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等研發的潛標在印度洋底實現綜合性探測
潛標出水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鵬和黃春龍一起連接深海潛標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日前,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從正在執行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中國科學家已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并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嶺的地球深部過程和動力學機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觀測資料。 這枚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潛標,位于印度洋的山脊上。 據了解,“向陽紅01”科考船于2020年12月16日從廈門啟航開始此次科考任務。 而此次成功布放......閱讀全文
西工大等研發的潛標在印度洋底實現綜合性探測
? 潛標出水 ?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鵬和黃春龍一起連接深海潛標? ? ?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 日前,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從正在執行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
中國首次在南極成功投放并回收潛標系統
新華網南極中山站2月20日電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日前在南極第三大灣普里茲灣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潛標系統,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極成功投放并回收潛標,潛標記錄的觀測數據將為研究南極環境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回收的潛標系統主要由溫度鹽度采集器、沉積物捕獲器、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和浮球組等設備組成
理化所等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寬帶光探測器廣泛應用于很多重要領域,包括紅外成像、遙感、環境監測、天文探測、光譜分析等。特別是在紅外成像領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色紅外成像,探測器必須能同時探測不同波段的紅外輻射,如短波紅外(1~3mm)、中波紅外(3~5mm)、長波紅外(8~14mm)、甚長波紅外(>14mm)、甚至是太赫茲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蛟龍”號拍
我國首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完成潛標布放與回收
5月10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了解到,科考隊員日前在西太平洋黑潮延伸體海區完成了首套潛標的完整布放與回收,為海洋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計劃奠定了觀測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介紹,“透明海洋”是海洋國家實驗室正組織實施的三大任務之一,計劃在西太平洋—南海—
西工大團隊研發太空乘員健康檢測儀 實現在軌“驗血”
西工大研制的全血全自動預處理樣機 隨著宇航技術的飛速發展,適用于普通人的太空旅行計劃計日可待,但太空旅行短則幾日長則一年,那么如何快速有效檢測乘客在旅行途中身體健康情況?日前,西北工業大學空天微納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常洪龍教授課題組與邁瑞醫療合作研制出適用于太空環境的健康檢測儀,成功實現在微重力環
研究團隊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及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
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西工大在無限續航無人機研發方面取得新突破
? ? 光動無人機(ODD)設計圖。? ? 目前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大量普及,已在災害預警、智能救援等臨地安防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未來,大型無人機還能夠變身空中巴士,實現低空立體交通出行,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和安全保障帶來極大的便利。? ? 但是,無人機在執行搜救等任務時,續航時間及實時補
“透明海洋”工程 通過立體觀測系統獲取海洋環境綜合信息
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于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測海洋的動態并進行準確的預報? 近日召開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新聞發布會,讓“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眾。“透明海洋”就是通過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