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貧血(HA)是指紅細胞壽命縮短,其破壞速度超過骨髓造血代償功能時所引起的一組貧血。若溶血發生而骨髓造血功能能夠代償時可以不出現貧血,稱為溶血性疾病,臨床上以貧血、黃疸、脾大、網織紅細胞增高及骨髓幼紅細胞增生為主要特征,我國溶血性貧血的發病率約占貧血的10%~15%。......閱讀全文
紅細胞膜缺陷的檢驗包括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自身溶血試驗及其糾正試驗、酸化甘油溶血試驗、蔗糖溶血試驗、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紅細胞膜蛋白電泳分析。 1.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紅細胞膜缺陷的檢驗包括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自身溶血試驗及其糾正試驗、酸化甘油溶血試驗、蔗糖溶血試驗、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紅細胞膜蛋白電泳分析。 1.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1)原理:檢測紅細胞對不同濃度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當水滲透其內部達一定程度時,紅細胞發生膨脹破裂。根據不同
紅細胞膜缺陷的檢驗包括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自身溶血試驗及其糾正試驗、酸化甘油溶血試驗、蔗糖溶血試驗、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紅細胞膜蛋白電泳分析。 1.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1)原理:檢測紅細胞對不同濃度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當水滲透其內部達一定程度時,紅細胞發生膨脹破裂。根據不同
一、紅細胞破壞過多的檢查外周血液常規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減低,血涂片中可見破碎紅細胞、異形紅細胞等。出現典型的異形紅細胞或自身凝集現象時,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線索。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測定意義 正常血漿只有微量游離血紅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內溶血的重要指標,如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是一種后天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臨床上以間歇發作的睡眠后血紅蛋白尿為特征。患者造血干細胞的糖化磷脂酰肌醇(GPI)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其合成障礙。多種調節細胞對補體敏感性的蛋白都屬于GPI錨連接蛋白,需通過GPI錨連于細胞膜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分化抗原CD59(又稱為反
酸溶血試驗也稱為酸化溶血試驗,也就是Ham試驗,酸溶血試驗是診斷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的篩選試驗,因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患者,由于紅細胞對補體的敏感性增高,在酸化的血清中,經過37度孵育,紅細胞會出現溶解破壞的情況。這種病人在夜間睡眠時,由于體內二氧化碳儲留,體內的酸堿度降低,也就是呈酸性狀
本文比較分析了國內外李斯特菌的檢測方法、不同標準限量值的差異。介紹了國內外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對我國微生物快速檢測的現狀進行了概述,探討了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對李斯特菌檢驗方法探索及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李斯特菌(Listeria
1、血常規:紅細胞計數下降,一般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2、血清間接膽紅素增多。 3、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 4、骨髓象。 5、特殊試驗:紅細胞形態觀察;紅細胞脆性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酸化血清溶血試驗;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自溶血試驗;異丙醇試驗及(或)熱變性試驗;血紅蛋白電泳和抗堿血紅
貧血是指外周血單位體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量、紅細胞(RBC)計數及血細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診斷貧血性疾病時實驗室檢查項目有多種,常見的檢查項目如下: 1. 網織紅細胞計數(RC):是一種非常經濟實用而又簡單的項目,對各種貧血性疾病都可要求常
溶血試驗是國標中規定的一種對細菌進行篩選鑒定的方法。常用于鏈球菌、弧菌、白喉桿菌等的區分鑒定。 基本原理: 不少細菌都能產生溶血素,可以溶血平板,因此在這些細菌周圍會出現溶血環。 試驗方法: 由于不同細菌所產的溶血素不同,因此做溶血試驗時對應的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也不一樣,下面就簡單的介紹
貧血是指外周血單位體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量、紅細胞(RBC)計數及血細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診斷貧血性疾病時實驗室檢查項目有多種,常見的檢查項目如下:1. 網織紅細胞計數(RC):是一種非常經濟實用而又簡單的項目,對各種貧血性疾病都可要求常規檢驗RC,由RC的高低從而判斷貧
補體結合試驗中有5種成分參與反應,分屬于3個系統:①反應系統,即已知的抗原(或抗體)與待測的抗體(或抗原);②補體系統;③指示系統,即SRBC與相應溶血素,試驗時常將其預先結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紅細胞。反應系統與指示系統爭奪補體系統,先加入反應系統給其以優先結合補體的機會。如果反應系統中存在待測的抗體
血液病檢查什么常規項?提到血液病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白血病、貧血等一些較為常見血細胞型血液病,其實除此之外血液病還包括一些血栓型的血液病。通常血液病會給患者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甚至威脅生命。因此應該積極的進行治療,選擇一家正規的專業醫院,是恢復健康的第一步。那么,血液病檢查什么常規項?
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細菌,呈鏈狀排列的革蘭陽性球菌,個別種成雙排列。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動物腸道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數不致病,致病菌可引起各種化膿性炎癥、猩紅熱、新生兒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超敏反應性疾病。 ⒈分類 鏈球菌的分類
PFC測定技術又稱溶血空斑試驗。是一種體外檢測單個抗體形成細胞(漿細胞)的方法。自從1963年 Jerne和Nordin首先建立PFC測定技術以來,使免疫學方法得到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間接溶血空斑測定法的建立,更擴大了本實驗的應用范圍。它不僅可以測定產生 IgM 類的抗體產生細胞,而且還可
PFC測定技術又稱溶血空斑試驗。是一種體外檢測單個抗體形成細胞(漿細胞)的方法。自從1963年 Jerne和Nordin首先建立PFC測定技術以來,使免疫學方法得到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間接溶血空斑測定法的建立,更擴大了本實驗的應用范圍。它不僅可以測定產生 IgM 類的抗體產生細胞,而且還可
46、酸化血清溶血試驗正常人試驗為陰性47、蛇毒因子溶血試驗正常人溶血率<5%48、蔗糖溶血試驗定性實驗:正常為陰性定量實驗:正常溶血率<5%49、紅細胞壽命測定半衰期為25~32天50、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檢測0~40mg/L51、血清結合珠蛋白檢測0.5~1.5gHb/L52、血漿高鐵血紅素白蛋白檢
熱放散和酸放散兩種方法聯合檢測對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診斷意義,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方法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該院住院的487例母嬰血型不合且伴有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487例患兒的血標本均進行新生兒ABO溶血病3項試驗(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和紅細胞抗體釋放試驗)
溶血試驗是國標中規定的一種對細菌進行篩選鑒定的方法。常用于鏈球菌、弧菌、白喉桿菌等的區分鑒定。基本原理不少細菌都能產生溶血素,可以溶血平板,因此在這些細菌周圍會出現溶血環。不同細菌產生的溶血素不同,比如: 溶血素類型 溶血素類型 產氣莢膜梭菌
31、谷胱甘肽還原酶缺陷檢測GR熒光斑點試驗:正常人熒光斑點15min內消失。GR活性定量:(7.17±1.09)U/gLHb32、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正常人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75%(臍血≥77%)33、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正常人含5個及以上珠蛋白小體的紅細胞一般<30%34、紅細胞滲透脆
主要溶血部位疑及的溶血性貧血疾病名稱篩選/排除試驗確診試驗血管外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形態檢查滲透脆性試驗酸化甘油溶血試驗膜蛋白電泳分析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癥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G6PD熒光斑點試驗Heinz小體生成試驗紅細胞G-6-PD活性測定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血紅蛋白病紅細胞形態檢
實驗概要本文以鼻疽為例介紹了固相溶血試驗(solid phasehemolysis test,SPHLT)的原理及操作流程。實驗原理固相溶血試驗是借鑒了單擴散溶血試驗(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st,或稱被動溶血技術)而建立的一項血清學新技術。在紅細
4.蔗糖溶血試驗:為PNH簡易重要的篩查試驗。 (1)原理:是根據PNH患者的紅細胞,在低離子強度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的蔗糖溶液中對補體敏感性增強,經孵育,補體與紅細胞膜結合加強,蔗糖溶液進入紅細胞內,導致滲透性溶血而設計的。 參考值:定性試驗:正常為陰性;定量試驗:正常溶血率<5%。 (
1)定義 是唯一的獲得性的紅細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病。已證明本病為造血干細胞的糖化磷脂酰肌醇-錨(GPI-A)基因突變,使紅細胞對補體的敏感性增加。2)臨床特征 ①慢性溶血性貧血;②特征性的、間歇性發作的睡眠后血紅蛋白尿;③主要累及靜脈系統的血栓形成;④感染
實驗概要本文以鼻疽為例介紹了固相溶血試驗(solid phasehemolysis test,SPHLT)的原理及操作流程。實驗原理固相溶血試驗是借鑒了單擴散溶血試驗(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st,或稱被動溶血技術)而建立的一項血清學新技術。在紅細
溶血試驗是國標中規定的一種對細菌進行篩選鑒定的方法。常用于鏈球菌、弧菌、白喉桿菌等的區分鑒定。基本原理:不少細菌都能產生溶血素,可以溶血平板,因此在這些細菌周圍會出現溶血環。不同細菌產生的溶血素不同,比如:溶血素類型溶血素類型產氣莢膜梭菌卵磷脂酶肺炎球菌肺炎溶素溶血性鏈球菌鏈球菌溶血素 O/S葡萄球
新生兒溶血試驗篩查是檢測新生兒體內是否有來自于母親體內的抗A抗體、抗B抗體,紅細胞是否被致敏。它主要檢測的項目有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體釋放試驗,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確診試驗。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是檢測ABO溶血病,患兒紅細胞膜上的IgG、抗A、抗B抗體,由于胎兒紅細胞表面上的ABO血型抗
1、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1)原理:檢測紅細胞對不同濃度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當水滲透其內部達一定程度時,紅細胞發生膨脹破裂。根據不同濃度的低滲鹽溶液中紅細胞溶血的情況,通過紅細胞表面積與容積的比值,反映其對低滲鹽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紅細胞抵抗力愈小,滲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
1、母子血型檢查檢查母嬰ABO和Rh血型,證實有血型不合存在。2、檢查有無溶血溶血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早期新生兒血紅蛋白<145g/L可診斷為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6%);血涂片有核紅細胞增多(>10/100個白細胞);血清總膽紅崇和非結合膽紅素明顯增加。3、致敏紅細胞和血型抗體測定(1)改良
1)定義 是唯一的獲得性的紅細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病。已證明本病為造血干細胞的糖化磷脂酰肌醇-錨(GPI-A)基因突變,使紅細胞對補體的敏感性增加。2)臨床特征 ①慢性溶血性貧血;②特征性的、間歇性發作的睡眠后血紅蛋白尿;③主要累及靜脈系統的血栓形成;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