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團隊3月10日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VOC 202012/01(又稱B.1.1.7)與社區中成年新冠患者的更高死亡率有關。 B.1.1.7變異新冠病毒于去年下半年在英國發現。英國衛生部門表示,這種變異病毒傳播能力更強。 本項研究中,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對比了英國社區中出現的新冠確診病例相關數據。結果發現,在抽樣調查的54906例確診感染B.1.1.7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中,相關死亡病例為227例;另外抽樣調查的54906例感染此前已有新冠病毒毒株的病例中,相關死亡病例為141例。這兩批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均接近。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與感染此前已發現的新冠病毒毒株相比,社區中感染變異新冠病毒B.1.1.7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再加上B.1.1.7有著較強的傳播能力,其威脅需要得到重視。......閱讀全文
2月8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廣東7例,上海2例,江蘇1例,浙江1例,福建1例,山東1例,四川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75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6
當地時間29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衛生官員稱該州出現了首例感染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這也是全美首例。美國疾控中心隨后發布聲明稱,或將發現更多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美聯社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疾控中心表示:“我們預計,未來幾天可能會發現更多(變異新冠病毒)病例。病毒會通過突變不斷變化,隨著時間推移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6日12時35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突破1881萬例,死亡病例超過70萬例。 持續數月的疫情遠未看到終點,而新冠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后遺癥”研究讓人們再生擔憂。 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意大利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新
新冠疫情暴發已有大半年的時間,全球疫情新增確診整體仍然呈上升趨勢。截至7月17日19時,全球累計確診逾1380萬,累計死亡人數超59萬。 在海外疫情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北京和香港疫情反彈、哈薩克斯坦出現不明肺炎,這些都讓大家對新冠疫情蒙上一層陰影,有關疫情的二次爆發以及新冠病毒變異的猜測不斷蔓延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2020年5月14日發表公告,借助一種新型質譜分析技術,科研人員目前已經找到了新冠肺炎一處“弱點”,針對性使用抑制劑可阻止病毒的復制,達到使新冠病毒“絕育”的目的。這項新技術若成功應用,2020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或將再無競爭對手... 科學家借助這種新質譜分析技術,研究發現病毒
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 論文重點結論: 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 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
1月25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82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3例(上海8例,廣東2例,福建1例,湖南1例,陜西1例),本土病例69例(黑龍江53例,吉林7例,河北5例,北京2例,上海2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為本土病例,在吉林;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
在湖北省武漢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牽動了無數華人學者的目光。他們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也通過《知識分子》平臺提供專業意見,為疫情防控獻計獻策。日前,著名流行病學專家、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陳錚鳴接受了訪談,對當前疫情現狀、發展趨勢、疫情何時解除,如何解除以及所需依據的流行病學證據等眾多大家關注的問題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發表公告,借助一種新型質譜分析技術,科研人員目前已經找到了新冠一處“弱點”,針對性使用抑制劑可阻止病毒的復制,達到使新冠“絕育”的目的。 這項新技術若成功應用,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或將再無競爭對手... 科學家借助這種新質譜分析技術,研究發現病毒利用細胞的一項合成蛋白機制,復制
人類與新冠病毒的對抗,已經進入了艱難的持久戰階段。防控疫情與復工復產的矛盾,成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大難題”。 中國內地會出現第二波疫情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近期病例激增,問題出在哪里?如何評價當前世界上的各個“防疫流派”?中國的“抗疫”戰略還有哪些值得補充完善的地方?疫苗上市之前,我們有希望回
人們在英國倫敦圣潘克拉斯火車站等待登上開往法國巴黎的最后一班火車。圖片來源:STEFAN ROUSSEAU 一種變異的新冠病毒不僅為英國即將到來的圣誕節蒙上陰影,還將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部分地區的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從第三級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級。 12月8日,在英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例行會議上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上周,南非研究人員公布了一種正在快速傳播的新冠病毒變體。該變體發現于南非對新冠病毒的日常基因監測中,先出現于沿海,后往內陸擴散,目前被命名為501Y.V2。 該變體與本月早前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體并不相同。但南非科學家將兩種病毒變體的基因組序列比較后,發現二者在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
當地時間7月3日,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在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實驗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D614G變異可能導致病毒加速復制,意味著可能增強其傳播性。今天就讓我們從模式識別受體及免疫逃逸的角度來一起探討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的恩怨情仇。 什么是模式識別受體模式識別受體(Patt
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教授是柏林夏里特(Charité)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他是SARS病毒的共同發現者之一,并且首批研發出SARS病毒診斷方法。2020年,他首個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測試方法。1月30日,德羅斯滕在其研究所接受了科技日報駐德
近日,鐘南山院士在“廣州實驗室科技助力基層疫情防控萬里行”啟動儀式上,對蘭州大學研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表示肯定,他稱贊:“他們一些預測的模型還是相當可靠的。” 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利用跨學科研究優勢,研發了世界上首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自2020年5月系統
近日,鐘南山院士在“廣州實驗室科技助力基層疫情防控萬里行”啟動儀式上,對蘭州大學研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表示肯定,他稱贊:“他們一些預測的模型還是相當可靠的。” 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利用跨學科研究優勢,研發了世界上首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自2020年5月系統
從新冠病毒的發現至今,帶給我們大都是負面消息。今年的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海外國家的情況非常不容樂觀。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似乎情況出現了逆轉,這或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消息。根據外媒報道,近日在歐洲傳播的一株變異的冠狀病毒據說比其他病毒的傳染性高出10倍,但其致命性似乎較低。
宏觀環境 ?“十四五”規劃發布,確定基因及生物技術為戰略性科技攻關及新興產業地位 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明確“基因與生物技術”作為七大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領域之一;“生物技術”作為九大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Anogen的ELISA檢測試劑盒在細胞因子風暴的檢測和治療中的應用COVID-19的爆發已經奪去了全世界4000多人的生命,50000多名患者仍處于危急狀態。這種疾病的嚴重性,像許多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如SARS和MERS,是由肺部病毒感染引起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引起的。 一、細胞因子
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是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學院,起源自一八八七年成立的香港華人醫科書院,后來香港大學在一九一一年成立,醫學院便成為大學的首間學院。醫學院一向為推動本地社會的醫學發展不遺余力,除了培訓醫生及護理人員外,更在醫學研究及發展新的臨床服務方面走在前端,為人類的福祉不斷努力。 透過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