源方向最新進展
在植物進化的特定時期,植物獲得了生產結構豐富且功能多樣的天然產物的能力,呈現出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集中于系統發育樹上近源物種的分布特征。而部分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卻零散地分布于系統發育樹上遠源物種中,如托品烷生物堿、類固醇和環烯醚萜等。當前,科學家主要通過單個酶的獨立進化來闡明天然產物零散的分布特征。實
Cell-Rep:測序揭示人類腸道菌群的進化
與狩獵者相比,西方人的腸道微生物種類較少,但這些微生物群為什么會有此差異,一直都是一個謎。2月25日,在《Cell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中非共和國班圖人群體的腸道微生物,這個傳統的人類群體,有一些西化的生活方式。這一發現,對于“什么因素可能會引起我們腸道菌群的差異——
Science:炎癥會促使腸道微生物進化
歐洲的科學家們發現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腸道炎癥能激活細菌內的噬菌體,從而幫助幫助感染了細菌的病毒傳播給其它菌株,并提高它們的增殖成功率。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病毒中遺傳性狀的編碼特點,如毒力增強,而且也指出了如果用一種疫苗來減輕炎癥,也許能幫助治療某些感染。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16日的Scien
昆明動物所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基因復制是新基因和新功能產生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分子水平,新產生的復制基因如何通過通路整合而獲得生物學功能以及產生適應性性狀卻并不清楚。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德馬普進化基因組學青年科學家小組的博士生丁昀等在導師王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黑腹果蠅亞群(Drosophi
研究揭示棘腹蛙染色體易位重排的起源和進化
染色體重排作為一種重要的突變形式,在物種形成和性染色體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對其作用的機制和過程還存在諸多謎團。其中,染色體重排長期被進化學家認為可以引起重組抑制,并導致種群的遺傳分化。在三種主要的重排類型中,倒位所引起的重組抑制在很多物種中被驗證。但是目前還并不太明確相互易位這種重排類
海馬印太起源及其全球擴散的時空路徑與適應進化機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等團隊聯合研究,首次明確了印-太交匯區的印-澳群島是全球海馬的起源中心;原創性地發現了在地質、洋流驅動下海馬全球擴散路徑的時空特征及生態適應與進化機制,提出了印-太海馬類群由
托品烷生物堿生物合成途徑的進化起源方面取得進展
在植物進化的特定時期,植物獲得了生產結構豐富且功能多樣的天然產物的能力,呈現出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集中于系統發育樹上近源物種的分布特征。而部分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卻零散地分布于系統發育樹上遠源物種中,如托品烷生物堿、類固醇和環烯醚萜等。當前,科學家主要通過單個酶的獨立進化來闡明天然產物零散的分布特征
Nat-Methods:新技術能夠準確指征腸道微生物的起源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更快,更準確的方法來確定人體中許多細菌的來源。從廣義上講,該工具可以推斷出任何微生物組的起源。 與需要數天或數周的工具相比,新的計算工具“FEAST”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分析大量遺傳信息。該軟件程序可用于醫療保健,公共衛生,環境研究和農業。該研究在
科學家發現細胞進化缺失環節-或填補生命起源研究空白
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新發現的一種微生物極有可能代表著從單細胞到復雜細胞進化過程中所缺失的一環。它的發現填補了生命進化過程中一個空缺已久的“真空地帶”,有望為揭示復雜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帶來全新見解。 細胞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細菌和微生物的細胞小而簡單,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
研究發現具有癌細胞誘變能力的細菌促進腸道菌群進化
人體腸道細菌的多樣性是一個重要的健康生物標志物,影響著肥胖、炎癥性腸病等多種疾病,影響著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但如何保持它的多樣性仍然是一個謎。由Isabel Gordo領導的科學家們首次實時觀察到,微生物群多樣性爆發由具有與癌癥相似突變率的細菌細胞引起。圖片來源:PLOS biology 科學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第四紀晚期以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和種群衰減重塑了全球生態系統,那么誰是如此重大環境變化中的最大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
基因組所合作研究揭開兩種家養水稻起源進化“篇章”
6月9日,在最新一期的PLOS Genetics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吳仲義研究員和中山大學施蘇華教授發表了合作研究文章《水稻基因組兩種進化歷史:馴化基因的角色》(Two Evolutionary Histories in the Genome of Rice: the R
水星北極發現有機物或解釋地球生命起源與進化
近日,研究人員在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上有了驚人大發現,根據望遠鏡觀測到的證據表明,在這顆星球的北極存在被冰凍的汞和有機物質。據科學家介紹,它們很可能是一些類似于煤炭的物質,也許是數百萬年前彗星在撞擊小行星是形成的。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星科學家大衛?佩奇說:“這是我們完全沒有想到的結果,
真菌病原體進化成為機體腸道共生體的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將致病性酵母轉化成為一種免疫共生體,揭開了機體腸道進化和通用性疫苗背后的奧秘。當試圖增加酵母對非原生宿主的致病性時,研究者意外地將真菌轉化成了共生的腸道菌群,其能支持宿主的生存而不是對抗宿主。圖片來源
微生物所揭示馴養酵母菌的起源和適應性進化機制
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于酒類釀造和食品發酵等行業,其被人類利用的歷史已有近萬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稱為“第一種家養微生物”。釀酒酵母也是一種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進化生物學等領域被廣泛應用的模式生物。對該
完成玉米B染色體圖譜,解析其起源、進化及不分離機制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B染色體在很多植物、動物和真菌基因組中廣泛存在。B染色體對于個體的生命活動來說不是必需的,但它們仍然通過不同的機制存在于種群中。例如玉米B染色體不與任何A染色體配對,其傳遞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花粉第二次有絲分裂B染色體會發生不分離(nondisjunction),包含B染色
昆明動物所揭示兩個重要光合作用酶的起源及其進化機制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通過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吸收太陽光能,將CO2固定,轉變成化學能,成為地球上幾乎所有有機物和能量的源頭。其中CO2固定任務是由卡爾文循環途徑來完成的。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是真核光合生
質譜儀的起源
分離和檢測不同同位素的儀器。儀器的主要裝置放在真空中。將物質氣化、電離成離子束,經電壓加速和聚焦,然后通過磁場電場區,不同質量的離子受到磁場電場的偏轉不同,聚焦在不同的位置,從而獲得不同同位素的質量譜。質譜方法最早于1913年由J.J.湯姆孫確定,以后經 F.W.阿斯頓等人改進完善。現代質譜儀經過不
核膜的起源
根據對核膜比較基因組學、進化、起源的研究,有科學家提出了原始真核生物“前核生物”(prekaryote)假說,認為其與古菌內共生最終觸發了核膜產生。 對于核膜的研究則給出了幾個核膜來源的觀點,包括原核生物祖先的質膜內陷,或在原生宿主中建立原線粒體后形成真正的新膜系統。 至于核膜的適應性功能,
PCR-的起源
聚合酶鏈式反應(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縮寫:PCR,又稱多聚酶鏈式反應),是一項利用 DNA 雙鏈復制的原理,在生物體外復制特定 DNA 片段的核酸合成技術。這項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大量擴增目的基因,而不必依賴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等生物體。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凱利·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