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確監測的對象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麻醉等6個專業質控指標(2015年版)的通知》,多重耐藥菌目標監測種類分別為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A)、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CRPAE)、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其中CRE監測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VRE監測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五類七種)。02 開展監測一、制定多重耐藥菌目標監測年度計劃監測計劃制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監測工作的有效順利的進行。內容包括監測目的、監測內容、監測方法及流程、數據整理分析及匯總、總結反饋等。 二、組織科室參與人員按照計劃及流程進行監測1.每日報告多重耐藥菌患者的信息處理分為兩種情況:①有院感監測信息系統的情況:院感科工作人員每日上午通過信息系統查詢前一天全院多重耐藥菌明細,查看接觸隔離醫囑開具情況,若24小時內未及時開具“接觸......閱讀全文
[提要]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選擇并進化這些整合有“耐藥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終成為人類的噩夢――臨床上的“耐藥菌”。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
03 總結反饋一、多重耐藥菌目標監測總結報告的撰寫1.數據處理為避免高估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情況,分析時間段內,1名患者住院期間多次送檢多種標本分離出多重耐藥菌,應根據情況剔除重復株,分為以下幾種情況:①同一患者同一類別送檢標本,檢出同種細菌,分析時應刪除重復株;②同一患者同一類別送檢標
2014 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成員單位共有1429 所醫院,其中上報數據醫院共1 334所。上報數據的成員單位中二級醫院359所,三級醫院975所;經過數據審核,納入數據分析的醫院共有1 110 所,其中二級醫院269 所,占24.2%,三級醫院841 所,占75.8%。未納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教授拉爾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上發表的《人、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一文,經國內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有媒體稱,該研究表明,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耐藥基因”,且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
近幾年來,細菌耐藥趨勢日趨嚴峻,成為醫學界倍受關注的問題。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耐藥菌有青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萬古霉素耐藥腸球菌、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上述耐藥菌不僅呈逐年增多趨勢,且常為多重耐藥菌,致使該類菌所致感染的治療成為臨床上的難題,對感染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直接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采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不但導致耐藥菌感染死亡人數增加、醫療費用大幅上漲,還對國家產業結構、生物安全帶來極大負面效應。 12月19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委員會主辦的2015年合理用藥大會在京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監查專員周軍在會上透露,國家衛計委
“北京霧霾中有耐藥細菌!”最近幾天籠罩霧霾的北京市民又一次這條朋友圈的消息震驚了! “耐藥細菌”不就是俗稱的“超級細菌”嗎?這項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費萊明首次從青霉菌中發現了具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的青霉素,從此進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霉素作為一線藥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大大降低了由于傷口處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幾率,因此名聲大噪的“神藥”青霉素的價格曾一度比黃金還要昂貴。此
卡他莫拉菌一直被認為是呼吸道正常寄居菌群,一般不致病。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該菌可導致多種急慢性感染,如兒童慢性鼻竇炎、中耳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和敗血癥,現已躍居為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第3 位致病菌。本菌可產生β-內酰胺酶,使其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較強。一、國內藥敏研究現狀目前,卡他莫拉菌的致病性已引起國內學
數十年來,抗菌藥物在疾病治療和促進農業生產方面居功至偉,但抗菌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會誘導產生具有耐藥性的抗性菌株,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擴散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威脅。 2014年歲末,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評出年度十大公共衛生挑戰,其中,最終可能導致人類無法抗擊各種細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問題,
1.彎曲菌屬的主要特點及分類 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 是一類呈逗點狀或S形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分布于動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動物和人類的腹瀉、胃腸炎和腸道外感染。 目前彎曲菌屬共有18個菌種和亞種,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是空腸彎曲菌空腸亞種,其次是胎兒彎曲菌和大腸彎曲菌等。
1.彎曲菌屬的主要特點及分類 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 是一類呈逗點狀或S形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分布于動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動物和人類的腹瀉、胃腸炎和腸道外感染。 目前彎曲菌屬共有18個菌種和亞種,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是空腸彎曲菌空腸亞種,其次是胎兒彎曲菌和大腸彎曲菌等。
1.彎曲菌屬的主要特點及分類 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 是一類呈逗點狀或S形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分布于動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動物和人類的腹瀉、胃腸炎和腸道外感染。 目前彎曲菌屬共有18個菌種和亞種,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是空腸彎曲菌空腸亞種,其次是胎兒彎曲菌和大腸彎曲菌等。
2010年9月9日,北京,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讀取實驗結果。北大第一醫院是19家“超級細菌”監測哨點之一。 最近在我國檢測出的“超級細菌”呈現出“來路不明,致病性不強”的特點,但“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在于“耐藥性”的傳播,而非“致病力”的強弱。 自8
10月2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在對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進行監測中,發現了3株NDM-1基因陽性細菌(即超級細菌)。 自從8月國外報道有患者感染攜帶NDM-1基因細菌以來,中國有沒有“超級細菌”(Superbug)的問題就是公眾的關注焦點,直到此次公布之前一星期,中國的官方說法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共同組織的研討會所確定的合作內容, 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英雙方科學家在“抗生素耐藥”領域(Antibacterial Resistance)開展的實質性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3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英
近段時間,多起“超級細菌”病例報道引發公眾的極度關注,多重耐藥菌也成為醫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日前,衛生部發布《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指導醫療機構通過強化多種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管理,做好該病原菌所致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指南》要
今天,具有多重耐藥基因的“超級細菌”兵臨城下,向我們發出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為人類的抗生素濫用敲響了警鐘。抗生素時代的我們一手捍衛著文明,另一只手卻于無意間催生出更為危險的敵人,那就是多重耐藥菌。人們要明白抗生素謹慎使用的原因,必須先要了解細菌對環境適應的機制。細菌——體積最小、數量最多、存活最久的
北大臨床藥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讀取實驗結果 北大第一醫院抗感染病房副主任醫師鄭波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超級細菌一般不會在健康人群間傳播,因此人們不必過度恐慌。鄭波是19家“超級細菌”監測哨點之一的北大第一醫院的負責人。 給強悍的人穿上盔甲 記者:臨床如何分別和鑒定超級細菌呢?
微生物耐藥率不斷增加 全球性抗微生物藥物的大量應用和濫用, 無疑給微生物增加了極大的“抗菌壓力”, 促使耐藥菌株不斷地增加。在一般情況下, 只要減少這種壓力, 耐藥率就會降低。這就是為什么因國家、地區、時間的不同而耐藥率有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為此, 不能照搬各國的抗微生物指南和教科書。200
2013年,8名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PNAS上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在三家中國商業養豬場中的糞肥里發現了149種“獨特”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此后2015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周穎副教授課題組歷經1年,通過對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一千多名8到11歲的學校兒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近六成檢出1種抗生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曾披露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如今全球每年有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感染,23萬新生兒因此不治夭折,預計2050年,由于耐藥細菌感染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近年來,由于抗菌藥物濫用,細菌耐藥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細菌耐藥性一旦產生,抗菌藥物的作用就明顯下降。而隨著抗菌藥物的廣
臨床微生物學是基礎和臨床間的一門橋梁學科、臨床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醫院),微生物是許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微生物是大多數疾病發展和轉歸的參考者,甚至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越是危重病人它越是積極參與一、臨床微生物學的重要 (一)從微生物與常見病、多發病關系1 、結核、病毒性肝炎、齲
【摘要】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臨床分離出的致病菌菌群的分布及耐藥性,為性感染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細菌分離培養和藥敏試驗方法進行觀察。結果 分離出的1308株細菌中,革蘭陽性菌占34.63%,革蘭陰性菌占49.77%;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51.43%,
1928年弗萊明發明青霉素對細菌感染有效以前,人體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細菌感染(各種炎癥)。千百年來,大量的細菌感染曾是無藥可治的絕癥,造成了難以計數的人類死亡。自從青霉素揭開了抗菌藥物家族拯救人類生命開端,人類平均壽命至少增加10多歲。于是,人們樂觀地認為,抗生素已經徹底解決了細菌感染的問題。
[提要] 1928年弗萊明發明青霉素對細菌感染有效以前,人體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細菌感染(各種炎癥)。由此看見,《柳葉刀傳染病》雜志報道的這種“超級細菌”只是多年來抗生素與細菌之間較量史上的一曲而已。 紀小龍(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1928 年弗萊明發明青霉素對細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世界上最具耐藥性、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12強”,上“榜”的細菌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急需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應對。這是世界衛生組織首次發布類似清單,意味著拉響了“超級細菌”警報。 “超級細菌”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在世界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