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神秘的無意識神經科學,科學家們知之甚少,近期的一項研究也許能令我們更接近于真相――通過嵌入人類患者大腦中的電極,記錄下常用全身麻醉精確瞬間的腦電波,研究人員發現了從快速密集的大腦活動,向緩慢不協調腦波轉變的開啟神經活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的Mélanie Boly (未參與該項研究)對此評價道,這項研究證明了大腦中意識和協調溝通之間存在關聯,“當仔細觀察(神經)網絡中的微細動態時,就會看到這種緩慢振蕩會擾亂大腦的連接”――這種變化似乎是瞬間會消失,并且這些振蕩可能有一天能被用于臨床上監控病人在麻醉后的無意識狀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三名將進行手術的癲癇患者神經活動,這些患者大腦中植入了電極,以便醫師們能了解引發癲癇的原因。每位患者都植入了大約30個大電極,每隔大約一厘米的距離分布在大腦外層的一個區域中,每個電極可以檢測上百......閱讀全文
在過去的十年中,DNA和RNA測序技術已迅猛發展并且更加便宜,現在它們被運用到各種新的領域中。最近在《Neuron》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RNA測序技術,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繪制小鼠的大腦圖。這種新技術被稱為Multiplexed Analysis of Projections by S
來自美國NIH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及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rs3 neurons in the mouse dorsomedial hypothalamus regulate body temperature, energy expenditure, and hea
腦連接圖譜研究是神經生物學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以往研究主要注重于描繪大腦中的不同腦區之間以及不同位置神經元類群之間的連接。雖然這些腦連接圖譜揭示了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但由于缺乏單細胞精度,腦區水平或神經元類群水平的連接圖譜并不能準確反映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目前,有兩個因素限制了單神經元連接譜的研
腦連接圖譜研究是神經生物學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以往研究主要注重于描繪大腦中的不同腦區之間以及不同位置神經元類群之間的連接。雖然這些腦連接圖譜揭示了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但由于缺乏單細胞精度,腦區水平或神經元類群水平的連接圖譜并不能準確反映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目前,有兩個因素限制了單神經元連接譜的研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神經生物學研究中獲得新發現,證實神經活動調控Somatostatin表達,通過突觸后生長抑素受體4(Somatostatin Receptor 4)減少了樹突棘密度,降低了興奮性突觸傳遞。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志》(JBC)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喜歡甜食,特別是在饑餓時。但是如果你在正常情形下從不抗拒甜點的話,那么作為一項科學實驗,試著狼吞虎咽6個甜甜圈。吃完后,即便是一塊最可口的巧克力蛋糕也將并不那么勾起你的食欲,而且你也很可能吃得更少。 大腦加工很多有助調節我們吃什么和吃多少的信號。我們如何知道哪些口味好而哪
阿爾茨海默癥在大腦中無情地傳播肆掠,沿途只留下死亡的神經元和的空白記憶。瑞典Link?ping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將毒性蛋白在神經元間的傳遞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Link?ping大學病理學副教授Martin Hallbeck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對神經元進行染色,展示了毒性蛋白入侵神經元并隨
帕金森癥的一個關鍵標志就是由于大腦負責協調運動區域的多巴胺供應被切斷而造成的運動遲緩。雖然科學家對這一點早就已經了解,但是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詳細原因依然不清楚。 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科學硏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的Ann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響患者的運動神經系統,導致PD患者出現顫抖、肢體僵硬、步態異常和運動功能減退等癥狀。目前還沒有一種療法可以治愈PD,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腦深層電刺激 (deep brain stimulus,
大腦具有數十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組成復雜的回路使我們得以感知世界、控制我們的活動并作出決定。破譯大腦回路對于了解大腦工作機制以及神經學疾病致病機理非常重要。 日前,麻省理工大學MIT的神經學家向這一目標邁進了一大步。他們在8月9日發表于Nature雜志上的文章中,描述了兩種主要大腦細胞以特
在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特定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患者出現運動問題和其他癥狀。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致力于發現這些神經元死亡的原因。 最近,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帕金森氏病中受影響的神經元實際上會處于“關閉”而非“完全死亡”的狀態。研究小組發現,這些不死的神經元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也會使他
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非常癡迷,有些研究試圖去解析引發多種大腦相關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病機理,比如阿爾茲海默氏癥、帕金森疾病、精神分裂癥等等,而有些研究人員則從更深層次對大腦結構和功能區域進行了探秘研究,從而來解讀我們大腦記憶的形成機制。 很多人都有著快樂的童年記憶,當然也有著那些痛苦不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學家,能夠使一只沉睡的小鼠快速進入夢境。研究人員在位于大腦髓質(大腦的一個古老部分)的一組神經細胞中,插入一個光遺傳學開關,從而能夠用激光來激活或抑制這組神經元。 這些神經元被激活時,睡眠的小鼠在幾秒鐘內就進入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快速眼動睡眠的特征是快速眼球
大腦內到底有多少種神經元,數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本期Cell雜志上發表兩篇文章,向人們展示了一種能夠全面鑒定神經元類型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將成為強大的神經學研究工具,幫助人們定量分析大腦所有區域的神經元多樣性。 “我們把基礎細胞特征與統計模型結合起來,評估中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多巴胺——參與學習、動機和許多其他功能的一種大腦化學物質,也在代表或編碼運動中發揮直接的作用。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多巴胺在運動相關疾病(如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更精確的技術,來記錄多巴胺神經元在大腦紋狀體兩個區域中的活動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神經環路,這種神經環路在促進飽腹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顛覆了目前關于大腦維持機體現有攝食行為狀態的模型,為了解饑餓和飽腹調控提供了新的信息,也有助于研發針對肥胖流行病的解決辦法。 這一研究成果在線公布在11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大腦如何忽略或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和知識,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理解大腦神經回路的功能,同時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并治療神經性疾病。圖片來源:Kris Snibbe/Harvard file photo 文章中,研究人員
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發現了一類神經元,它能關閉促覺醒神經元(wake-promoting neurons),可能在促進睡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的腦細胞位于下丘腦未定帶(zona incerta),或能為治療睡眠障礙,如失眠和嗜睡癥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發現了一類神經元,它能關閉促覺醒神經元(wake-promoting neurons),可能在促進睡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的腦細胞位于下丘腦未定帶(zona incerta),或能為治療睡眠障礙,如失眠和嗜睡癥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Inscopix系列的大腦超微鈣成像系統一般用在嚙齒類動物身上的居多,因為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且在實驗時動物可以自由活動而成像質量不受影響,因此受到了很多神經科學研究者的青睞。 但在最近的一篇來自Inscopix公司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上發表的文章則描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家小組首次通過激活老鼠視覺皮層中的幾個神經元來控制老鼠的視覺行為。 在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所謂的神經元群在行為中具有因果關系。研究人員使用了新的光學和分析工具,在小鼠執行視覺任務時識別其皮層集合。他們還使用高分辨率光遺傳學以單細胞精度同時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存在于果蠅大腦中間的一個神經元環路(a ring of neurons)起著指南針(compass)的作用,有助這種昆蟲知道它在何處,它去過哪里和它將去往哪里。他們解釋了他們如何擴展他們在兩年前開始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可能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5月2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地
加州理工Caltech的科學家們發現,雄性果蠅比雌性更具攻擊性是因為其大腦具有特殊的好斗細胞,而雌性果蠅缺乏這類神經元。文章于一月十六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 “我們發現的這種性別特異性細胞,通過釋放特定的神經肽(或激素)產生影響。這種物質在包括小鼠和大鼠在內的哺乳動物中,也與攻擊性密切相
今年3月,當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Bill Newsome在接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Collins的電話時,他的第一反應非常驚愕。Francis Collins突然聯系他,詢問他是否愿意與其他科學家共同主持一個為期10年的大腦研究項目。在Newsome看來,這是
窮其一生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渴望突破,但突破就像喵星人的尾巴,在追逐的過程中令人筋疲力竭,找到好的方法可能會事半功倍,那么要想獲得一份科學突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還是百分之一的靈感更重要呢?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對于貝勒醫學院的江小龍博士來說,應該兩者都很重要。 上個月江博士研究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們對此提出異議。近年來,科學家們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在此,小編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兩篇Cell揭示一個讓人類大腦比較大的特異性基因---NOTCH2NL doi
拉斯穆森腦炎(Rasmussen's encephalitis)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疾病,該病主要影響兒童,最終會導致癲癇癥發作,由于這種疾病對藥物療法具有耐受性,因此患者需要經常進行外科手術來移除或切斷受影響的大腦組織。圖片來源:Doron Merkler/UNIGE 近日,一項刊登
頭一天晚上睡得越晚,起床的時候就越發艱難。那么,為什么熬夜會讓人昏昏欲睡呢?Johns 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解決了這個問題,相關論文發表在Cell雜志上。 如果我們硬要跟生物鐘對著干,大腦就會產生一種難以遏制的睡眠沖動(sleep drive)。現在研究人員在果蠅中找到了
人體中的神經細胞可以達到1米長,而且不會發生斷裂或瓦解,是什么讓神經細胞如此強韌呢? 日前,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骨架成分中的一種獨特修飾,讓神經元上長長的軸突特別強韌,這一發現將幫助人們更好的對神經退行性疾病進行治療。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