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主要在骨髓發生、發育與成熟,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多種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依次演變為原始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不再具備分裂能力,脫核后成熟為網織紅細胞,整個過程需要72h。網織紅細胞繼續成熟,約48h后發育為成熟的紅細胞。......閱讀全文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紅細胞疾病診斷 (一)網織紅細胞測定 計數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數量,對于評價骨髓紅系造血及網織紅細胞從骨髓到外周血的轉送速率有重要意義。有核紅細胞在成熟過程中,脫去細胞核后仍有少量RNA殘留在細胞漿內,再經過約一天時間殘留RNA完全消失,成為成熟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生理概要 網織紅細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紅細胞由骨髓進入外周血,需24-48h合成最后20%的血紅蛋白,殘余的嗜堿性物質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成熟的紅細胞。將其分為五型:花冠型、絲球型、網型、破網型、點粒型。血球分析儀器法儀器型號:Sysmex XE-2100型多項目自動血球分析裝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胞及其細胞因子、
臨床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 過敏性疾病,如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食物及藥物過敏、血清病、蕁麻疹、枯燥熱等。 寄生蟲病:常見于血絲蟲、鉤蟲、包囊蟲、肺吸蟲、蛔蟲、 呂弗 氏( Lofllers )綜合征、蟯蟲、旋毛蟲、瘧疾(偶見)及血吸蟲等。&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
臨床血液學實驗室診斷技術是最早應用于實驗室診斷的主要部分。 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臨床醫學檢驗室開展的臨床檢驗,絕大部分是血液學檢驗項目。一架顯微鏡、幾支吸血管、一塊血細胞計數板、一個目視比色計加上一些玻璃片、染色液等,就是血液學檢驗的全部“家當” 〔 1 〕 。建立在這些簡陋
1)定義 血紅蛋白病是一組遺傳性或基因突變所致的血紅蛋白合成障礙性疾病。根據其缺陷的不同又分為珠蛋白肽連數目合成異常或結構異常兩大類。前者被稱為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包括常見的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和少見的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后者被成為狹義的血紅蛋白病,
臨床血液學實驗室診斷技術是最早應用于實驗室診斷的主要部分。 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臨床醫學檢驗室開展的臨床檢驗,絕大部分是血液學檢驗項目。一架顯微鏡、幾支吸血管、一塊血細胞計數板、一個目視比色計加上一些玻璃片、染色液等,就是血液學檢驗的全部“家當” 〔 1 〕 。建立在這些簡陋設備基
前 言1969年Ingram和CooperSmith對失血性Beagle犬的外周血進行新亞甲藍染色后鏡檢觀察到部分清晰的濃染網狀結構的血小板,命名為網織血小板(RP)。網織血小板是從骨髓中釋放人血的新生血小板,其胞漿內不含細胞核和DNA,僅殘留mRNA和粗面內質網,保留合成少量蛋白質的能
網織紅細胞(網紅)計數值是反映骨髓紅系造血活力的參數,目前國內實驗室最常用的是使用煌焦油藍染色法,顯微鏡人工計數網織紅細胞。這種方法由于手工操作,人為影響因素較多,重復性差。我們應用美國COULTER MAXM五分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網紅,與人工鏡檢法進行了比較,報告如下。1 材料與方法1.
長期以來,間日瘧原蟲都被認為是“良性”的。事實上,它潛伏于肝臟,威脅著數十億人的健康。如今,科學家已開始對其展開攻勢。 惡性瘧原蟲會攻擊所有階段的紅細胞,而間日瘧原蟲的目標是網織紅細胞。 間日瘧原蟲是導致人類感染瘧疾的5種瘧原蟲之一。多年來,與導致“惡性”瘧疾的惡性瘧原蟲相比,官方認為間
四、血細胞形態學采樣、制片染色與檢查要求:(一) 采樣、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關重要:是細胞形態學檢查的成敗關鍵。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標本,做好上述工序,應注意以下要求:采樣、制片: ●玻片要求:國內1.0mm×26mm×76mm±0.5,美國NCCLS規定1.0mm×25mm×75mm±0.5,要嚴格
談到血細胞計數儀的發展史,不得不提到在這個領域首開先河的人。他是1912 年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一個小城的人Wallance H. Coulter,最初是一位廣播電臺的電器工程師,后來做過X光機的銷售員和維修工程師,在亞洲許多國家包括我國的上海工作過。1948年他在芝加哥一家公司工作時,在一間地下
患者,女,42歲,安徽東至縣人。于2008年6月4日入院。主訴:發熱4天,無尿1天。現病史:患者4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畏寒、發熱,發熱呈持續性,體溫在38℃以上。當地醫院擬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雙黃連”靜滴,發熱癥狀無好轉,查血吸蟲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 HA)陰性,有輕微腰痛。1
從主任給我一個題目,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臨床檢方面的進展和談談我們的差距,確定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想進展方面有三個,一個是各種自動化檢則儀器的升級和使用一個是檢測標準化的問題:再一個是一些新的檢測項目陸續進入臨床應用。 差距,我和各位主任的想
1. 實驗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對制備好的血涂片進行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進行形態檢查。2. 標本采集:2.1 標本種類: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2.2 標本要求:2.2.1 抗凝劑采用EDTA K2抗凝。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檢驗時,如手指有凍瘡,則主張采用耳垂血。3. 標本儲存:取
1590 年荷蘭人米德爾堡和詹森設計制造了最原始的顯微鏡,1610 年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察小的物體并將其放大,后來被列文霍克改進成為原始的顯微鏡。1658 年意大利人馬爾皮基應用最原始的顯微鏡首先觀察到了紅細胞,他是第一個見到紅細胞的人,開始進行紅細胞計數則是200 年后的事情了。而設計并生產出第一
1臨床檢驗技術及儀器設備的發展現狀 1.1血細胞分析設備 血液細胞分析包括對人體血液中不同類型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的數量及相關參數(白細 胞分類、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等)的分析。傳統的血液細胞分析技術主要用顯微鏡計數不同類型的細胞 數量,再將血液細胞涂片染色處理,通過顯微鏡對細胞
1、體積、電導和激光散射原理這是Beckman-Coulter 公司生產的血液分析儀所采用的經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種物理學檢測技術于一體,在細胞處于自然原始的狀態下對其進行多參數分析。該方法也稱為體積、電導、激光散射血細胞分析法。此技術采用在標本中首先加入紅細胞溶血劑溶解掉紅細胞,然后加入穩定劑來中
血細胞分析儀是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的必備機器,不僅在世界各地,而且在我國各級醫院都得到了普及應用。它不但提高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還提供了許多實驗指標,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簡單地談談關于血細胞分析儀的幾個問題。一、發展簡史1947年美國科學家庫爾特(W.H.Coulter)發明了
血細胞分析儀是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的必備機器,不僅在世界各地,而且在我國各級醫院都得到了普及應用。它不但提高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還提供了許多實驗指標,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簡單地談談關于血細胞分析儀的幾個問題。 一.發展簡史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治療方案]1.一般治療 避免誘發因素,勿用抑制骨髓的藥物,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重型病人加強隔離,注意皮膚、口腔、外陰衛生,感染時加強抗炎治療;血紅蛋白<60~70g/L,有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考慮輸紅細胞懸液;有嚴重出血時輸血小板懸液。2.藥物治療 (1) 雄激素:大劑量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
一、雜交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可在DNA與DNA、RNA與RNA或RNA與DN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