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埃立克體可能存在輸血傳播感染
喬治亞州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例疑似輸血傳播的伊氏埃立克體感染病例,伊氏埃立克體是一種通過蜱傳播的病原體,為白細胞內寄生菌。該感染病例患者是一位曾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化療后貧血的9歲男孩,入院時表現為發熱、乏力、嘔吐和瘀點。起初時,對該兒童患者進行了抗生素治療,然而病情卻進一步加重。鑒于該兒童患者之前接受過多次輸血,懷疑其為輸血引起的感染,進行了進一步實驗室檢查。外周血涂片發現粒細胞中有桑椹胚,隨后進行了PCR檢測和測序分析,結果確證該患者為伊氏埃立克體陽性。回溯調查發現,患者所接受的經輻照去白細胞單采血小板來自于一位曾感染過蜱蟲的獻血者。進一步的血清學檢查發現這位獻血者也為伊氏埃立克體陽性,IgG滴度為1/512。該病例表明伊氏埃立克體可通過輸血傳播,經輻照去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可能并不能完全消除其感染風險。......閱讀全文
伊氏埃立克體可能存在輸血傳播感染
喬治亞州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例疑似輸血傳播的伊氏埃立克體感染病例,伊氏埃立克體是一種通過蜱傳播的病原體,為白細胞內寄生菌。該感染病例患者是一位曾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化療后貧血的9歲男孩,入院時表現為發熱、乏力、嘔吐和瘀點。起初時,對該兒童患者進行了抗生素治療,然而病情卻進一步加重。鑒于該兒童患者
埃立克體病的歷史
埃立克體病是1986年在美國阿肯色州發現的一種新的立克次體病,1991年從患者 血液中分離出病原體,命名為查菲埃立克體(Ehrlichia chaffeeusis)與犬埃立克體的生物學特性非常相似,血清學與犬埃立克體有很強的交叉反應,16sr RNA基因序列與犬埃立克體序列關系密切,同源性達98
埃立克體病的病因學
埃立克體目前已發現10余種。這種革蘭陰性多型微生物的發育過程經歷原體、初體和桑葚期。可以在原始單核細胞培養基或連續細胞層上培養,不能在雞胚或不含細胞的培養基內生長。 埃立克體經 蜱叮咬進入人體,通過血循環和 淋巴管擴散,侵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細胞,使腎、腦膜、脾等實質 器官的 血管周圍形成
埃立克體病的結果分析與判斷
1.血清學檢查 間接免疫熒光法查到埃立克體抗體陽性可確診。 2. 分子生物學檢查 PCR法查出埃立克體DNA,對確診意義極大。 3.非特異性檢查 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絕對數降低,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在病程第1周末即可出現ALT及AST升至峰值,在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或中性粒細胞中可見桑葚狀
埃立克體病的實驗室檢查
1.特異性檢查 (1) 血清學檢查 ①間接免疫熒光試驗;②ELISA;③補體結合試驗。 (2)白細胞涂片查找桑葚狀包涵體。 (3)分子生物學檢查:用PCR法檢測標本中的立克次體DNA,是目前最為快速、敏感及特異性高的實驗室檢查方法,適宜急性患者的早期診斷。 2.非特異性檢查 血、尿常規
埃立克體病的歷史及病因學
歷史 埃立克體病是1986年在美國阿肯色州發現的一種新的立克次體病,1991年從患者 血液中分離出病原體,命名為查菲埃立克體(Ehrlichia chaffeeusis)與犬埃立克體的生物學特性非常相似,血清學與犬埃立克體有很強的交叉反應,16sr RNA基因序列與犬埃立克體序列關系密切,同源
埃立克體病的病因學及實驗室檢查
病因學 埃立克體目前已發現10余種。這種革蘭陰性多型微生物的發育過程經歷原體、初體和桑葚期。可以在原始單核細胞培養基或連續細胞層上培養,不能在雞胚或不含細胞的培養基內生長。 埃立克體經 蜱叮咬進入人體,通過血循環和 淋巴管擴散,侵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細胞,使腎、腦膜、脾等實質 器官的 血
菲律賓病豬可能導致多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菲律賓衛生部長弗朗西斯科·杜凱1月30日說,自去年12月首次證實在菲律賓飼養豬身上發現賴斯頓型埃博拉病毒后,目前已確認有5名直接與病豬接觸過的農場工人曾經感染這種病毒。 菲律賓衛生部早在23日曾經宣布,確認一名養豬場員工感染了賴斯頓型埃博拉病毒。杜凱在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上周報告首例
輸血傳播性疾病
輸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傳播疾病的危險,常見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瘧疾,弓形體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細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癥,嚴重者可致敗血癥。在由輸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肝炎:輸血后肝炎的傳播情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獻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況;②所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在新發和再發感染性疾病中作用
??? 編者按: 隨著新發感染性疾病和再發感染性疾病的涌現,曾已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卷土重來,臨床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愈顯突出。為圓滿地完成使命,實驗室迫切需要訓練有素的微生物學專業技術人員,只有通過軟、硬件兩方面的建設,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臨床微生物室才能更好地發揮作
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存在發生變異,傳播性更強?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SARS-CoV-2冠狀病毒基因組中的一種特定變異(與病毒傳播增加和COVID-19的傳播有關)會讓細胞培養中的病毒更具感染性。 這一發現公布在Cell雜志上,研究指出,病毒Spike蛋白發生微小但有效的變異(該蛋白用于進入人體細胞),會產生新的變體:D614G。 杜克大學
腦炎的相關病因
1.病毒 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根據核酸成分的不同分為兩類:一為脫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包括微小病毒、乳頭多瘤空泡病毒(引起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腺病毒、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另一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蟲
導致腦炎的病因分析
1.病毒 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根據核酸成分的不同分為兩類:一為脫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包括微小病毒、乳頭多瘤空泡病毒(引起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腺病毒、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另一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蟲
伊立替康的性狀
本品(艾力—江蘇恒瑞產)為淡黃色至黃色的疏松塊狀物或粉末,(開普拓—輝瑞制藥產)及(億邁林—齊魯制藥產)均為淡黃色至黃色液體。
伊立替康的禁忌
1.禁用于有慢性腸炎和/或腸梗阻的患者。 2.禁用于對鹽酸伊立替康三水合物或其輔料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患者。 3.禁用于孕期和哺乳期婦女。 4.禁用于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1.5倍的患者。 5.禁用于嚴重骨髓功能衰竭的患者。 6.禁用于WHO行為狀態評分>2的患者。 7.老年人慎用。
如何儲存伊立替康?
避光: 伊立替康應存放在避光的容器中,以防止陽光直射。 干燥: 保持藥物遠離潮濕的環境,避免水分進入容器。 室溫: 通常,伊立替康應存放在室溫下,即15°C至30°C(59°F至86°F)。 兒童和寵物: 將伊立替康存放在兒童和寵物觸及不到的地方,以防止意外攝入。 原包裝: 請將伊立替康
如何預防輸血傳播瘧疾?
(近年來,我國的瘧疾傳播有增加的趨勢,應該引起重視。預防輸血傳播瘧疾的主要措施如下:?? ? (1)有瘧疾病史者,必須在病愈3年后方準獻血。?? ? (2)在非瘧疾流行區的人員,凡到流行地區暫住或旅游者,返回之后,既未服抗瘧藥,又無癥狀時,6個月后可以獻血。?? ? (3)在瘧疾流行區,有條件時對獻
兩篇NEJM:性傳播可能使埃博拉死灰復燃
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連發兩篇文章為人們敲響警鐘,埃博拉男性幸存者可能會使疫情死灰復燃。 研究人員對塞拉利昂的近百名男性埃博拉幸存者進行了研究,發現約一半人的精液樣本中存在埃博拉病毒RNA。檢測到病毒RNA并不意味著這些幸存者攜帶能夠感染他人的病毒。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還沒有足夠信息評估病
日增感染破三千!奧密克戎的傳播力有多強?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3月12日0-24時,我國單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807例、無癥狀感染者1315例,合計超過3000例,分布在19個省份,其中吉林省新增2216例,占全國的69%。 而導致疫情如此瘋狂的,正是讓人談之色變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能力強、感染后缺乏特異性癥狀、能在塑料表面存活8天、
伊立替康的成分介紹
本品主要成份是鹽酸伊立替康。其化學名稱為(+)-(4S)-4,11-二乙基-4-羥基-9-[(4-哌啶基哌啶) 羰基]-1H-吡喃并[3,4:6,7]吲哚嗪[1,2b]喹啉-3,14-(4H,12H)-二酮鹽酸鹽三水合物。 其輔料為乳酸和甘露醇。
伊立替康的藥理毒理
藥理作用 伊立替康是喜樹堿的半合成衍生物。喜樹堿可特異性地與拓撲異構酶I結合,后者誘導可逆性單鏈斷裂,從而使DNA雙鏈結構解旋;伊立替康及其活性代謝物SN-38可與拓撲異構酶I-DNA復合物結合,從而阻止斷裂單鏈的再連接。現有研究提示,伊立替康的細胞毒作用歸因于DNA合成過程中,復制酶與拓撲異
伊立替康的藥理毒理
伊立替康是喜樹堿的半合成衍生物。喜樹堿可特異性地與拓撲異構酶I結合,后者誘導可逆性單鏈斷裂,從而使DNA雙鏈結構解旋;伊立替康及其活性代謝物SN-38可與拓撲異構酶I-DNA復合物結合,從而阻止斷裂單鏈的再連接。現有研究提示,伊立替康的細胞毒作用歸因于DNA合成過程中,復制酶與拓撲異構酶I-DN
伊立替康的用法用量
本品推薦劑量為350mg/m2,靜脈滴注30~90分鐘,每三周一次。(注:劑量似乎偏大,實際操作中以有經驗的醫師指導為準。) 劑量調整: 對于無癥狀的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中性粒細胞計數
伊立替康的毒理研究
遺傳毒性:伊立替康和SN-38在Ames試驗中均未顯示出致突變性。伊立替康在CHO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和小鼠微核試驗中顯示了致斷裂作用。 生殖毒性:在嚙齒動物多次給藥試驗中,可見雄性動物生殖器官萎縮。雌性大鼠靜脈注射14C一伊立替康,其放射性可透過胎盤屏障,大鼠和家兔試驗中,可見本品對胚胎和胎兒
為靶向性馬立克氏病疫苗提供新思路
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一種高度致瘤性皰疹病毒,可引起禽類致死性T淋巴細胞瘤。該病毒主要感染雞,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是危害養雞業健康發展的世界性疫病。如何抗擊馬立克氏病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近日,國際期刊《細胞與分子生命科學》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獸醫學院關于馬立克氏病和禽病T細胞免疫研究的新見
羅氏診斷推出埃博拉病毒檢測全面解決方案
埃博拉(Ebola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于絲狀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扎伊爾即現在的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后,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
輸血傳播性疾病肝炎預防
肝炎:采用靈敏的乙型與丙型肝炎的篩選試驗。對獻血者和血液制品嚴格進行乙型與丙型肝炎血清學檢測;提高獻血者人群肝炎試驗的靈敏度與特異性;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提高血漿制品中肝炎病毒滅活效果;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輸血、輸液器;對血液透析機應徹底消毒;所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工作臺面需徹底消毒處理;工作人
輸血或能傳播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氏癥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給的小鼠間擴散并導致大腦退化。 你是否會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癥?關于該疾病或許能通過輸血和手術設備擴散的恐懼一直在增長,但很難找到這種情況正在發生的證據。如今,一項發表于《分子精神病學》雜志的研究發現,一種阿爾茨海默氏癥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給的小鼠間擴散并且導致大腦退化。
輸血傳播的病原體
已知的病原體:①細菌:病人輸血后很少發生細菌感染,但血小板保存在室溫中,細菌污染的機會增高。②梅毒螺旋體:是威脅輸血安全的重要病原體,與近年來性病發病率增高有關。③瘧原蟲。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其中5%~10%經輸血傳播。⑤人嗜淋巴病毒(HTLVⅠ,HTLVⅡ):近年在福建沿海地區
關于輸血傳播疾病的簡介
輸血傳播疾病又稱輸血相關傳染病,是指受血者通過輸入含有病原體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的傳染病或感染。可通過輸血傳播的疾病與感染已知有二十幾種,其中最嚴重的是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近百萬人因輸入不健康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