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間日瘧原蟲都被認為是“良性”的。事實上,它潛伏于肝臟,威脅著數十億人的健康。如今,科學家已開始對其展開攻勢。 惡性瘧原蟲會攻擊所有階段的紅細胞,而間日瘧原蟲的目標是網織紅細胞。 間日瘧原蟲是導致人類感染瘧疾的5種瘧原蟲之一。多年來,與導致“惡性”瘧疾的惡性瘧原蟲相比,官方認為間日瘧原蟲是“良性的”。 不可否認惡性瘧原蟲是致命的,它每年會導致65萬人死亡——大多數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兒童,占全球瘧疾致死病例90%多。由于惡性瘧原蟲嚴重的致命性,全球抗擊瘧疾的大多數注意力和資金都投入其中。 相比之下,間日瘧原蟲在公共衛生計劃和研究經費方面一直居后。但是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部分原因是全球抗擊瘧疾的斗爭勝利在望,而科學家逐漸認識到間日瘧原蟲潛在的威脅。 隱藏的瘧疾 大規模蚊帳和新藥物的引進使全球瘧疾感染率大幅下降。不過間日瘧原蟲可以規避一些對抗瘧疾的標準工具,因此在一個區域內瘧疾總體感染率下降的......閱讀全文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瘧疾是熱帶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寄生蟲病,分布遍及全球。瘧疾的確診取決于瘧原蟲的找到與否,顯微鏡血涂片觀察對查找瘧原蟲至關重要。現在各家醫院自動化血液分析儀的應用普及,大大減輕了檢驗人員的工作量,但同時檢驗工作者也忽視了血液的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由于血涂片顯微鏡鏡檢復查率減少或者對分析儀分析過程中出現的
脈管系統寄生蟲的病原檢查方法:由于脈管系統內寄生蟲的寄生部位及離體途徑的不同,決定了病原學檢查方法的不同。弓形蟲滋養體速殖子階段也可寄生在血液的有核細胞內。本章主要介紹絲蟲、血吸蟲、瘧原蟲、利什曼原蟲、錐蟲及巴貝蟲的病原學檢查。有關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方法見其它網頁。一、血膜染色法血液檢查是診斷瘧
最近,兩個獨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作為主要的基因調控因子調節瘧原蟲有性階段雌雄細胞發育(這種有性階段的瘧原蟲稱為配子體)的調節性蛋白,該發現揭示了長久以來困擾瘧原蟲生物學界的一個秘密,其發現對人類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蛋白,我們稱之為AP2-G,是激活一系列啟動配子體發育的基因所必須的,而配
瘧疾是一種傳染病,通過被瘧原蟲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們。它每年影響2億多人,而且每年導致近50萬人死亡。當被蚊子叮咬時,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獲取紅細胞膜的一部分,并在它的自身周圍形成一種保護性的區室,即液泡(vacuole)。 正常的紅細胞過于簡單而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物來支持活躍生長的瘧原蟲。
實驗方法原理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實驗方法原理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增殖,包
近日,“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體外診斷技術產品開發重大項目課題支持的一項研究成果在京發布,由解放軍總醫院、北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深圳邁瑞生物醫療公司等研究人員,利用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瘧原蟲感染上取得進展,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利用紅細胞異常粒子確定紅細胞感染,從而提示瘧原蟲感染風險的技術,
7月3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惡性瘧原蟲在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表觀遺傳分子機制,并為研制新型瘧疾疫苗提供了實驗基礎。針對該研究結果,《自然》于7月3日專設“瘧疾論壇”板塊進行了討論。來自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 Jerry Wo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斗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2016年在91個國家中(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16億瘧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或許都并不了解抗瘧疾藥物、蚊帳,甚至對瘧疾的基本知識都并不太了解,但我們的機體仍然能夠有效抵御瘧疾的感染,在人類與瘧疾激烈的斗爭中,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就是使我們對病原體變得并不那么友好,而這或許就是事實。 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我們機體遺傳密碼中發生的隨機差異會無意中降低
胎盤相關妊娠疾病如子癇前期、胎兒宮內發育受阻等嚴重損害母親和胎兒的健康,但是目前臨床上并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其中,開發藥物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藥物特異性投遞到胎盤,從而避免藥物對母親各器官和胎兒的毒副作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殖健康研究室范秀軍副研究員與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Nihar R
瘧疾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通過被原生動物寄生蟲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最常見和最危險的瘧疾類型是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引起的瘧疾。瘧疾引起了嚴重關切,因為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處于這種危險之中,而且迄今為止還沒有有效疫苗。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2.16億例[1]
第四十二章 抗瘧藥瘧原蟲的生活史分為:[1] 人體內的無性生殖階段,又分為(1)原發性紅細胞外期:為瘧疾的潛伏期。對此期有殺滅作用的藥物,可起病因預防作用。(2)紅細胞內期:與癥狀發作有關。對此期瘧原蟲有殺滅作用的藥物,可控制癥狀發
瘧原蟲入侵紅細胞之后,會利用宿主細胞的膜為自己建立一個保護性隔間。這種寄生蟲需要劫持紅細胞以獲得營養并排出廢物。為此,它們啟動了一系列程序最終將紅細胞轉變為自己的安樂窩。 華盛頓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負責上述任務的蛋白必須跨越小隔間上的一個孔道才能進入紅細胞。科學家們在體外培養的細胞中阻斷了這
肯尼亞等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兩種常見抗生素有預防瘧疾的功效。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為瘧疾高發區提供新的防控方法。 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先給健康實驗鼠注射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隨即以瘧
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一臺放在桌上的小設備可以通過檢測血液中惡性瘧原蟲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瘧色素( haemozoin)診斷出瘧疾感染。如果該技術能夠廣泛應用,將有助于偏遠地區瘧疾的檢測和治療,在這些地方常規的檢測手段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常規檢測手段
【病例介紹】病例1:患者,男,29歲,自述在非洲從事木材生意,回國省親,間歇性發熱一周,出現寒戰、發熱、出汗、咳嗽、咳痰伴頭痛。體格檢查: 體溫37.8℃,血壓125/84mmHg,心率111次/分,律齊,神志清,兩肺未聞及干濕羅音,腹軟,肝、脾肋下未及,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血常規:WBC
據國外媒體報道,杰里·科因(Jerry Coyne)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從事了多年種群和演化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廣泛地發表在各種學術和行業期刊上,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2009年的《演化為什么是真的》(Why Evolution Is True)。這些著作使他成為了演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權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揭開多重耐藥細菌躲避機體狙殺的偽裝策略 doi:10.1038/s41586-018-0730-x
《Cell》文章報道,一個曾被認為會導致罕見疾病的突變,被認定為“防瘧基因”。這項研究由Scripps研究所(TSRI)領導,從長遠來看,它將改變人類對傳染性疾病的防御認知。 PIEZO1基因突變,編碼一個使紅細胞脫水的壓力傳感蛋白。在小鼠模型中,PIEZO1突變使瘧原蟲難以感染紅細胞,從而避
血細胞形態觀察在臨床上疾病診斷的有效方法,也是血液常規檢查的一項主要內容。隨著醫學的發展,血細胞分析儀被廣泛推廣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是高科技的組合,具有檢測項目多,出結果快等優點,在很多醫院,傳統的血細胞形態觀察被遺棄,但是,單純依靠儀器進行檢查存在漏診和誤診的現象[1],因此,將兩者進行聯合效果
新型2D納米材料的新性質 二維材料會具有與三維材料明顯不同的性質,這個現象長期以來都受到深入研究。在這篇論文中, Beatriz Noheda及同事通過建立用于二維材料合成的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徑(這條路徑能夠產生獨特的化學環境和新穎的功能——在該研究中這種新穎功能就是一種復合氧化物中的磁性),
科學家發現O型血可以防止兒童出現嚴重的、威脅生命的瘧疾。他們希望這一發現有助于找到治療其它血型兒童的重癥瘧疾的療法。 O型血不容易出現“花團” 他們的這一研究發表在了10月3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學報》上。 由英國愛丁堡大學的Alex Rowe領導的這個研究組從馬里Bandiagara地區的患
五月十五日,墨爾本的科學家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驚人的發現,瘧原蟲能夠在人體內通過類似胞外體的囊泡相互“交談”。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社會性行為能夠幫助寄生蟲生存,增加它們成功感染其他人的機會。 細胞間通訊是進行信息交換的重要機制,能夠影響種群密度和分化。這項研究為人們展示了瘧原蟲的交流途徑,
瘧原蟲可以入侵人類的紅細胞并且干擾細胞的正常功能,近日來自巴塞爾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哄騙”瘧原蟲模擬人類細胞膜的微型納米結構,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ACS Nano上,該研究或可幫助開發治療瘧疾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新型療法和疫苗。 研究者Wolfgang Meier表示,利用納米模擬
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血細胞診斷的技術和經驗方面的知識,本微信平臺將連載推出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張時民教授為我們介紹血細胞診斷方面的各種知識。張時民教授根據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和總結,通過8例不同的血液病患者病例,從患者資料、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結果的相關數據、血細胞分析儀散點圖、直方圖和測定數據、血涂片、血
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分別可以引發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疾病。在我國主要有間日
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傳至人類并威脅生命的疾病。共有5種寄生蟲會導致人類瘧疾,其中惡性瘧原蟲和間日瘧原蟲危害最大。多年以來,瘧疾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致病的紅細胞內期,但是惡性瘧原蟲能夠對青蒿素在內的所有針對紅細胞內期階段的藥物迅速產生耐藥性,因此亟需新藥【1】。針對紅細胞外期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