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2013年8月1日公布了“電磁輻射等級標準,標注對象及標注方法”,要求從2014年8月1日起,所有在韓國銷售的手機等無線設備,必須標注電磁輻射等級,以消除民眾的不安。韓國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制公開輻射標準的國家。 按照公布的輻射等級標準,手機的電磁輻射吸收率(SAR)低于0.8W/kg時屬于第一等級,0.8~1.6W/kg區間屬于第二等級。SAR指的是使用手機時可能被人體吸收的電磁輻射量。韓國指定的標準為1.6W/kg,比國際標準(2W/kg)更為嚴格,超過相關標準的產品將被禁止生產、銷售。手機制造商必須在產品的主體、包裝盒和說明書及手機內的信息菜單中標注電磁輻射等級或電磁吸收率的測定值。此外,移動通信基站的無線設備、圍墻、籬笆和鐵絲網等設施上也要標明電磁輻射等級。 手機電磁輻射的有害性不斷受到人們的爭議,也有多項研究證明,電磁輻射確實會影響人體健康。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曾將手機等無線通信設......閱讀全文
法國衛生部上周發表公報,要求銷售電子產品的商家從明年4月起在所有銷售點公布所售手機的輻射水平。公報中說,商家必須在銷售點公布手機輻射的比吸收率。另外,法國衛生部還要求所有的手機廣告必須標明產品的輻射水平。除手機之外,其他無線電電子產品在出售時也要遵守這一規定。 一時間,手機
眾所周知,由于CDMA (IS-95) 系統中采用快速的反向功率控制、軟切換、語音激活等技術,以及IS-95規范對手機最大發射功率的限制,使CDMA手機在通信過程中輻射功率很小而享有"綠色手機"的美譽。但最近有一些報導對"綠色手機"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告訴記者,手機可能致癌這一結論僅限于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對其他腫瘤還沒有充足的證據。 手機是否致癌?作為全球50億用戶必備的通信工具,手機對健康的危險性一直爭論不休。 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聲明,認定使用手機會增加罹患癌癥的風
流言: 1、 不 枕著手機 睡覺; 2、接打電話的時 候,話筒離嘴一丈遠,作扔手榴彈狀; 3、交替在腦袋兩側使用手 機; 4、 盡量把手機掛在腰部,用藍牙耳機接打電話…… 真相: 我們生活在布滿輻射的宇宙空間中 我們生活空間的輻射源越來越多, 電磁環境越來越復雜。即使你認定手機輻射
對于“手機輻射會增加患腦部腫瘤的機會”的觀 點,有腫瘤專家表示,對于這一結論還沒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遼寧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主任醫師、神經外科主任樸浩哲表示,膠質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腫瘤,與其他顱內腫瘤比較,膠質瘤的發病率并沒有特別 的突出。在臨床上,有出現接受放射治療患上膠質瘤的病例,也有實驗
20年前,模擬手機( 俗稱大 哥大)只有少數有錢人才買得起,出于成本考慮,基站不能建得太多,為了保證信號質量,只能設計1.3 瓦這 樣較高的手機輻射功率。數字手機非常普及了,其最大設計功率不超過0.6瓦,雖然輻射功率降低了,但因 戶太多 ,其安 全性 問題也較之以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有關手機
手機的無源測試和有源測試OTA(Over The Air 在空氣中測試性能,與傳導測試相對應,屬三維測試)。當前在手機射頻性能測試中越來越關注整機輻射性能的測試,這種輻射性能反映了手機的最終發射和接收性能。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對手機的輻射性能進行考察:一種是從天線的輻射性
人們頻繁使用手機會誘發癌癥嗎?目前科學家研究發現,當前僅在雄性老鼠實驗中證實手機輻射與癌癥具有明確關聯性。同時,研究人員強調,該發現并不適用于人類。 據國外媒體報道,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擔心長期使用手機是否會致癌。目前,這個問題再次被提出,美國政府研究人員公布一項重要研究結果,高劑量手機輻射與嚙
手機和基站的輻射會不會危害人體健康?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國內媒體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專家建議,公眾也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事實上,國外發達國家對此已經有過很多研究,結論是其與腦瘤等疾病無關。“日常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早已是科學界的共識。《破解手機輻射危害健康的流言》http://song
1、功率密度標準 功率密度指的是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輻射功率,它所測量的是信號強度,可以用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來表示,但更普遍采用的是功率密度。下圖是我國現行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中對公眾照射限值的規定,圖中的前兩行屬中短波,不屬于移動通信頻段,其中3MHz~30MHz是軍隊
6部手機同時被呼叫,手機輻射并沒有把玉米炸開檢測手機的輻射值 手機爆爆米花實驗 接聽電話、收發信息、上網聊天……現代社會,手機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然而,最近網上瘋傳的一段視頻,嚇壞了不少人:視頻中,4部手機同時來電,幾秒鐘之后,圍在手機中間的
身邊的變電站、電視、電腦、打印機等需要擔心嗎 6月24日,人民日報“求證”欄目刊登《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指出正常情況下電器、地鐵、基站等的非電離輻射不會影響人體健康。為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求證”欄目記者在北京和香港與專業研究人員進行了實地檢測。 戶外輻射超標嗎
輻射是無處不在的。比起危害大但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電離輻射,更常接觸到的非電離輻射對人的危害其實非常小。 雖然從原理上,低強度的非電離輻射不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什么影響,但網上仍然流傳著各種關于輻射傷人的說法:比如手機輻射大,別用手機自帶的聽筒,用耳機打電話,低電量的時候打電話輻射特別大,
目前國內暫時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的手機輻射影響研究,針對成年人的手機輻射研究也很少。國家有專門負責手機質量檢測的部門,但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很少在購買手機時注意到手機輻射的問題。 據悉,不同品牌、型號的手機對人體的輻射都不一樣,而我國手機市場魚龍混雜,監管困難,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由于我國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過去的10多年里出現過種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但科學家卻遲遲沒有定論。 一直以來,人們在猜測中爭論不止,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謎團。5月31日,世衛組織首次確認,手機射頻電磁場可能致癌。 5月31日,世衛組織(WHO)網站如平日一樣更新了一條來
如今,電子產品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無時不刻處在輻射中。深受輻射的毒害,讓人們對何時存在輻射與如何防范輻射的話題更為關注。 下面,我們先做幾個小測試,了解下輻射的“威力”。 測試一:在車內打電話輻射飆升。 在車內撥.打電話進行手機輻射測試,用輻射分析儀進行測量,發現輻射測試
如今,電子產品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無時不刻處在輻射中。深受輻射的毒害,讓人們對何時存在輻射與如何防范輻射的話題更為關注。 下面,我們先做幾個小測試,了解下輻射的“威力”。 測試一:在車內打電話輻射飆升。 在車內撥.打電話進行手機輻射測試,用輻射分析儀進行測量,發現輻射測試
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和我們幾乎是形影不離的。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低頭族”,不論走路、坐車還是吃飯都在玩手機。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究竟有沒有影響呢?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平息。 美國NTP(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為此展開了一個大型項目,深入研究手機輻射對大鼠和
據美國癌癥學會估計,環境因素導致了美國70%-80%的癌癥病例的發生和死亡。盡管大部分的環境致癌因素可歸為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酗酒,肥胖等因素。但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暴露也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的分支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出了107種致癌物質,包括煙草,石棉
據美國癌癥學會估計,環境因素導致了美國70%-80%的癌癥病例的發生和死亡。盡管大部分的環境致癌因素可歸為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酗酒,肥胖等因素。但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暴露也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的分支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出了107種致癌物質,包括煙草,石棉
這是一個任何移動電話用戶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科學確實提供了一些線索。例如,2011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手機輻射增加患癌癥風險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兩項研究的強化。Cerenat研究,發表于2013年,證實了INTERPHONE和Hardell 兩項研究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1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雄性大鼠長時間接受高劑量2G和3G手機輻射后,心臟等部位會出現癌癥。由于實驗中大鼠接受手機輻射的時間和劑量遠超人們正常使用手機的水平,所以相關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 研究人員指出,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因為實驗動物接受了全身輻射,而人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1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雄性大鼠長時間接受高劑量2G和3G手機輻射后,心臟等部位會出現癌癥。由于實驗中大鼠接受手機輻射的時間和劑量遠超人們正常使用手機的水平,所以相關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圖片來源于網絡 研究人員指出,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因為實驗動物接受了
手機是人們日常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有很多人擔憂使用手機是否會致癌。根據移動電信和健康研究(MTHR)計劃2014年2月1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這種擔憂是毫無根據以及沒有必要的。 這是英國有關于移動技術是否對健康帶來威脅的最大研究項目,研究由多個實驗室以及流行病學項目進行,歷經11年之久(
『研究發現大量手機輻射可能對老鼠致癌』 近期,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NTP)公布的一項大型研究的結果。在研究中,他們將未出生的老鼠暴露在手機射頻輻射中,每天9小時,持續整個生命過程(約2年)——這相當于人類的70年。然后他們發現,高度暴露于手機射頻輻射中會導致雄性大鼠心臟周圍神經組織出現腫瘤。
以色列新興企業Tawkon公司開發出了一款能夠測量手機輻射強度的軟件,目的在于幫助用戶在無需放棄使用手機的情況下減少所受的輻射。 Tawkon公司的這款軟件已經在加拿大RIM公司生產的黑莓手機上得到應用,并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安裝在谷歌的Android手機和諾基亞的S
昨天,網上一則《研究顯示WiFi輻射對兒童的危害超出預期》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關注,文章稱,兒童由于體格小,頭骨薄,腦組織更具吸收力,所以更容易遭到輻射傷害。記者昨日采訪南京的兒科和婦保專家,均表示,目前尚沒有WiFi輻射和兒童以及嬰幼兒腫瘤發病相關性的結論性研究。最新研究 兒童比成年人更易遭輻射
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輻射:從穿越星系而來的宇宙射線、核電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花崗巖地板磚,從醫院的X光機到陽光里的紫外線,從手機、微波爐、高壓線到電視臺廣播臺的信號塔,輻射無所不在,到處都是可能成為人們畏懼輻射的對象。有些人對“輻射”非常恐懼,你甚至可以買到專門用來屏蔽無線電波的“防輻射孕婦
5G 基站越建越多,“5G 基站輻射大”的言論甚囂塵上。5G 基站對我們的身體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建在家門口的 5G 基站?平時,我們走在路上經常能看見高高聳立的通信基站。基站為我們傳輸數據、傳遞消息,將千里之外的關心與愛護送到我們身邊。然而,談到基站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輻射。不知從
一段名為“手機輻射烹飪爆米花”的視頻近來在部分網站流傳,引起網友廣泛關注。雖然經媒體證實完全屬于惡搞之作,但是網友對于電磁輻射到底有沒有危害的爭論卻沒有就此平息。上周,本報記者專程赴通信業電磁輻射領域的權威機構、具有國家實驗室認證資質的中國移動設計院電磁環境實驗室,與電磁環境實驗室副主任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