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已經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情況。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應低于6.1mmol/L,而診斷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應等于或者高于7.0mmol/L,這兩個數值之間有個差距。同樣,正常人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應低于7.8mmol/L,而診斷糖尿病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應等于或者高于11.1mmol/L,兩者之間也有個差距。如果一個人的血糖正好在這兩個差距內,也就是說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間,和/或餐后兩小時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間,這時的血糖既不正常,又沒有達到糖尿病的程度,就稱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診斷:按照世界統一標準,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即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做口服糖耐量試驗,服糖后兩小時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也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糖......閱讀全文
糖尿病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比目前所假定的細分為1型和2型更為復雜。1型和2型糖尿病代表了糖尿病范圍的兩個極端,它們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盡管遺傳傾向增加了該疾病的易感性,但是環境的快速改變(如生活方式)則最可能是導致這
1.有糖尿病癥狀加隨意血糖≥11.1mmol/L(200mg/dl) 如測定CBG,診斷標準相同。隨意血糖濃度:餐后任一時相的血糖濃度。2.空腹血糖(FVPG)≥7.0mmol/L(126mg/dl) 如測定CBG,診斷標準相同。空腹:禁止熱卡攝入至少8小時。3.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2h
摘要】 目的:運用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淀粉酶,并對血清淀粉酶在糖尿病監測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方法:運用對硝基苯麥芽七苷糖法(PNP-G7) 測定血清淀粉酶。結果:通過對糖尿病人,健康人群,血糖控制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測定血清淀粉酶,糖尿病組的均值明顯低于其他兩組。結論:上述三組人群中,糖尿病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血糖;糖尿病;監測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飲食生活習慣更加多樣化,高營養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相對勞動強度的減輕,老齡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血糖異常的群體越來越多。如何早期發現并準確監測血糖異常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檢測一次空腹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中葡萄糖與血紅蛋白游離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反映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自1968年Rahbar[1]在糖尿病患者的紅細胞中首次發現HbA1c,并證明其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至今已40多年,在此期間,經過全世界科學家和臨床醫師的反復探索、研究和實踐,人們對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中葡萄糖與血紅蛋白游離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反映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自1968年Rahbar[1]在糖尿病患者的紅細胞中首次發現HbA1c,并證明其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至今已40多年,在此期間,經過全世界科學家和臨床醫師的反復探索、研究和實踐,人們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中葡萄糖與血紅蛋白游離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反映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自1968年Rahbar[1]在糖尿病患者的紅細胞中首次發現HbA1c,并證明其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至今已40多年,在此期間,經過全世界科學家和臨床醫師的反復探索、研究和實踐,人們對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2~3個月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譜法首次從其它類型的血紅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謝異常疾病。目前糖尿病在全世界的主要發病病因中占第3位。且糖尿病死亡率逐年遞增,已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第三大死亡原因。據估計,目前全球范圍內糖尿病患者將達2億,而我國糖尿病患者數約為 4 千萬,發病率已上升到2.5%~3
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教育計劃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一致性項目的開展,我國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標準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們相信糖化血紅蛋白也將很快被列入我國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盡管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如此重要,但在糖尿病防治的實際工作中卻一直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我們發現糖尿病患者目前只能在二級以上的醫院檢測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謝異常疾病。目前糖尿病在全世界的主要發病病因中占第3位。且糖尿病死亡率逐年遞增,已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第三大死亡原因。據估計,目前全球范圍內糖尿病患者將達2億,而我國糖尿病患者數約為 4 千萬,發病率已上升到2
【摘要】 目的:運用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淀粉酶,并對血清淀粉酶在糖尿病監測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方法:運用對硝基苯麥芽七苷糖法(PNP-G7) 測定血清淀粉酶。結果:通過對糖尿病人,健康人群,血糖控制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測定血清淀粉酶,糖尿病組的均值明顯低于其他兩組。結論:上述三組人群中,糖尿
該文為進一步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對糖尿病合并眼底動脈硬化患者的價值,特選擇了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眼底動脈硬化的4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實驗組,另將同時段該院收治的非糖尿病合并眼底動脈硬化的4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對照組,經研究發現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對糖尿病合并眼底動脈硬化患者具有積極的診
糖化血紅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是評價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首選指標,并且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許多國家糖尿病學會和WHO推薦將其作為糖尿病的首選診斷標準,拓寬了HbA1c的應用范圍。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尤其是當病人有血紅蛋白變異體存在時常
糖化血紅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是評價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首選指標,并且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許多國家糖尿病學會和WHO推薦將其作為糖尿病的首選診斷標準,拓寬了HbA1c的應用范圍。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尤其是當病人有血紅蛋白變異體存在時常導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概述: 糖化血紅蛋白:英文代號為HbA1c,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隨紅細胞消亡而消失(紅細胞的生命期120天左右),且因為該實驗不受臨時血糖濃度波動的影響,所以可反映取血前2~3月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概述:糖化血紅蛋白:英文代號為HbA1c,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隨紅細胞消亡而消失(紅細胞的生命期120天左右),且因為該實驗不受臨時血糖濃度波動的影響,所以可反映取血前2~3月血糖的平
糖化血紅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是評價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首選指標,并且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許多國家糖尿病學會和WHO推薦將其作為糖尿病的首選診斷標準,拓寬了HbA1c的應用范圍。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尤其是當病人有血紅蛋白變異體存在時常導
【摘要】 目的:運用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淀粉酶,并對血清淀粉酶在糖尿病監測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方法:運用對硝基苯麥芽七苷糖法(PNP-G7) 測定血清淀粉酶。結果:通過對糖尿病人,健康人群,血糖控制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測定血清淀粉酶,糖尿病組的均值明顯低于其他兩組。結論:上述三組人群中,糖尿
糖化血紅蛋白如何判斷疾病:糖化血紅蛋白除了判斷血糖控制情況外,還對下列病情的判定有指導意義:①對昏迷病人的鑒別:在腦血管急癥時,由于應激反應可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紅蛋白正常。若糖化血紅蛋白增高預示患者存在高血糖狀態。②糖化血紅蛋白很高的患者要警惕酮癥酸中毒的發生。③對妊娠糖尿病僅測定血糖是不夠的,一
糖尿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又稱周圍血管病變,輕者表現可為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及間歇跛行,重者可出現下肢缺血性壞疽,面臨截肢的危險。下肢動脈栓塞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見并發癥[1],是致殘的主要原因[2,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WHO 2000年制
糖化血紅蛋白除了判斷血糖控制情況外,還對下列病情的判定有指導意義:①對昏迷病人的鑒別:在腦血管急癥時,由于應激反應可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紅蛋白正常。若糖化血紅蛋白增高預示患者存在高血糖狀態。②糖化血紅蛋白很高的患者要警惕酮癥酸中毒的發生。③對妊娠糖尿病僅測定血糖是不夠的,一定要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并使
我國973項目“脈絡學說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記者近日從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獲悉:該醫藥研究院聯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中山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著名科研院所承擔的這項基礎研究,經過項目組專家
近年來患糖尿病患者人數有日益增多趨勢。我科對120例患者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并加以快速血糖儀對照分析,為臨床采用正確的血糖監測方法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20例,年齡16~80歲,其中男70例,女5O例。根據1999年
評價糖尿病長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個困難問題,對病情波動較大及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國外目前已將糖化血紅蛋白監測作為糖尿病療效判定和調整治療方法的“金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
日前,在上海召開的“2017羅氏全國糖化血紅蛋白用戶交流會暨上海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工作會議”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教授潘柏申、副教授王蓓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教授卞華,廣東省中醫院檢驗醫學部教授黃憲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教授王煜非等臨床及檢驗專家就HbA1c的
垂體腺瘤是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腫瘤有無功能,可分為功能型和無功能型垂體腺瘤;根據腫瘤生長方式,可分為侵襲性垂體腺瘤和非侵襲性垂體腺瘤,部分侵襲性垂體腺瘤可向鞍旁侵襲海綿竇;對于這部分累及海綿竇的垂體腺瘤,可表現為內分泌異常的癥狀或腫瘤占位效應所引起的癥狀,其對海綿竇的侵襲累及重要血管及神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