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病原體:①細菌:病人輸血后很少發生細菌感染,但血小板保存在室溫中,細菌污染的機會增高。②梅毒螺旋體:是威脅輸血安全的重要病原體,與近年來性病發病率增高有關。③瘧原蟲。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其中5%~10%經輸血傳播。⑤人嗜淋巴病毒(HTLVⅠ,HTLVⅡ):近年在福建沿海地區的陽性率為9.45%。⑥乙肝病毒(HBV):我國的感染率為10.3%,嚴重威脅著輸血安全。⑦丙肝病毒(HCV):我國感染率為1.0%~3.1%,其中90%系輸血傳染,有一定漏檢率。⑧丁肝病毒(HDV):屬衛星病毒,需HBV作輔助病毒,常與HBV聯合感染。⑨甲肝病毒(HAV):病毒無被膜,經糞口傳染,一般不經輸血傳播,但輸注Ⅷ和Ⅸ因子可引起感染。⑩巨細胞病毒(CMV):系高度細跑化病毒,經血傳播,對器官移植和新生兒威脅尤其大。新發現的病原體:①戊肝病毒(HEV):無被膜,經糞口傳染,不是威脅輸血安全的主要病毒。②己肝病毒(HGV):在獻......閱讀全文
導讀:談到輸血相關感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實際上,輸血相關感染包括了輸血傳播的感染和輸血的感染風險兩部分。輸血傳播的感染自從19世紀40年代首例輸血相關肝炎報道開始,人們便認識到輸血會導致其攜帶病原體的傳播。19世紀80年代,艾滋病的蔓延給全球帶來恐慌,輸血不再僅僅被認為是一種救
輸血目前已發展為臨床醫學的重要部分,輸血治療成為臨床傷病員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在許多情況下成為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救治病人的措施.但是,和其他臨床治療方法一樣,輸血除能治療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有些甚至很嚴重。因此輸血的安全性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80年代初確定
一、安全輸血的意義輸血和其他臨床診療措施一樣,必須做到安全和有效,這兩者是辨證的統一。如果輸血不能產生預期和應有的治療效果,輸血就失去了作為治療措施的意義和應用價值。同樣,如果盡管通過輸血產生了一定的治療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緩解了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輸血不當,或者輸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質量問題,
8、新克—雅氏病:本病首先在英國發現的人腦海綿體病,經瘋牛病病牛組織污染的食物傳播給人。由于已在病人或病牛的淋巴組織和血液中發現其病原體,并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其可經輸血傳播。所幸至今在人類尚無證據證明其可經輸血傳播。美國、加拿大和香港已發出禁令:在英國居留六個月以上者不能參加獻血。英國、加拿大、葡萄牙
(五)人群免疫水平。如果某病毒可以經血傳播,并且在感染人體后可能引起嚴重的損傷和后果,這種情況下,人群中對此病毒的免疫水平將成為決定這種病毒經血傳播危險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群對此病毒的免疫力低,大多數人感染后將發病,則該病毒輸血傳播危險大。反之,如果人群免疫水平高,則輸血傳播病毒并造成危害的危險就
在很多對醫學不甚了解的百姓心中,輸血這種通過將獻出的血液輸送給患者來挽救生命的療法,無疑是新時代的“靈丹妙藥”,以至于醫生們經常能夠遇到一些明明患者病情不需要進行輸血(或血制品治療),但家屬仍然強烈要求輸血的情況。不過實際上,輸血既非大多數疾病的“神藥”,也無法保證不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正是因為這
不少人覺得,輸血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靈丹妙藥”。以至于醫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患者明明不需要進行輸血(或血制品)治療,但家屬仍然強烈要求輸血。實際上,輸血既非大多數疾病的“神藥”,也無法保證不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親屬之間獻血的噩夢
輸血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搶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任何一種治療措施都是有風險的,臨床輸血亦不例外。輸血的風險性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二是輸血相關疾病的傳播。輸血可以引起部分受血者出現程度不同的輸血反應,也可能將某些嚴重疾病經輸血傳播。因此,預防和減少輸血不良反
Actuality and Expectation of Safety Questions of Blood Infection SA Rengerile Shijingshan Hospital of Beijing, Beijing 100043, China &n
輸血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用于臨床是從Land2steiner發現紅細胞ABO血型開始的,迄今為止已有百年歷史。近20多年來,由于各種高新技術不斷向輸血領域滲透,使之有了飛躍的發展。輸血醫學已涉及到了血液學、傳染病學、免疫學、移植生物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病毒學及生物工程學等相關學
1.3血小板輸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止血,血小板的輸注分治療性輸注和預防性輸注。適應癥: 1.3.1外科①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伴有出血傾向或表現。②血小板計數>100x109/L,可以不輸。③血小板計數在(50-100)x109/L,根據是否有自發性出血
執行委員會第一二五屆會議 2009年 5月 7日臨時議程項目 5.2血液制品的可得性、安全性和質量秘書處的報告1.血液制品(血液制品定義為從人類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療物質,包括全血、易變血液成分和血漿源醫藥產品。)每年可拯救千百萬人的生命,大大提高預期壽命和改善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支持復雜的醫療
四、 提高輸血安全性的措施 臨床輸血的原則是保證輸血安全和有效,其中安全性是居于首要位置的。要提高輸血安全性,最大限度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和降低輸血傳染病的發生,需要所有參與輸血工作的醫務人員不懈努力和緊密合作。1. 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科學、合理使用血液輸血治療的風險性決定了臨床醫師在考
鄧梅英 陽彥芹 陳宇 黃巧莉 唐玉杰 王錦恒 粟明麗(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輸血科, 541001)摘要:目的 探討輸血前和手術前患者相關血液檢測的重要性。 方法 對2004年1月~2005年6月的6851名患者在輸血前或手術前檢測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
[摘 要] 目的:輸血作為一種特殊的臨床搶救治療手段,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存在一定風險,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進行輸血前五項指標的檢查,就能保障病人及醫務人員健康,避免輸血傳播疾病導致醫療糾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方法:HBsAg、抗-HCV、抗-HIV采用ELISA法 ;梅毒采
第一節 感染與感染性疾病的概念當病原微生物或條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進行生長繁殖,并釋放毒素,或導致機體內微生態平衡失調等病理生理過程稱為感染(infection)。感染即為病原體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統稱為感染性疾病,其中傳染性較強,可引起宿主間相互傳
日前,本地媒體紛紛報道,武漢血液中心血庫告急,頻頻向市民發出“淡季”獻血呼吁。據該市血液中心相關人員介紹,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受高溫天氣以及大學生放假等因素的影響,都會形成一個“獻血淡季”,臨床用血較為緊張。作為患者,我們如何面對血液供應緊張;在接受輸血前,我們應了解
3.2 HGV的流行病學 3.2.1 HGV的傳播方式 經血和血制品傳播:多項研究證實經輸血和血制品科感染HGV,Alter等[9]調查了1972~1995年期間的357例受血者,其中35例(9.8%)在輸血后HG-RNA轉為陽性。我國1998年
輸血是搶救患者和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本身又可以導致病原體的輸血傳播,成為傳染病擴散的高危因素。目前的醫學檢測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避免輸血后傳染病的發生,一旦發生輸血醫療糾紛,醫院就有可能成為被告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實際上這方面的糾紛也有醫院
一、可經輸血傳播的病原體 ·病毒 ·細菌 ·原蟲:瘧原蟲 ·螺旋體:梅毒螺旋體 二、可經輸血傳播的病毒:&n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術前、輸血前和產前由輸血引起的經血傳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況。方法:對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輸血、手術或分娩的病人進行輸血前、術前及產前檢測共9項,即:甲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標志
輸血相關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新技術的引進是進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的重要一環。本文就病原體核酸檢測技術(nucleic acid testing, NAT)及其在國內外血液篩檢中的應用情況和結果作一介紹,并對該方法在我國推廣和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初步探討。1. N
輸注病毒滅活血漿成為目前國內外預防輸注血漿制品傳播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亞甲藍光化學法滅活病毒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該法滅活血漿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證實,我國部分地區血站已廣泛推廣應用。亞甲藍是一種染料,屬于吩噻嗪類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解毒劑,主要用于治療亞硝酸鹽和氰化物中毒。它能與病原核酸和蛋白質
上世紀70年代有人用離心法去除全血中的白細胞以減少輸血反應后,去白細胞技術也逐漸應用于各種血液制品的制備,現在去白細胞的紅細胞和血小板在歐美國家已廣泛應用。近年來去白細胞輸血臨床應用都表明,去白細胞輸血有減少同種異體輸血副作用的效果;避免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發生;防止HLA同種免疫和血小板輸注無
血制品是生物制品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醫學發展、演變、升華而來的一門嶄新的學科分支和醫藥子產業。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生物化學、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的深入發展,血液制品產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血制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問題仍然是產業研究的重點方向和臨床使用的隱患,也是國家職能
輸血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廣大醫患的重視,而輸血安全與相關病毒標志物的研究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重點。迄今為止,已有5種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被確證。HCV又稱為輸血后肝炎,與輸血安全密切相關。HAV、HBV、HCV、HDV、HEV與輸血安全的關系,已有許多相關報道。這里就不一
【摘要】 目的:對擬患者3 678例在輸血前進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梅毒反應素等輸血傳染病因子進行檢測。方法:采用酶聯法。結果:輸血前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7%;丙肝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5%;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1%;梅毒反應素陽性率為1.6
【摘要】 目的 增強醫護人員職業防護意識,探討可能的防護方法,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方法 對7 089份急診患者血清進行HBsAg、抗HCV、人類缺陷病毒抗體(抗HIV)、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抗TP)快速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結果 7 089份急診手術患者
手術出血和大量輸血在治療大量失血的病人時,是否使用FFP和使用多少FFP,應在及時進行的凝血功能檢查(包括床旁檢查)的指導下進行。FFP決不能在成人或兒童中作為單純容量補充使用(建議級別:B級;證據級別:Ⅱb級)。FFP的兒科使用在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兒童只能使用減病原體FFP(PRF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