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制的準實時潛標觀測技術應用取得突破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 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觀測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開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礎觀測方式,具有長期、連續、定點、多參數同步觀測的特點。常規潛標觀測數據一般采取自容方式存儲,隨潛標回收后下載使用。因此數據一般有一年左右的滯后,通常用于科學研究,無法直接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預報和預警。準實時潛標實現了觀測數據的及時獲取,最大滯后時間1天,大大提高了潛標觀測數據的時效性。 該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從2018年開始準實時潛標觀測技術研究,先后掌握了低功耗衛通模塊、大深度全向耐壓防水天線、信標拖拽破斷保護、輕型耐壓艙加工與防水、纜系設計與現場布放等關鍵技術。目前,該團隊自主研制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已實際應用8套,無人值守在位運行時間,從最初的一個月增加到目前的超過......閱讀全文
我國自主研制的準實時潛標觀測技術應用取得突破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 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觀測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開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礎觀測方式,具有長期、連續、定點、多參數同步觀測
我國自主研制的準實時潛標觀測技術應用取得突破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 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觀測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開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礎觀測方式,具有長期、連續、定點、多參數同步觀測的
為可燃冰開采保駕護航
5月18日,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開采可燃冰之難,專家形容為好比“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鉆繡花”,而為可燃冰開采提供海上作業安全預報保障,則要與海洋中“看不見的波動”斗智斗勇。 內波又被稱為海洋中“看不見的波動”,是南海頻發的一種自然災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王輝
研究團隊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及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
北京將出臺霾的觀測、預報和預警等行業標準
記者從31日召開的首都標準化工作會議獲悉,北京已成立氣象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完善氣象標準體系設計,目前正在制定《霾的觀測判識》《霾的預報和預警》等行業標準,這些將對霧霾的治理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市副市長戴均良表示,要發揮標準化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標準制定和實施,推進大氣污染治理,
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主觀測浮標和潛標系統完成全面維護
日前,項目組對布放在大連獐子島海域的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5套觀測浮標系統進行了第七次全面維護,并對布放于海底的座底式組合潛標系統進行了姿態和數據驗證。 本次觀測浮標系統維護工作重點是對通訊系統、部分觀測設備進行檢修,對錨系連接部件進行安全檢查。 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
中國通過北斗衛星實現深海與陸地“同頻互聯”
針對日前中國首次實現深海六千米數據北斗衛星實時傳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28日在青島表示,借助中國自行研制的通信衛星實現深海與陸地“同頻互聯”,彰顯了“中國造”的深度與高度。 記者當日來到位于青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新區碼頭,在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上,王凡介紹說,
我國實現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數據北斗衛星實時傳輸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實
關鍵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過程預報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
日前,中科院重大項目“關鍵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過程的預報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在青島進行了中期評估,中科院資環局局長范蔚茗、副局長常旭以及大氣海洋處處長任小波參加會議。經專家評審,該項目立項科學合理,進展超前,成果豐碩,中期評估獲得全票通過。 “關鍵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過程的預報模式
我國實現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數據北斗衛星實時傳輸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農歷新年之際“科學”號完成科考任務載譽歸來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