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體征1.臨床癥狀根據惡組細胞浸潤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現,從上述病理累及部位來看可累及造血組織(最常見),又可累及非造血組織,因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國內作者曾提出不少分型意見,如按Israels分為5型,實則多數惡組病理,臨床表現具有2型以上的特點,雖然Cazal將其簡化為內臟型,皮膚型,兒童型,但認為兒童與成人臨床差異不大,有提出病變主要累及造血組織稱普通型,主要累及非造血組織則稱特殊型,有關特殊型提法更多,如,皮膚型,胃腸型,肺型,腎型,神經型,多發性漿膜炎型,腸穿孔型,巨脾及脾自發破裂型,慢性復發型,等等,也有作者認為臨床表現多樣,難以某型概括,臨床與病理對照也不盡一致,認為分型對預后意義不大,對待分型國內目前尚無統一意見,此外,有提出根據病程分急性和慢性(1年以上為慢性),由于慢性很少見,大多數病例發病急,病程短,故臨床上未強調急,慢之分,1975年在福建三明市召開的惡組座談會上對慢性型未作定論,現將國內文獻......閱讀全文
在腫瘤的診斷中,細胞病理學診斷是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雖然自1941年就確定了宮頸和陰道細胞學的診斷價值,可以說是古老的和傳統的技術,但在不斷發展著和不斷廣泛應用著。人們無論參加防癌普查或到醫院就診,會常常與細胞學醫生和技術人員打交道,更會拿著醫生開出的細胞學送檢單去檢查,亦
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的疾病。在門診常見一些患兒因反復發熱***就診,其原因一是由于孩子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稍有不適就容易引起發熱癥狀,二是患兒依從性差,用藥不規范,癥狀一改善就自行停藥,炎癥未完全控制好而導致反復發熱。第三是由于病因不明,治療
Ig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disease,IgG4-RD)是新認識的一種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像謎一樣一直存在,有很多問題期待解決。IgG4-RD病因未明。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其獨特的臨床及病理學表現,疑似腫瘤,卻不是腫瘤,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一、病歷資料(一)第1次住院病歷摘要患者女,52歲,本院主管護師。因“左胸不適1年,發現左側胸腔積液1天”于2016年5月1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無明顯誘因的出現左胸輕微不適感。入院前1天,在我院行胸片發現“左下肺感染,左側少量胸腔積液”,行超聲檢查提示“左側胸腔積液,最大深度約86mm”。發
1、病例介紹患者,女,59歲,農民,住院號115917。因頭痛、惡心、嘔吐1月余于2013-05-08入院。查體:T 36.5 ℃,P 90次/分,R 10次/分,BP 147/82 mmHg,發育正常,急性病容,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抵抗4橫指,胸廓對稱,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
患者女性,27歲。因反復房事后出現**少許流血1年于11月3日就診入院。患者近1年來反復同房后出現**少量流血,無下腹部疼痛,無腰部酸脹,偶有外陰瘙癢,無惡寒發熱等癥狀。10月03日就診檢查,**鏡示宮頸炎,培養人型支原體陽性,未檢出解脲支原體。衣原體檢測:陰性。HPV檢查示HPV16及HPV68陽
(一)癥狀和體征分析 癥狀和(或)體征的出現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也是診斷遺傳病的重要線索。例如精神發育不全、白內障和肝硬化常提示半乳糖血癥的可能性;伸舌、高顴、眼距寬、鼻梁塌陷等特殊的癡呆面容常提示Down綜合征。但也有許多癥狀和體征為多種遺傳病所共有,此時若僅以癥狀與體征為線索診斷遺傳病就
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
181. 小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來自小葉的終末導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葉,癌細胞局限于管泡內,未穿破其基底膜,小葉結構存在。182.APUD細胞,APUD瘤:內分泌系統包括內分泌腺、內分泌組織和散在于各系統或組織內的內分
2016年7月21日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黃亮老師在全國形態學診斷學術交流群與大家分享了一組外周血與骨髓有核細胞染色質帶有明顯“水泡”的圖片。對于“水泡”的性質專家老師們眾說紛紜。現將討論內容整理成帖,方便大家收藏和學習。 簡要病史:患者:男,58歲。1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特征為一種或幾種血細胞成分的自發性、進行性異常增殖,具有質和量改變的異常白細胞(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臨床以貧血、出血、發熱、白血病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 分類 &n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簡稱:傳單。臨床上以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增加并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等為其特征。近百年來,該病作為常見病受
耳漏是指從外耳朵內排出一些非膿性液體,多種疾病可以引起耳漏,流出的液體性質,顏色,氣味等體征,往往可以作為某些疾病的特征。創傷性腦脊液耳漏:腦脊液(CSF)耳漏是頭部創傷的嚴重征兆。如果在嚴重的頭部創傷,特別是明顯或血性排出后發現任何耳朵放電,患者應接受由顱底顳骨顱骨骨折引起的腦脊液耳漏的評估。出血
支氣管結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是指發生在氣管、支氣管黏膜、黏膜下層及外膜(軟骨和纖維組織)的結核病,屬肺外結核,既往曾稱為“支氣管內膜結核”。 EBTB的確診應包括微生物學和(或)病理學證據。 一、流行病
一、臨床路徑標準門診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單純皰疹(不伴有并發癥)(ICD-10:B00.902)。 行藥物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
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簡稱為結核桿菌(tubercle bacilli)。早在1882年,德國學家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證明結核分枝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原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組織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見。隨著抗結核藥物的不斷發展和衛生生活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
許華林 張曼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
清潔度是用羅馬數字表示的清潔度 所見成分 臨床意義 Ⅰ度 大量陰道桿菌和上皮細胞, 白細胞 0-5/HPF ,雜菌無或極少 正常 Ⅱ度 中等量陰道桿菌和上皮細胞, 白細胞 10-1
垂體性侏儒癥 ( pituitary dwarfism ) 系由于垂體前葉功能不足所引起的生長發育障礙。 【垂體性侏儒癥病因及發病原理】 根據病因可將垂體性侏儒癥分為兩類。 一、原
嗜酸性粒細胞性筋膜炎(EF,也稱為舒爾曼綜合征)是一種不常見疾病,病因不明,發病機制尚不清楚。EF的早期階段是肢體或軀干紅斑和水腫,后來是皮下筋膜的膠原增厚,疾病早期可以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病因 嗜酸性筋膜炎的病因(EF)是未知的。可能誘發因素包括:劇烈運動,血液透析,螺旋體感染,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nsmononucleosis,IM)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常缺乏特異性,近年來IM病程中伴發眼瞼浮腫逐漸引起重視,并被視為IM主要癥狀之一,典型病例臨床診斷并不困難,病變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臨床表現多樣,在兒科并不少見,并
[摘要]目的探討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在尖銳濕疣診斷方面的作用。方法:第一階段用FQ-PCR檢測病理確診的CA組15份標本和健康對照組35份標本;第二階段用FQ-PCR及病理診斷同期檢測臨床送檢病例53份標本,并做診斷性試驗評價。結果第一階段15例病理確診的尖銳濕疣患者HPV611DN
導致SF水平升高(高鐵蛋白血癥)的原因表1概述了導致SF水平升高的原因,進一步調查可縮小病因范圍。表1 SF水平升高的原因對于大多數SF水平升高的患者來說,慢性炎癥,感染以及肝病,酒精攝入,惡性腫瘤等更為常見。如果臨床癥狀明顯,則可能不需要進一步調查高鐵蛋白血癥的原因。導致SF顯著增高的原因SF水平
血清鐵蛋白(SF)在鐵的代謝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判斷體內鐵缺乏及鐵過載的有效指標。SF水平是初級和二級醫療機構中最常見的檢查,SF水平升高可由多種原因導致,例如,鐵過載、炎性反應、肝臟和腎臟疾病、惡性腫瘤以及代謝綜合征等。2018年英國血液病學學會(BSH)發布了SF升高的調查和管理指南,目的是為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合并分化綜合征的臨床特征與防止策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以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的急性白血病,為FAB分型的M3型。是目前認為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亞型。但該病早期死亡率很高,主要是由于早幼粒細胞會釋放一種組織因子導致凝血抗凝血失衡最終導致DIC的發生,或是由于分化綜合征(DS
臨床表現有4方面的臨床表現,即貧血、發熱、出血及浸潤。起病癥狀可隱匿、緩慢,亦可急驟。1.貧血是由于骨髓紅系細胞的增殖受抑,部分病例存在紅細胞壽命的縮短,以及出血等亦是導致貧血的原因,當然在應用化學治療后,藥物抑制了紅系細胞的增殖,又可加重貧血癥狀。2.發熱半數的患者以發熱為早期表現。可低熱,亦可高
輸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輸血也可引起不良反應,有時甚至非常嚴重,帶來了一定危險性。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的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或體征。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后24小時內發生的和輸后幾天至幾十天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