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二次青藏科考分隊圓滿完成結則茶卡湖泊采樣
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22日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海拔逾4500米的高原湖泊結則茶卡圓滿完成湖泊采樣工作,采集到湖底以下0-1.5米、0-3米、3-6米、6-9米沉積物巖芯,以及若干湖泊沉積物等。 當天是科考分隊露營結則茶卡湖岸的第三天,科考隊員們認真分析總結之前試鉆探受阻未果的癥結所在,研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并予以實施。他們用充氣快艇推送湖泊鉆探平臺至湖面預定位置后,首先通過重力鉆采樣器獲取湖底以下0-1.5米巖芯樣品,隨后,科考隊員以同樣方式,通過努力,圓滿完成湖底0-3米巖芯樣品采集作業。 在此基礎上,科考隊員們再接再厲,在湖泊鉆探平臺上利用活塞鉆采樣器,連續鉆取湖底以下3-6米、6-9米長巖芯,收獲高質量的高原湖泊深部巖芯樣品,也為此次結則茶卡科考工作完美收官。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孫喆博士介紹說,此次結則茶卡湖泊鉆探工作......閱讀全文
青藏科考:班公湖是個什么樣的湖?
像一顆寶藍色珍珠鑲嵌在中國西藏西部的班公湖(也稱班公錯),不僅風景優美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同時,作為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湖的構造成因、水溫水位變化、湖水酸堿咸淡、對周邊古今人類影響等,長期以來也備受科學家關注并開展持續研究。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我國二次青藏科考分隊圓滿完成結則茶卡湖泊采樣
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22日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海拔逾4500米的高原湖泊結則茶卡圓滿完成湖泊采樣工作,采集到湖底以下0-1.5米、0-3米、3-6米、6-9米沉積物巖芯,以及若干湖泊沉積物等。 當天是科考分隊露營結則茶卡湖岸的第三天,
致敬青藏科考 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節這天,遙遠而神秘的世界屋脊傳來捷報:一群年輕的科考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巔峰使命”。自此,已經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標尺上劃出嶄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跟隨科考隊挺進羌塘無人區。我有幸采訪、見證了科考的起步、記錄
邁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多年來,中國人對珠峰的攀登和探索從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可貴的是精神。”利用臨時黨組織開展實地黨建活動,促進綜合科考活動實現重大突破進展,是珠峰科考的優良傳統。此次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務實施開始,科考隊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2022年5月,科考隊員向地球之巔發起“沖頂”,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創造了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科學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測量
記者3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里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鉆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
茶卡鹽 - 氯離子的測定
DBS63/0001-2017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茶卡鹽范圍本標準規定了茶卡鹽的術語和定義、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判定規則、標簽、包裝、運輸和貯存。本標準適用于以茶卡鹽湖、柯柯鹽湖原生鹽或日曬鹽為原料加工制成的食用鹽。茶卡鹽包括: 冰晶大青鹽、雪晶大青鹽、藏青鹽、天然湖鹽、低鈉鹽、海藻碘鹽、燉肉
無人船無人機加持 再探“地球第三極”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6月17日,江湖源綜合科考隊從拉薩啟程,標志著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時隔40余年后,我國再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綜合科考協調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