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稱,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中心可能存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以及一種抑制周圍宇宙線海中的射線穿過其中心分子區域的屏障。這些發現或有助于人們理解宇宙線的起源。 該論文介紹,銀河宇宙線是起源于太陽系外的高能粒子,最終會抵達地球。它們對于理解極端天體物理環境中的高能粒子十分有用,而銀河系中心被認為是宇宙線的一個來源。 此前發現,銀河系宇宙線以相對均勻的“宇宙線海”狀態分布在銀河系中。天文學家認為,經過與超新星殘骸或恒星風的相互作用,宇宙線在銀河系內得到加速,使其在整個銀河系內傳播擴散。但是要理解極高能宇宙線(TeV-PeV),需要進一步探索中心分子區(CMZ)不同的發射成分。 最新研究論文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黃曉淵和同事通過重新分析費米大視場望遠鏡的銀河CMZ數據,確定了一個GeV-TeV宇宙線成分(一個早先TeV-PeV來源的低能成分)。......閱讀全文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蘭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陣雞皮疙瘩,并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因為一種純粹的期待。幾天前,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Gaia)任務將過去五年繪制而成的超詳細銀河系地圖全數發布。作為格羅寧根大學的一名天文學家,Amina Helmi和她的團隊當時正爭分
11月1日,為期5天的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在廣西南寧召開。大會將第十屆中國天文學會“張鈺哲獎”(2009-2010年度)授予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馬宇蒨研究員。 馬宇蒨研究員長期從事粒子天體物理的觀測研究,取得大量高顯示度的成果,為我國粒子天體物理學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暗物質是宇宙中極為神秘的事物,占全宇宙質能的26%左右,目前科學家對暗物質的探索結果發現天體系統周圍“遍布”暗物質,銀河系周圍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團,那么這些物質是由何種粒子構成的呢? 哈勃太空望遠鏡探索Abell1689星系團中心物質群,引力透鏡暗示這里存在大量的暗物質 大
2020年12月14日,Nature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包括: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發的原因、南級臭氧法逐漸恢復、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等。這十大科學發現中,有2篇論文發表于Science雜志,其余12篇均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這十大科學發現的重
近期,中日合作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γ實驗陣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遺跡SNR G106.3+2.7發射出超過100 TeV(100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SNR G106.3+2.7中的激波加速到PeV的宇宙射線(主要成分為質子)與附近的分子云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暗物質 暗物質被喻為現代物理學天空上的一朵烏云,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國物理學家們在暗物質探測實驗和理論上有頗多建樹,“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開展的暗物質粒子探測等,都為解開“暗物質之謎”貢獻了中國力量。不僅如此,在地下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認識到極深地
8月11日至18日,第32屆國際宇宙線大會(ICRC2011)在北京石景山區鉑爾曼酒店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得到了國際純物理和應用物理學會(IUPAP)以及基金委、科學院、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贊助。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中國代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悟空號衛星示意圖。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
近年來,宇宙線對全球天氣/氣候的影響逐漸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作為地球大氣電離的主要電離源,宇宙線不斷與大氣粒子相互作用產生次級粒子,通過一系列的級聯反應改變大氣電離率、電導率以及電場強度,并通過傳導作用改變全球大氣電流環路以及整個地球大氣的電學環境。 閃電活動不僅是大氣電學的核心過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目前正準備公布關于暗物質發現的最新成果,其源于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粒子探測器數據采集。早在2011年5月,奮進號航天飛機將價值20億美元科學儀器送往ISS,匯集了16國60多個研究機構的力量,累計收集 77億個電子和正電子數據。同時,研究人員希望確定反物質粒子數目
觀測和計算表明,宇宙總質量的85%和總能量密度的26%由暗物質提供。但對于暗物質究竟是什么,人們還幾乎一無所知。軸子(Axion)和類軸子是一類重要的暗物質粒子候選者,它們都可以通過普里馬科夫過程與光子在電磁場中相互轉化。借助這一特性,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尋找銀河系內伽馬射線源能譜中因光子在銀河系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7日報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日本的物理學家分析了來自阿根廷皮埃爾·奧格天文臺的觀察數據,發現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的證據,表明銀河系曾有巨大星體爆發。這項研究將刊登在8月20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皮埃爾·奧格天文臺是世界最大的宇宙射
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日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集中開工暨開工儀式在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舉行,標志著工程工藝設施開始進入集中安裝階段。 LHAASO的核心科學目標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的研究。計劃的實施,將使LHAA
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日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集中開工暨開工儀式在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舉行,標志著工程工藝設施開始進入集中安裝階段。 LHAASO的核心科學目標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的研究。計劃的實施,將使LHA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
研究人員從來自附近星系中心的伽馬射線輻射圖中減去已知來源和其他背景的貢獻,從而得到來自暗物質的輻射圖。 圖片來源:Kevork Abazajian/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一些科學家說,未來的十年將是暗物質的十年,而探測這種神秘物質的結果要么獲得成功,要么便是排除關于暗物質到底是
“銀河系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蟲洞,非但如此,它甚至能夠成為一個交通運輸系統。”來自意大利和美國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提出這一驚人假設。他們聲稱,基于對銀河系的最新研究和理論,我們的銀河系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蟲洞(或稱時空隧道),如果這是真的,它將是“穩定且可通航”的。該假設為科學家們對暗物質
11月28日,北京-試驗束裝置第二輪運行順利完成。本輪運行歷時近1個月,共完成5個用戶試驗,運行過程中,北京-試驗束裝置首次集中接待了幾個空間探測器模型試驗,分別為伽瑪暴(GRB)偏振儀POLAR真實粒子束流試驗,SVOM衛星伽瑪射線監視器GRM大信號試驗,地震電磁衛星高能粒子探
20年前,在意大利地下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進行暗物質(DAMA)實驗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暗物質粒子。這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其引力可能將銀河系維系在一起。但是,相關聲明一直備受爭議。 現在,第一個直接驗證DAMA聲明的實驗發布了第一批數據。使用韓國COSINE-100探測器的物理學家說,他們
恰逢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問世100周年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于12月23日以“Editors' Suggestion”(主編推薦)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高能時域天文團組首席研究員吳雪峰和助理研究員魏俊杰、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高鶴
何澤慧(1914~2011),中國核物理、高能物理與高能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蘇蘇州市,1920年起就讀振華女校,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攻讀彈道學,獲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德國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工作。1943年到海
據英國4月10日報道,“冰立方”最新探測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許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過去一個世紀,宇宙射線(其實是一種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幾大謎團之一。據信,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的爆發都可能產生宇宙射線,但其起源卻很難探測到。于是科學家“曲線救國”,轉而追尋中微
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探測到的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可能會產生被稱為神秘粒子的中微子。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X射線望遠鏡觀測,認為銀河系中心的龐大黑洞可能會產生神秘的粒子——中微子,如經證實,這將是科學家首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再次為暗物質線索的發現給出了一個時間節點——2024年。他認為,屆時關于暗物質的來源,“應該能有個決定性的結果出來”。 2024年也是國際空間站可能的退役時間。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的,是阿爾法磁譜儀。它也是首個安
5月25日,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電磁粒子探測器批量測試已完工。 電磁粒子探測器是LHAASO一平方公里陣列(KM2A)的主要探測器之一,全陣列中包含5195臺,目前已經完成四分之三電磁粒子探測器陣列的建設規模。此前,LHAASO項目發現12個超高能伽馬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65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彭齊亞斯(Arno Penzias,1933-)(左一)和威爾遜(R.W.Wilson)(左二)無意中發現了大爆炸理論預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他們本想要使用一根大型通信天線進行射電天文學的實驗研究,但因不斷受到一個連續不斷本底噪聲的干擾,使得實
不要總是把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掛在嘴上,關于這個龐然大物的報道已經夠多了,但除它之外,世界上還有幾個研究機器,其重要性一點都不比大型強子對撞機遜色。這些超級機器,有的在跟蹤火星機器人,有的在模擬颶風,有的則在揭示超新星誕生之謎,他們不僅具有“冷酷到底”的外觀,還肩負著揭開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謎的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屬費米太空望遠鏡已開始利用全新方法擴大對暗物質的搜索,并進一步限制了暗物質粒子可能的特征。 暗物質在宇宙尺度上影響了宇宙的歷史,但它的尋找過程甚是艱難。對于人類來講,它實在很“暗”:我們根本看不到暗物質發光,也看不到它輻射其他粒子,其存在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屬費米太空望遠鏡已開始利用全新方法擴大對暗物質的搜索,并進一步限制了暗物質粒子可能的特征。 暗物質在宇宙尺度上影響了宇宙的歷史,但它的尋找過程甚是艱難。對于人類來講,它實在很“暗”:我們根本看不到暗物質發光,也看不到它輻射其他粒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