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
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的壯闊歷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陳列區中,有一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模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它的建成使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研究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一座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正在拔地而起,這座大科學裝置將填補我國高能區同步輻射裝置的空白,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開展、基礎前沿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先進的試驗平臺和技術支撐。 總臺央視記者 褚爾嘉:在我旁邊這里展示的就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模型,建成于1988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繼兩彈一星之后,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又一突破性成就。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整體形狀類似于一個球拍,球拍把是約200米長的直線加速器,球拍面則是周長240米的儲存環加速器。這座體積龐大的科學裝置深藏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閱讀全文
大科學裝置,用得咋樣
被稱作“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建設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我國將再添一項大科學裝置。有人用“國之重器”來形容這些應現代科學發展需求而生的大裝置,以凸顯其重大意義。事實上,與它們緊密相連的,往往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等耳熟能詳
大科學裝置鑄就“中國樞紐”
實驗裝置是科學家的“槍”,隨著知識探索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對實驗裝置的需求也向著大型、復雜、綜合的方向迅速發展。 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級實驗室里,人們都可以見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學者在一起工作;而在一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的建立中,對資金、技術和人力的需求往往超過了一個國家的能力。國際合作由
科學家呼吁建造新核科學裝置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國際核物理研究的前沿,其中原子核穩定性邊界和超重元素合成等關鍵科學問題的突破,將對整個自然科學產生重大影響。”在近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院)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研討會上,原子能院副院長柳衛平透露,我國科學家正在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建造北京在線同位素分離豐中子束流
《科學》特約作者專訪合肥國家大科學裝置
4月26日,美國《科學》雜志特約作者一行來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分別對合肥研究院黨委書記、強磁場科學中心主任匡光力以及合肥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進行了采訪。 據了解,此次采訪將全面報道中科院的科技發展規劃、科研實力、重點學科領域及重大科技成果,有關內容將作為增刊于2012
凝聚科學目標 統籌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
“10米左右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是天文界的溫飽水平,是生活必需品。”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韓占文近日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指出,我國應盡快開展大型光學望遠鏡建設,加快光學天文的發展。 7月13—15日,聚焦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的香山科學會議“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題討論會在北京召開,除了廣受
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
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的壯闊歷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陳列區中,有一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模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它的建成使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研究領域
當好大科學裝置選址“偵察兵”
專家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場址大朗鎮水平村南現場勘查。 大科學裝置以獨具的科研條件資源,成為全球領軍人才的聚集地、全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的誕生地和解決全球重大科學問題的平臺。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大科學裝置的場址選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影響,如何能為大科學裝置選一個合適的“落戶地點”,成為擺在科
大科學裝置科研聯合基金Ⅱ期啟動
7月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在京簽署協議,雙方共同設立的大科學裝置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簡稱大裝置聯合基金)Ⅱ期協議正式生效,協議執行期從2012年至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沈文慶、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出席會議,并在協議書上簽字。 這是雙方就大裝置聯合基金第二次簽署協議
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將建大科學裝置群
陜西省今年將開始建設該省的第一臺大科學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未來這個系統的建成將有助于使我國各行各業的用時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記者9日從中科院西安分院獲悉的。 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三五”規劃的十大項目之一,將建立與星基授時系統相對獨立、融合公用、互補增強的地
中國大科學裝置出版工程:揭開科學重器神秘面紗
說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反應堆、大視場巡天望遠鏡、長短波授時系統和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聞其名,不知其實。作為近年來中國投入巨資建起的一批大科學裝置,它們肩負著科技創新的重任,卻不為公眾所熟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科學裝置出版工程”第一輯,用《種子方舟》《探索微世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