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電子日前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這種新研發出的太陽能電池可以使用EL檢測儀進行質檢。陳永勝團隊制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于構筑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道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記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于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由于缺乏上述高性能的柔性透明電極,目前柔性有機光電器件的性能仍大幅度落后于相應的剛性器件。柔性透明電極通常采用干法(如蒸鍍)或溶液處理(如狹縫印刷、納米壓印或電紡絲等)工藝制備。相比于干法制備,溶液處理方法制備具有成本低、可大規模印刷制備等......閱讀全文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電子日前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這種新研發出的太陽能電池可以使用EL檢測儀進行質檢。陳永勝團隊制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于構筑柔性有機太陽能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制備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于構筑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文獻報道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紀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 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柔性可穿戴電子是未來電子元器件發展的熱點方向,電源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電源的選擇和設計影響未來可穿戴電子的設計與功能。目前,電源對可穿戴電子的戶外使用性、大面積貼合性和安全性有較大限制。 近年來,金屬有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優越的光電轉換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基于鈣鈦礦材料平面結構器件的光電
楊陽教授(右三)與其透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團隊。 有機太陽能電池是指成分全部或部分為有機物的太陽能電池。相對于傳統的無機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以質輕、價廉、材料設計可控和可實現大面積柔性制備等特點,擁有更加廣闊的商業應用前景,已受到太陽能研究人員的青睞。但由于目前有機太陽能電
5月9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在湖南共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下線。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陳肇雄出席投產儀式。據該公司首席科學家李廷凱介紹,這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一條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可生產出光電轉化率達12%的產品,而目前同類產品的光電轉化率一般在9%以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杰課題組基于應用廣泛的半導體硅材料,采用金屬納米結構的熱電子注入方法,設計出一種可在近紅外區域進行光電轉換且具有力學柔性的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針對可見光進行吸收,占太陽光52%的近紅外光并沒有得到高效利用。因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惠瓊課題組與研究員裘曉輝、張勇課題組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界面層的納米級表面能分布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le雜志(Joule, 2021,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1.09.001)。
據日經BP社報道,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產綜研)對有機太陽能電池將陽光轉換成電力的能力——“光電轉換效率”的理論極限進行了模擬計算,得出氣數值約為21%。此次在理論上計算出的約21%的極限值高出目前所能實現的10~12%實際效率許多,表明今后通過選擇及改進材料并優化結構,還有望使轉換效率進一步
基于鈣鈦礦的廉價柔性纖維太陽能電池 對植入衣服的小型電子設備來說,紡織物太陽能電池是理想的電源。在應用化學雜志上,中國科學家介紹了纖維形式的新型太陽能電池,它們可被編織到紡織物中。這種柔韌同軸的電池基于鈣鈦礦材料和碳納米管;因為具有高達3.3 %的能量轉化效率和低制造成本,讓它們脫穎而出
目前大多數光伏器件(即太陽能電池)都是針對可見光進行吸收,占據太陽光中52%的近紅外光并沒有得到高效利用。正因為如此,增強在近紅外區域的太陽光吸收和利用,成為一個關鍵科學問題,對器件類型的設計及機制研究提出了具體要求。 針對該關鍵問題,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杰課題組基于地球上含量最高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