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順平副研究員榮獲“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
10月17日至20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八屆學術年會在京順利召開。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順平副研究員榮獲第三屆“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并作了題為“青藏高原東緣上地殼結構及其動力學意義”的專題報告,他依據地震層析成像結果提出了“青藏高原東緣存在多期快速隆升,并間隔大規模水平運動”的動力學模型。 另悉,在2011年的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上,裴順平榮獲“傅承義青年科技獎”;在2012年6月的中國地震學會第十四次學術大會上,裴順平榮獲“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 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是劉光鼎地球物理科學基金會為了鼓勵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發揮聰明才智,積極推進我國地球物理事業的發展而設立的。該獎2009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獲獎人數每年不超過5人。 ......閱讀全文
深切緬懷劉光鼎院士
今天一早,從新聞上得知【1】: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榮譽理事長,我們尊敬的劉光鼎院士不幸于2018年8月7日傍晚18:49離開我們,享年89歲。讓我們永遠記住劉先生對中國地球物理學科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偉大貢獻。 看到劉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無比悲痛,想起了與先生交往的
裴順平副研究員榮獲“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
?? 10月17日至20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八屆學術年會在京順利召開。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順平副研究員榮獲第三屆“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并作了題為“青藏高原東緣上地殼結構及其動力學意義”的專題報告,他依據地震層析成像結果提出了“青藏高原東緣存在多期快速隆升,并間隔大規模水平
第二屆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
日前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設在該校的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揭曉,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游慶瑜、中國石油大學劉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郭良輝、同濟大學楊挺、吉林大學劉洋榮獲第二屆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獎。 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是中科院院士劉光鼎為鼓勵青年地球物理工
劉光鼎院士為2015科普論壇作首場報告
1月16日,中科院院士劉光鼎以“走向海洋強國”為題,為2015科普論壇作首場科普報告。 劉光鼎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他在當天的報告中強調,歷史上,我國在海洋發展方面經歷了慘痛的教訓;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積極走向海洋,致力于海洋強國建設。 據了解,“科普論壇”由中科院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
劉光鼎院士逝世-一輩子為中國尋找石油
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榮譽理事長,我們尊敬的劉光鼎院士不幸于2018年8月7日傍晚18:49離開我們,享年89歲。讓我們永遠記住劉先生對中國地球物理學科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偉大貢獻。劉光鼎院士劉光鼎院士簡介:劉光鼎,1929年生,山東蓬萊人。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
江蘇通鼎光棒有限公司
作為綠色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在2020年完成千家綠色工廠的創建。為此,工信部自2017年至今已組織四批綠色工廠創建申報工作,已經有超1000家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為促進我國綠色制造腳步越走越穩,綠色工廠實踐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其中一些綠色工廠企業充分彰顯了責任與擔當,以
多位學者分獲地球物理學領域相關獎項
“第32屆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日前在京圓滿落幕,以“顧功敘、傅承義、陳宗器、劉光鼎”等四位地球物理學家命名的獎項揭曉。 本屆“顧功敘地球物理科技發展獎”由同濟大學教授王家林獲得。該獎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專款設立的“顧功敘地球物理基金”出資,獎勵在地球物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中科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2010年工作會議在蘭州召開
8月10日至11日,中科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2010年度工作會議在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隆重召開。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劉光鼎院士應邀專程親臨指導并作專題報告,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兼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春、中科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地質地球所油氣資源研究
我國學者劉焰挑戰青藏高原“碳源”說
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它是向大氣排放CO2的“碳源”,還是大量吸收CO2的“碳匯”?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學者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碳源”,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能導致了全球變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漢召開的“全國地質構造與地球
劉東生的黃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劉東生 劉東生,這位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被譽為“黃土之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并參與組織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讓我們對他的創新研究成果擷
劉志:不負時代-努力發“光”
“重擔”是在一次談話中定下來的。 劉志從1997年出國深造,在同步輻射光源領域已取得諸多成就。2010年前后,中國科學院時任領導召喚劉志等科學家回國,在一次談話中,劉志被問到:“你覺得上海光源怎么樣?” 劉志當時是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帶領團隊從事原位光電子能譜以及在能源與環境
劉同德委員:加快推進青藏高原國家植物園建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67.shtm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主委劉同德委員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已正式建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通過驗收,羌塘、珠穆朗
2017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揭曉
拍一拍、聽一聽,可以知道西瓜熟不熟。同理,要想了解地球內部情況,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那么,要如何敲打地球以探知它的內部構造?剛剛榮獲2017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探測地下構造的人工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研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10月14日揭曉的2017年中國地
精度更高地震成像系統研發成功-石油勘探更準更快
我國科學家經多年努力,近日自主研發成功一種質量和效率更高的地震成像系統,為更準更快地石油勘探提供了可能。 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吉星吉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成功“油氣勘探GPU(圖形處理器)/CPU(中央處理器)協同并行計算系統”
山東省土壤地球化學工程實驗室通過認定
今天從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獲悉,在日前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山東省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90個認定名單中,該院申報的“山東省土壤地球化學工程實驗室”位列其中。 據了解,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是省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物化探工作的專業隊伍,建院近60年來始終跟蹤國內外地球物理勘查、地球
劉光慧研究員Cell-Res發表CRISPR新文章
CRISPR/Cas系統已被證實一種可應用于體內外的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1月30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Salk生物科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題為“Regenerative medicine: targeted genome edit
劉光慧研究員Cell發布早衰研究重要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細胞的高通量、高內涵成像小干擾RNA(siRNA)篩選方法,利用這一系統確定了抗氧化NRF2信號通路是早年衰老綜合癥(HGPS)的一個驅動機制。這項重要的研究發布在6月2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生物
“深層油氣成藏規律、關鍵技術及目標預測”項目
會議現場 “深層油氣成藏規律、關鍵技術及目標預測”項目工作推進會于3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該項目是國家油氣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所屬的2011ZX05008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 項目組組長王清晨研究員報告了項目在“十一五”期間取得的重
鼎陽機器保養方法
1、為了保證設備正常使用,請務必在產品說明書規定環境范圍內使用; 2、當探頭或測試導線與電源線相連接時,請勿隨意插拔; 3、盡量減少搬動,且要小心輕放:液晶屏是示波器容易損壞的部件,由于其結構特殊,在使用中要避免受硬物敲擊和劇烈的震動,不宜帶電移動,也不能剛斷電就立即搬動
劉勛成等研究揭示植物光響應基因轉錄調控機理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植物光響應基因轉錄調控新機理,為農作物高產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相關研究發表在《植物細胞》上。 在高等植物中,光敏色素通過與一類bHLH轉錄因子——光敏色素互作蛋白(PIFs)相互作用、傳遞光的信號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然而,對光敏色素互作蛋白如
劉耀光院士等專家打造水稻生物學重磅綜述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耀光院士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院士等國內20位專家共同撰寫題為“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Decades' efforts and roads ahead” 的水稻生物學研究大綜述,并在線發表于SCIE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汶川大地震
這是一次計劃外的緊急會議,40多位科學家到會 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七天,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機理及后續災情科學分析”為主題的一次計劃外的緊急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40多位從事地震、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的科學家到會,對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機理與后續發展態勢、重大地震災害的多學科綜合前期
“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研討會召開
10月21日,“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專項實施方案研討會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研究骨干40多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研究人員分別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研討會由青藏高原
年終紀念:2018年,這些兩院院士逝世
大師遠去,榮光猶存。 2018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里,我們已送別了31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兩院院士”。 這份重溫起來令人悲傷的名單包括:袁承業、孫樞、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堯和、劉光
新型地球物理科考船開建
1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的“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開工儀式在廣州舉行。 據了解,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是一艘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該船總投資5.175億元,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
2011年度中科院王寬誠人才獎獲獎名單公布
18位獲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50位獲盧嘉錫青年人才獎 據中科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經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審定,中國科學院118位學者獲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王寬誠人才獎。其中,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劉忠等18位學者獲“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劉光慧等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獲得遺傳增強人類血管細胞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極大地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北京時間1月18日,《Cell Stem 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中
山東大學劉奇跡團隊在光遺傳領域取得原創性成果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學系劉奇跡教授團隊研究方向為遺傳病致病基因鑒定及利用光遺傳學手段進行干預治療策略探索。近日,劉奇跡教授團隊骨干李曦副教授在此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實現了非病毒轉染/非侵入式光調控對神經干細胞的動員和功能重塑,相關研究結果以“Nongenetic optical modul
劉光慧/項鵬/曲靜合作揭示控制靈長類衰老的節律開關
晝夜節律機制調節哺乳動物的睡眠-覺醒周期、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和繁殖等生理活動與外界24小時晝夜循環相協同,從而維持機體組織和細胞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節律紊亂通常被認為是機體加速衰老的重要誘因。然而,核心節律機制如何調控靈長類的衰老仍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中山大學項鵬研究
浙江“中鼎檢測”首次落戶義烏
11月4日,浙江“中鼎檢測”在義烏經濟開發區創業育成中心正式開張,據悉,這是落戶我市的第一家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將對義烏外貿出口企業規避貿易壁壘產生積極影響。 據了解,浙江中鼎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專業實驗室,從事工業和消費產品檢測并出具第三方公正數據,其出具的檢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