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行星。天文科普專家介紹,11月11日,多情的“月姑娘”會來到木星和土星之間,上演“雙星伴月”,奏響“星月交響曲”。屆時只要天氣晴好,這幕浪漫的“星月童話”肉眼清晰可見。 月球運行速度很快,每27.3天就會巡天一周,所以它每月都會從行星和一些黃道附近的亮恒星旁邊經過,形成“亮星伴月”的天象。 “11月11日,將會發生木土‘雙星伴月’的天象,屆時感興趣的公眾可在11日入夜后朝西南方天空觀看。月亮的右側是亮度為0.7等、呈淡黃色的土星;左側則是亮度為-2.4等、呈白色的木星。三者在摩羯座中相依相偎,為公眾奉獻上一幕浪漫的‘星月童話’。”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說。 通常情況下,木星是排在月球、金星之后,夜晚第三明亮的自然天體。它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轉速度最快的行星。在中國,木星被稱為“歲星”,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們根據木星在天空中運動的規律制定了紀年的......閱讀全文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嫦娥一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圖,是全世界覆蓋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張全月圖。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6500千米,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天體。 ●嫦娥三號將首次把天文臺架到月球上,并首次攜帶核電源。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國無人月球探測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嫦娥
今天是四月一日,往年的這一天,各位是騙人的那一邊,還是被騙的那一邊?不管是怎么樣,雙方哈哈一樂也就過去了,不能當真。其實,普通人在那天會互相惡作劇,看似永遠嚴肅認真的科學家們也會,而且因此有時還會鬧出大騷動。他們在4 月1 日都干了什么“壞事”呢?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企鵝居然會飛?!
北京時間4月13日消息,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是10公里、質量超過1萬億噸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現在我們知道,這次撞擊事件對地球產生的直接影響包括超級海嘯、超熱灰燼引發的全球性野火,當然還有陸生動物的大消亡。但是近幾年天體生物學家開始研究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后果:這次
相比于常見的木星族彗星,由于半人馬天體長期在柯伊伯帶,受到的太陽輻射較少,所以包含的物質更為原始,因此研究半人馬天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太陽系的物質分布和演化。 在木星軌道和海王星軌道之間,潛伏著數以萬計由冰塊和巖石組成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偶爾會受到木星引力擾動的影響,被拋入太陽系內部,飛向
在木星軌道和海王星軌道之間,潛伏著數以萬計由冰塊和巖石組成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偶爾會受到木星引力擾動的影響,被拋入太陽系內部,飛向太陽和地球。 這類小天體被認為是許多木星族彗星和近地彗星的來源,由于其同時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征,因此被命名為半人馬天體。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芝加哥大學的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還在繼續產生著令人驚訝的發現,而早在一個多月前,這架探測器已經在任務結束后于土星大氣中燒毀。來自“卡西尼”號探測器的新數據表明,土星的宏偉光環正在將微小的塵埃顆粒注入到行星的上層大氣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復雜且意想不到的化學混合物。 “卡西尼”號探
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還在繼續產生著令人驚訝的發現,而早在一個多月前,這架探測器已經在任務結束后于土星大氣中燒毀。來自“卡西尼”號探測器的新數據表明,土星的宏偉光環正在將微小的塵埃顆粒注入到行星的上層大氣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復雜且意想不到的化學混合物。 “卡西尼”號探測器上的
證實土星北極閃耀著綠色極光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6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將“卡西尼”號飛船上的光譜儀所攝取的65張單一照片拼合,組成了不可思議的行星圖片,看來就像科幻經典《星際迷航》系列中所描繪的神秘星球發光一樣。圖片中在土星南極閃光的綠色部分,與地球的南
今年是我國航天發射的大年,新年伊始就緊鑼密鼓進行了數次發射,而在當下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中國航天也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高頻詞語。不管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月球基地的規劃、火星探測的計劃,還是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重型火箭、商業航天衛星星座等研制進展,會場內外傳遞著一個個有關航天的最新動向,
新年伊始,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互拍圖像經“鵲橋”中繼星傳回,兩面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輝映。 傳回的圖片顯示,嫦娥四號巡視器“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了兩道清晰的車轍。在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看來,這段“足跡”意義非凡。他在接受媒
土星上的大白斑。(圖片提供:NASA/JPL-Caltech/SSI) 去年年底,土星的北半球突然出現了一個小而明亮的斑點,并且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發展到接近地球直徑的規模,而這其實是一場仍在肆虐的雷暴。 天文學家最早在去年12月初的一天觀測到這場雷暴,當時的云
這是彰顯中國高度和力量的重要節點,這是國人信心和夢想不斷被點燃的時刻: 4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發賀電; 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發賀電;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發賀電…… 從天舟一號到C919大
北京時間8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表示,木星之所以能夠成為太陽系內體積最大的行星是因為“吞噬”了一顆體積更小的同類。對木星進行的研究顯示,這顆巨行星擁有一個相對于巨大身軀而言體積極小的核心。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20倍,但根據飛船的測量數據,其核心的重量最多也只有地球的10倍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為了進一步了解人類居住的地球以及浩瀚復雜的宇宙,科學家研制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工具。在這些昂貴的大型科學儀器的幫助下,他們發現了地球和宇宙的眾多秘密。研制大型科學儀器并非易事,有時需要多個國家的數十年努力,所投入的資金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借助于這些令人敬畏的儀器設備,
北京時間5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一顆恒星要到生命盡頭并發生爆炸時,它會發射出一顆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00萬英里(800萬千米)的“宇宙子彈”,這就是N49超新星殘余物新照片中顯示的內容。這張照片與其他的一些照片成為本周太空活動的焦點。1.太陽“疤痕”
NASA的范艾倫輻射探測器證實,范艾倫輻射帶在太陽風暴過后不久就可以自行加速電子。圖片來源: ARTIST’S IMPRESSION JHU/APL 高速粒子以兩個同心圓的方式環繞地球運行的秘密終于被揭開——這距離其被發現已有55年。這兩個同心圓被稱為范艾倫輻射帶。美國宇航局(NASA)的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中國航天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 5月15日7時18分,距離地球3.2億千米之外,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現火星表面軟著陸,穩穩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 自去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天問一號經歷了長達近7個月的“奔火”
火星霍金設想的肉食草食動物大戰發生在垂直的峭壁上,食草獸利用吸塵器般的大嘴牢牢固定在峭壁上。肉食動物眼神犀利動作敏捷,與地球同類相似。土星水母狀浮游生物存活在氣體密度極大的星球。星際浮游生物能撕裂“蟲洞”穿越時空。土衛二“歐羅巴”上的海洋生物或生活在深海熱泉中。木星霍金想象中的耐寒生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周公布了最新的“每周太空照片”,其中有最遙遠的類星體,厄立特里亞的火山爆發等等,一副構思精妙的土衛六照片也榜上有名。1.最遠的類星體 最遠的類星體(圖片來源:M. Kornmesser, ESO) 這是一張藝術想象圖,模擬天文學家最近發現的距
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熱映吸引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幻電影的濃厚興趣,也激發了人們對于深空探測的強烈求知欲。 我們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如果要去“流浪”,我們有什么法子? 在2月26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的“科學人講壇—從《流浪地球》看深空探測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新華網天津7月20日電 7月22日,本世紀可看到月亮遮掩太陽時間最長的日全食將驚現天宇。天文專家介紹說,日月食有規律,一年最多7次。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林愿介紹說,發生日、月食的道理很簡單。在朔日(農歷初一),當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恰好或幾乎成一直線時,人們看到月球將太陽的一部分遮住時便發
《紐約時報》近日對2017年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進展進行了一次回顧。文章中說:“很難說哪個特定的科學發展在某一年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們必須選擇一些亮點,我們會選擇以下這些令人難忘的事件和發現。” 美國大日食沒有什么能像躲在月球后面的太陽那樣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8月21日,數
在遙遠的未來,地球可能與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撞在一起。 (圖片提供:NASA/J. Vidal-Madjar/IMCCE-CNRS) 艾略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錯了。我們的世界可能在一聲碰撞中灰飛煙滅,而不是像詩人預言的那樣在嗚咽中結束。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新的模擬結果顯示,未來的
據11月25日報道,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后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記錄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堅實足跡。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
“熱木星”行星HD209458b的藝術概念圖,天文學家在它上面發現一個超級風暴。 北京時間6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已經在另一個太陽系觀測到一顆行星上發生的強大“超級風暴”。他們發現,這顆行星上的風速超過每小時6200英里(9977.93公里/時),它圍繞
11月8日,天宇將上演月掩金星罕見天象,屆時,“太白”和“嫦娥”會在大白天玩起“捉迷藏”游戲。 金星,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通常情況下,它是除太陽和月亮外全天最亮的天體。月掩金星是指月球運行至地球與金星之間,三者排成一條直線,屆時月球將會在金星前面“路過”。由于月球的視直徑遠大于金星的視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