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體內發現第六種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7日報道,科學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區發現了一種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兩種蝙蝠攜帶這一病毒。這是在人類身上檢測到之前,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第一種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能感染人類,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會引起疾病。 目前,人類已發現5種埃博拉病毒:扎伊爾、萊斯頓、本迪布焦、蘇丹和塔伊森林病毒。除萊斯頓外,其他4種都會在人身上引發嚴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而最近最具破壞性的埃博拉疫情都由扎伊爾病毒引起。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被發現,其來自何處仍是未解之謎。以前的研究表明蝙蝠是主要的宿主,但科學家至今仍無法從蝙蝠體內分離并獲得完整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組。 為了在病毒傳播給人類之前在其宿主物種中識別出病毒,美國國際開發署“預言”(PREDICT)項目埃博拉病毒宿主課題組的科學家,從塞拉利昂的535只動物(244只蝙蝠、46只嚙齒動物、240只狗和5只貓)身上采集了生物樣本,并測試......閱讀全文
蝙蝠體內發現第六種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v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7日報道,科學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區發現了一種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兩種蝙蝠攜帶這一病毒。這是在人類身上檢測到之前,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第一種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能感染人類,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會引起疾病。 目前,人類已發現
蝙蝠體內發現第六種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7日報道,科學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區發現了一種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兩種蝙蝠攜帶這一病毒。這是在人類身上檢測到之前,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第一種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能感染人類,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會引起疾病。 目前,人類已發現5種埃博拉病毒:扎
蝙蝠體內驚現第六種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道,科學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區發現了一種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兩種蝙蝠攜帶這一病毒。這是在人類身上檢測到之前,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第一種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能感染人類,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會引起疾病。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人類已發現5種埃博拉病毒
蝙蝠或是對抗埃博拉病毒關鍵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的科學家研究稱,蝙蝠的免疫系統可能是人類對抗埃博拉病毒奧秘所在。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還無法完全確定,但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非洲果蝠(African fruit bats)可能是其起源之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的米歇爾·貝克博士說,蝙蝠身上載有
菲律賓病豬可能導致多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菲律賓衛生部長弗朗西斯科·杜凱1月30日說,自去年12月首次證實在菲律賓飼養豬身上發現賴斯頓型埃博拉病毒后,目前已確認有5名直接與病豬接觸過的農場工人曾經感染這種病毒。 菲律賓衛生部早在23日曾經宣布,確認一名養豬場員工感染了賴斯頓型埃博拉病毒。杜凱在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上周報告首例
印尼發現紅毛猩猩感染埃博拉病毒
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在加里曼丹島的紅毛猩猩體內發現埃博拉病毒。研究人員目前推測是野豬將這一病毒傳染給紅毛猩猩,因此將在近期對當地一些野豬進行血清檢查。 據《雅加達郵報》3日報道,印尼亞逸朗加大學禽流感及動物傳染病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說,他們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間,從353只健康紅
美專家:目前無證據表明動物有能力傳播這種埃博拉病毒
隨著西班牙對一名埃博拉患者的寵物狗處以安樂死,一些新的問題浮出水面:狗、貓、豚鼠這些寵物會不會傳播埃博拉?豬、羊、馬呢?到底要離哪些動物遠一些? 專家表示,動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它們傳播埃博拉病毒并非一回事。包括狗在內,許多動物本身確實可能會感染埃博拉病毒,但無證據表明它們有能力傳播這種病毒。目
關于埃博拉的幾點疑問
對于世界絕大部分人而言,非洲暴發的埃博拉疫情背后的病毒似乎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但Leslie Lobel認為人們將很快知道它的“身世”。 2012年,Lobel和一個研究小組花費6個月時間在烏干達研究埃博拉和相關病毒。在研究過程中,這些病原體在中非引發了至少4次獨立的埃博拉疫情暴發,感染了
研究顯示:猴子體內現持續性埃博拉病毒感染
英國《自然·微生物學》16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顯示:從埃博拉病毒感染中幸存的恒河猴,雖然不再表現出感染癥狀,體內卻檢測出持續性埃博拉病毒感染,而這與我們人類對病毒的反應極其相似。 持續性埃博拉病毒感染,指的是病毒持續存在于疾病康復者的某些組織(比如眼睛、大腦和睪丸)但不再表現出任何疾
人類有望利用鼻腔噴霧疫苗來抵御埃博拉病毒的感染
來自得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日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鼻部噴霧疫苗,其可以長期有效保護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抵御埃博拉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雜志Molecular Pharmaceutics上。 埃博拉病毒引發的感染通常是致死性的,而且其可以通過感染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接觸在人群中進行感染傳播;當前在
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發現
摘要: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論文,首次證實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為埃及果蝠,馬爾堡病毒為埃博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
埃博拉姊妹病毒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為果蝠!
摘要: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論文,首次證實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為埃及果蝠,馬爾堡病毒為埃博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
關于埃博拉病毒的發現介紹
埃博拉病毒 Zaire Ebola virus 令世界談之色變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源于非洲的扎伊爾,其名稱就是根據扎伊爾境內的一條小河而命名。1976年首次暴發就多走了270人的生命,不過當時無人知曉是何種病毒。此后,這種神秘的病毒先后出現在加蓬、蘇丹、象牙海岸甚至英國。第二次
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病毒感染死亡人數的增加,人們自然而言會擔心起來,這種病毒在人類中到底傳播有多遠?另一種這樣的病毒會不會又憑空出現?由于持續的森林砍伐,對野生動物的獵殺以及對家畜的照料,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肯定不會是最后一種從野生動物感染到人類機體的致命性病毒,實際上,野生蝙蝠和靈長類動物體內存在大量
帶您認識萊斯頓型埃博拉病毒
自今年5月初剛果(金)宣布在西北部省份發現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后,世界衛生組織已確診35例病例,死亡23人,這次疫情是剛果歷史上第9次暴發,再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比較欣慰的是,目前埃博拉疫情只暴發在非洲地區,導致人類發生出血熱繼而死亡的病毒亞型也主要為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Z-E
兩篇Cell聚焦愈發強大的埃博拉病毒
生物通報道 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近日在《Cell》雜志上發表文章稱,在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的初期,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可能發生遺傳變異,從而幫助它們更好地適應人類宿主。這也許解釋了為何此次疫情如此復雜。 埃博拉病毒病(EVD)又被稱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是在1976年首次發現的,但
研究人員欲通過剛果的蝙蝠尋找埃博拉病毒
新月初上,叢林如深海般黑暗。4個人坐在塑料椅子上,等待著。盡管天氣炎熱,但他們穿著長袖襯衣,戴著手套和面具。黑暗中,他們的頭頂上,一張看不見的巨大的網懸掛在兩樹之間。他們是天空中的漁民,等待著獵物到來。 這些人正在聆聽錘頭果蝠短促而嘶啞的叫聲。每晚,幾十只雄性錘頭果蝠聚集在這片位于剛果共和國北
一種強效埃博拉抗體發現
美國《科學》雜志2月26日發表的兩項新研究顯示,從20多年前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液中分離出的一種抗體,有望用作強效的埃博拉治療藥物。 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從血清中分離出了一種叫mAb114的抗體。所用的血清來自1995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暴發時一名幸存者,于2006年
“蝙蝠樹”或為埃博拉原爆點
安哥拉游離尾蝠(左)寄居在幾內亞Meliandou的樹上。圖片來源:(左)JAKOB FAHR;(右)FABIAN LEENDERTZ 正在西非蔓延的埃博拉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一棵兒童嬉戲的空心樹,這棵樹同樣也是蝙蝠的棲息地。在訪問幾內亞村莊Meliandou時——疫情明顯暴發的地方
蝙蝠免疫系統讓病毒更快復制、更致命
近年來,一些最嚴重的病毒性疾病——SARS、MERS、埃博拉、馬爾堡病以及新出現的新冠肺炎——都起源于蝙蝠,這并非巧合。日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Cara E Brook課題組在eLif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蝙蝠對病毒的強烈免疫反應可能會促使病毒更快復制,因此當病毒傳播到免疫系統正常的哺乳
蝙蝠是百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它自己怎么沒事?
蝙蝠是百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它們并不會因此而染病,其原因何在?一項新研究發現,這或許與蝙蝠獨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統有關。這一特性未來有可能為人類所用,以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 有研究顯示,蝙蝠這種飛行哺乳動物很可能是多種病毒在自然界的最初宿主。其中就包括近年來在全球多地引發疫情的“非典”病毒、
蝙蝠是百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它自己怎么沒事?
蝙蝠是百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它們并不會因此而染病,其原因何在?一項新研究發現,這或許與蝙蝠獨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統有關。這一特性未來有可能為人類所用,以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 有研究顯示,蝙蝠這種飛行哺乳動物很可能是多種病毒在自然界的最初宿主。其中就包括近年來在全球多地引發疫情的“非典”病
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機制
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下屬的藥學研究院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校一項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的機制,這一成果將有助于開發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 公報說,為方便觀察,研究人員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著紅色熒光劑,隨后將病毒吸附到細胞上,并利用激光顯微鏡成功觀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的
一種中藥提取物可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
美國得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稱發現了埃博拉病毒的細胞感染機制,并找到了一種可有效預防病毒感染的中草藥提取物。該藥物已經小鼠實驗證實,無明顯副作用和耐藥性,有望成為一種防治埃博拉病毒的理想候選藥物。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根據最新報告,埃博拉病毒已造成
“穿山甲”會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爆發的直接源頭嗎?
最近,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調查發現,瀕危的穿山甲可能是蝙蝠和人類之間“缺失的一環”,但其他科學家表示,目前搜尋工作還沒有結束;一項更早的研究則指向了蛇,而武漢野生動物市場上仍然有很多被認為是疫情爆發地的候選物種,2002-2003年爆發的SARS就涉及了另外一種冠狀病毒,其是由麝貓傳播給人類的。圖
研究人員找到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手段:抑制宿主免疫反應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體后會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靶向一種叫做巨噬細胞(一種可以吸附并清除病原體的白細胞)的免疫細胞上的TLR-4受體可能是沉默這些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巨噬細胞的有效方式。 這項發現發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可能帶來治療埃博拉疾病的新療法。
擔憂-從蝙蝠中分離出的絲狀病毒LLOV有潛力感染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匈牙利佩奇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匈牙利施賴伯蝙蝠(Schreiber's bat)中分離出Lloviu病毒(LLOV),鑒于LLOV與埃博拉病毒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系,這凸顯了未來研究的必要性,以確保防備下一次大流行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
“雞尾酒式”新藥可對抗所有已知埃博拉病毒
美國研究人員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志線上版發表了兩篇配套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實驗性藥物MBP134,由兩種人體單克隆抗體組合而成,可對抗包括最近在蝙蝠體內發現的邦巴利病毒在內的所有已知埃博拉病毒。圖片來源于網絡 自1976年以來,埃博拉病毒就不斷侵擾著人類,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地區至今還處
蝙蝠的病毒能直接傳染給人嗎?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提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于蝙蝠,這些科學證據包括,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1月23日發表在學術平臺bioRxiv預印版上的文章。石正麗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此前,還有科學研究發現,蝙蝠還是埃博拉、SARS、馬爾堡等病毒的
Nature子刊解析蝙蝠為何“百毒不侵”
埃博拉病毒、SARS冠狀病毒、尼帕病毒……這些都是致命的病毒,在感染人類或其他動物時往往會造成疾病或死亡。然而,作為這些病毒的天然宿主,蝙蝠卻能毫發無傷。它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解析了背后的原因,并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