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棕櫚油中脂肪酸促進小鼠腫瘤轉移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癌癥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濃度暴露在棕櫚油包含的一種膳食脂肪酸中,會促進小鼠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的轉移。這項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找到癌癥新的療法。 該論文介紹,脂肪酸的攝入和代謝變化一直被認為與癌轉移有關,癌轉移是指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過程。不過,哪些膳食脂肪酸可能會導致這種變化,以及其中的生物學機制一直有待研究。 論文通訊作者、西班牙巴塞羅那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薩爾瓦多·貝尼塔赫(Salvador Benitah)和同事合作開展研究,先將人類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暴露在三種膳食脂肪酸——棕櫚酸(棕櫚油中的主要飽和脂肪酸)、油酸或亞油酸里面的一種當中,暴露時間為4天,再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喂食標準飲食小鼠的相應組織中。他們發現,雖然研究中的所有脂肪酸都對腫瘤發生沒有影響,但棕櫚酸會讓現有轉移灶的侵襲性和大小都顯著增加,而在油酸或亞油酸中并未觀察到這類顯著影響。......閱讀全文
膳食脂肪酸加速腫瘤轉移
《自然》11月1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在高濃度棕櫚油包含的一種膳食脂肪酸中,會促進小鼠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的轉移。 脂肪酸的攝入和代謝變化一直被認為與癌細胞轉移有關。癌細胞轉移是指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過程。不過,哪些膳食脂肪酸可能會導致這種變化,以及其中的生物學機制是什么卻一直沒有定論
《自然》研究發現膳食脂肪酸會加速腫瘤轉移
《自然》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在高濃度棕櫚油包含的一種膳食脂肪酸中,會促進小鼠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的轉移。 脂肪酸的攝入和代謝變化一直被認為與癌細胞轉移有關。癌細胞轉移是指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過程。不過,哪些膳食脂肪酸可能會導致這種變化,以及其中的生物學機制是什么卻一直沒有定論。
健康所發現脂肪酸受體調控腫瘤的新機制
國際腫瘤研究雜志Oncogene近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張雁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120 as a Tumor-Promoting Receptor that Induces
張雁云小組發現脂肪酸受體調控腫瘤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張雁云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揭示了脂肪酸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120(GPR120)在人結直腸癌進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相關研究論文日前在線發表于《癌基因》。 一系列GPR被認為是脂肪酸受體(FFAR),這些受體在生理性自穩中發揮著重要的
國際最新研究:棕櫚油中脂肪酸促進小鼠腫瘤轉移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癌癥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濃度暴露在棕櫚油包含的一種膳食脂肪酸中,會促進小鼠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的轉移。這項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找到癌癥新的療法。 該論文介紹,脂肪酸的攝入和代謝變化一直被認為與癌轉移有關,癌轉移是指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過程
國際最新研究:棕櫚油中脂肪酸促進小鼠腫瘤轉移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癌癥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濃度暴露在棕櫚油包含的一種膳食脂肪酸中,會促進小鼠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的轉移。這項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找到癌癥新的療法。 該論文介紹,脂肪酸的攝入和代謝變化一直被認為與癌轉移有關,癌轉移是指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過
脂肪酸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徑
(1)奇數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人體含微量奇數碳脂肪酸,許多植物、海洋生物和石油酵母等含一定量的奇數碳脂肪酸。其β-氧化除生成乙酰CoA外,還生成1分子丙酰CoA,后者在β-羧化酶及異構酶的作用下生成琥珀酰CoA,經TCA途徑徹底氧化。 (2)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機體中約一半以上的脂肪酸是不飽和
脂肪酸β-氧化
實驗原理:在肝臟中,脂肪酸經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輔酶A。2分子乙酰輔酶A可縮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脫羧生成丙酮,也可還原生成β-羥丁酸。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總稱為酮體。本實驗用新鮮肝糜與丁酸保溫,生成的丙酮在堿性條件下,與碘生成碘仿。反應式如下:2NaOH +I2─→NaOI +NaI +
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區別
化學結構區別“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區別在于,前者在化學結構中有一個或者多個不飽和雙鍵,而飽和脂肪酸沒有不飽和雙鍵。對健康區別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它們分別都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益處。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合成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
“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區別
“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區別在于,前者在化學結構中有一個或者多個不飽和雙鍵,而飽和脂肪酸沒有不飽和雙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