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商業》(現代ビジネス)雜志網站8月15日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標題為《中國大學在“工科專業排行榜”上突飛猛進,超越已退出制造領域的美國》。文章作者為前日本大藏省(前最高財政機關)官員、經濟學者野口悠紀雄。在此編譯該文,供讀者參考。 作者認為在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大學排名大幅提升令人刮目相看。以前,美國大學經常占據各項排行榜的榜首,而現如今中國大學已能和美國大學并駕齊驅。而具體到一些理工科專業的大學排名來看,中國大學獨占鰲頭,相比之下美國大學幾乎沒了蹤影。 他提到,在美國大學相對不太注重部分實用性理工學科的教育這一背景下,美國或許能吸引到工人,但卻吸引不到優秀的工程師。因此,像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那樣試圖重振傳統制造業的想法很難成為現實。 作者首先羅列了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表的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數據。 他提到,縱觀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學,盡管美......閱讀全文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獨特的大學。 它偏安合肥,遠離“北上廣深”,卻每年吸引著眾多來自全國各地拔尖的理工科學生;它從不擴招,卻能達到“千生一院士”的最高比例;它體量小,但卻能躋身中國頂尖九校聯盟(C9),向歐、美、澳等地一流研究型大學聯盟看齊。 它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在大多數國
見到侯建國的時候,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土著”校長像極了大多數科研工作者:身著樸素的綠外套,帶著金絲邊兒的眼鏡,說話慢聲細語,頗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味道。 作為中國科大的掌門人,他的夢想是有一天,這所大學能夠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或加州理工學院那樣的世界級頂尖理工科大學。 在獲得中國科大
人物介紹: 母國光 (1931年~2012年),遼寧錦西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光學學會(OSA)、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195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1995年任南開大學校長。 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光學學會理
前不久,楊叔子從武漢趕到北京參加“2012年科學與藝術研討會”。 會議間隙,記者采訪了這位在中國科教界倡導科學人文相融合的旗幟性人物。年近八旬的楊叔子充滿活力,言談中不時有古文詩詞脫口而出,儒雅風范讓人傾慕。 從“子曰詩云”到機械工程 楊叔子
4月23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進程中的校長管理專業化研究”通過結題鑒定,“中國大學校長數據庫”同時開通上線。 據該項目首席專家、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宣勇介紹,項目開題4年多來,課
如果為中國“211工程”大學的校長們畫一幅最具群體特征的肖像,會是什么模樣?54歲左右、男性、名校出身、理工科、博士、實際年收入平均17.34萬元……這是《中國211大學校長專業化發展報告》給出的答案。 該報告由浙江工業大學現代大學制度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招標項目“完善中國特色
對所有中國學生而言,英語是求學過程中學習時間最久、花費精力最多的一門課,也是我國所有課程中教學資源投入最多的一門課,但如今,大學英語教學卻面臨尷尬境地,用復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蔡基剛的話說,就是“我國本土培養的科技人才既不能熟練地用英語閱讀各自的專業文獻,也不能用英語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在進行以“尖子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嘗試。這些凝聚了高校最優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學生,采取最先進最靈活教學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稱為高校的“學術特區”。 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錢學森之問”激蕩著無數人的心靈。長久以來,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培養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博士工 中國已成“博士生產大國”,最牛導師曾同時帶47名博士。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周光禮的新書——《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的一系列數據猶如頑石入水,激起千層浪。 大學擴招不斷推進,博士生數量也跟著上升,傳統的導師制向老板制轉型,卻又一時間顯得不倫不類,怪相叢生。 博士生與博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04.shtm 謝希德,一個熠熠閃光的名字,一位至今“活”著的先生。 昨天是謝希德先生百年誕辰。她離開我們雖已逾二十個春秋,但很多時候,先生似乎從未遠離。她的音容笑貌
當前,世界的變化用“日新月異”形容一點兒都不為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興起,讓這個時代充滿了改變與顛覆。世界需要適應此種變化,這其中,也包括影響千百萬人的高等教育。 作為一個常年往返于地球東西兩端的“空中飛人”,美國西方學院終身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
說到大學實力的有力體現的兩大參考指標,一個是大學所擁有的院士數量,另一個則是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可以說,一個高校擁有某個領域的國家重點室,則表明了這高校在該領域的突出水平。2018年6月25日,科技部公開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到2020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總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南科大交叉研究院)致力于促進前沿科學的探索研究與學科發展的交叉融合。通過組織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開展協同合作研究,創新體制機制,聚焦重大科研方向,跨越學科邊界,實現學科間的思維碰撞與技術共享,積極地促進南方科技大學的前沿科學發展、學科交叉融合和先進技
以水利,安家國,是這所大學堅守的莊嚴承諾。今年入夏以來,322條河流汛情告急,這所大學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投身防汛救災:運用技術為國家應急管理部門提供實時的汛情預測預警專報,為國家防總調度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為地方提供應急技術支持;出版《防汛與搶險》《防汛抗旱》《防汛搶險100例》《防汛搶險手冊》《
當前,世界的變化用“日新月異”形容一點兒都不為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興起,讓這個時代充滿了改變與顛覆。世界需要適應此種變化,這其中,也包括影響千百萬人的高等教育。 作為一個常年往返于地球東西兩端的“空中飛人”,美國西方學院終身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尹曉煌是最能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