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部碳循環已經成為國內外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過去的研究證實地幔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其儲存的碳量超過地球所有其它儲庫含碳量的總和,這表明地表的大部分碳都通過俯沖帶重新回到了地幔中。蝕變洋殼攜帶的大量碳酸鹽巖并不會在俯沖脫水過程中被釋放,而是被攜帶到地幔深部,從而顯著改變地幔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固相線、地震波速、密度等)。C同位素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示蹤再循環碳酸鹽巖,它對于示蹤有機碳非常有效。然而,經俯沖帶再循環進入地幔的碳酸鹽巖中95%是無機碳。因此,這需要新的同位素體系來更有效地示蹤深部碳循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納米離子探針實驗室副研究員楊蔚及其合作者對此開展了相關研究,他們發現,碳酸鹽和硅酸巖巨大的Mg同位素差異使得Mg同位素體系可能是示蹤再循環碳酸鹽巖的有效手段,并據此對華北克拉通中、新生代玄武巖開展了系統的Mg同位素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 120 Ma義縣組玄武......閱讀全文
現代微束分析技術的進步,一方面,顯著提高了分析精度,它甚至可以達到采用化學法分離和純化處理后的測量精度; 另一方面,顯著提升了空間分辨能力,其分析束斑的大小從微米級進入亞微米或納米級. 在離子探針方面,最新型號Cameca IMS- 1280HR以高分析精度為特色,而Cameca NanoSIMS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據對流層的1/3。青藏高原隆升對大氣環流施加了強大的動力和熱力效應,在晚新生代時期不僅是改變全球氣候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對亞洲季風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夠增進我們對地質構造和長尺度氣候變化之間聯系的認識。然而,因為與古高度直接相關的
2014年5月12日,Nature雜志以“比喜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脈(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為題報道了丁林研究員為首的研究組在國際地學著名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通信》發表的成果。該項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在5500萬年時已隆升到4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物理剝蝕和硅酸鹽化學風化速率的顯著增強被認為是晚新生代以來全球氣候變冷主要機制之一。然而,與青藏高原隆升直接相關的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環境下長時間尺度流域化學風化過程的認識還十分薄弱。 最近,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金章東研究員與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國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蝸牛殼體化石分布廣泛且保存良好。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古環境重建和考古工作中,蝸牛殼體化石是唯一可能提供絕對年齡的材料。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于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
河流是連接地球上兩個重要碳庫——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通道,流域發生的許多自然過程都反映在河流輸出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的性質上。通過對河流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探討區域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是目前國際研究的熱點。我國珠江地處熱帶、亞熱帶,流域生物活動強烈,生物產率高
601 SCTB9604 0 濟源凹陷油源追蹤及烴類垂直運移作用 602 SCTA9606 0 吐魯番拗陷二疊系─三疊系烴源巖研究 603 SCTA9702 0 勝利油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組烴源
501 SCTB9602 0 煤自燃傾向性色譜吸氧鑒定法與應用 502 SCTB9602 0 我國風化煤利用現狀與展望 503 SCTB9604 0 飽和烴單體化合物穩定碳同位素測定方法&n
克拉通是地球表層重要組成部分,約占陸地面積的50%。其作為地球上相對穩定的構造單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紀。克拉通具有厚度較大、密度和熱流值較低的特點,因而“漂浮”于軟流圈地幔之上而不易遭受破壞。華北克拉通自18億年前形成后至中生代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然而自中生代以來其發生了大規模的構造變形和巖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