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約1500萬人死于感染!微生物耐藥有多可怕?
2015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第一屆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World Antibiotics Awareness Week)。此后,每年11月,世衛組織皆舉辦了該項活動。2020年,該活動更名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World Antimicrobial Awareness Week)。 在今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來臨之際,《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主任徐健,與大家分享在遏制微生物耐藥性方面的前期探索與科研進展。 徐健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研究員、單細胞中心主任;mSystems高級編委。論文發表于Science、Cell Host Microbe 等140余篇,被引超12000次,H-index 52。獲萬人計劃(拔尖,2012;領軍,2019)、國家杰青(2014)、中國青年科技獎(2015)、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2016)等支持。......閱讀全文
首臺自主研制的單細胞拉曼藥敏快檢儀推進更多臨床實踐
在第五個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之際,國產先進體外診斷產品生物醫學創新平臺——單細胞拉曼創新技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此次會議由南方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部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共同發起,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和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提供支持。來自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
全球每年約1500萬人死于感染!微生物耐藥有多可怕?
2015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第一屆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World Antibiotics Awareness Week)。此后,每年11月,世衛組織皆舉辦了該項活動。2020年,該活動更名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World Antimicrobial Awarenes
全球每年約1500萬人死于感染!微生物耐藥有多可怕?
2015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第一屆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World Antibiotics Awareness Week)。此后,每年11月,世衛組織皆舉辦了該項活動。2020年,該活動更名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World Antimicrobial Awarenes
自動化拉曼病原藥敏快檢新系統研發問世
?自動化CAST-R系統服務臨床精準抗感染治療? ?單細胞中心供圖多重耐藥菌(MDR)和其耐藥性的傳播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MDR引起的血流感染往往病情較重,快速完成藥敏檢測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關重要。但是,目前病原藥敏試驗耗時很長,導致臨床醫生主要依賴經驗進行治療。開
解讀|微生物耐藥全國性計劃
一、起草背景及過程微生物耐藥是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世界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多年來呼吁各國重視微生物耐藥問題,聯合國大會、世界衛生大會、G20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多次研究討論微生物耐藥問題。2016年,為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
新質譜法可快速鑒定耐藥微生物
如果醫生要準確診斷患者并對其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那么快速鑒定危險和抗藥性細菌感染的臨床樣本就十分重要。最近,在第27屆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CCMID)上,一個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用質譜儀來快速評估微生物發病機制的新方法。 各種耐藥菌株的實例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
微生物耐藥性變異的現象有哪些
其產生可通過細菌染色體耐藥基因的突變、耐藥質粒的轉移和轉座子的插入,使細菌產生一些新的酶類或多肽類物質,破壞抗菌藥物或阻擋藥物向靶細胞穿透,或發生新的代謝途徑,從而產生對抗生素的耐藥性,造成臨床藥物治療的失敗。
微生物檢驗必須掌握的三大耐藥機制
微生物檢驗必須掌握的三大耐藥機制 你知道什么是微生物檢驗嗎?你對微生物檢驗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微生物檢驗必須要知道的三大耐藥機制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產生滅活抗生素的各種酶 ?1、 β—內酰胺酶(β-lactamase) β—內酰胺類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個核心β—內酰胺環,其基
美國試點國家微生物耐藥性殘留抽樣計劃
據美國農業部消息,4月27日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署(FSIS)發布23-17通告,決定自2017年5月29日開始試點微生物耐藥性殘留抽樣計劃。該計劃是對“國家微生物耐藥性監控計劃”的補充。 該抽樣計劃為公共衛生獸醫(PHVs)、消費者安全檢查員(CSIs)等監管人員(IPP)在屠宰場抽取
探討應用前景-單細胞拉曼創新技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辦
11月15日,由南方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共同發起的單細胞拉曼創新技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辦。 會議研討了單細胞拉曼技術在臨床醫學檢驗、微生態、腫瘤細胞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南方醫科大學江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周宏偉表示,耐藥性的廣泛傳播與濫用抗生素密不可分,快速檢測病原菌藥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傳播耐藥大腸桿菌菌血癥
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Elizabeth L. Hohmann課題組發現,耐藥性大腸桿菌菌血癥可通過糞便菌群移植傳播。該研究10月30日在線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據悉,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是一種治療復發性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新方法,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其他適用條件。 該研究團隊描述了兩名
檢驗“技術官”有抗微生物耐藥的“金剛鉆”
與會專家合影 “發燒了,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退燒。但對于臨床醫生來說,他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事情是,導致患者感染的病原體是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還是微生物集成組。那么,此時就必須通過檢驗科的各種技術手段進行精準鑒別,然后醫生再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最終精準擊斃病原體。” 顧兵 近日,由
微生物所在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人體腸道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中(microbiome)蘊含大量的遺傳信息,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體腸道微生物對人體腸道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人體自身的發育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與對策(二)
微生物耐藥率不斷增加 全球性抗微生物藥物的大量應用和濫用, 無疑給微生物增加了極大的“抗菌壓力”, 促使耐藥菌株不斷地增加。在一般情況下, 只要減少這種壓力, 耐藥率就會降低。這就是為什么因國家、地區、時間的不同而耐藥率有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為此, 不能照搬各國的抗微生物指南和教科書。200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與對策(三)
微生物耐藥率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如美國用于人類抗感染與農牧業應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內抗感染僅占20%,而社區卻占了80%,濫用率為20%~50%;在農牧業中治療性應用僅占20%,而預防和促生長應用卻占了80%,濫用率為40%~80%,每年有4萬死亡病例是由耐藥菌所致。我國的濫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與對策(四)
在具體方法中,除了根據藥物的藥效學/藥動學參數制定給藥方案外,最新的辦法是關閉或縮小突變選擇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最大限度的延長MSW。所謂MSW就是MPC與MIC之間的范圍, 即以MPC(防突變濃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與對策(一)
耐藥性(resistance) 又稱抗藥性,是微生物對抗微生物藥物的相對抗性。微生物產生耐藥性是自然界的規律。生物進化論早就指出 “適者生存” 。即微生物耐藥性的產生,是耐藥基因長期進化的必然結果, 并非在抗微生物藥物問市之后才出現。大千世界,有矛就有盾, 有抗微生物藥物就一定有對抗微生
什么是多耐藥、泛耐藥和全耐藥?
“多耐藥”是multi-drug resistant的中文翻譯,簡稱“MDR”,指細菌對3類或3類以上的常用抗菌藥同時耐藥,有時也叫多重耐藥。目前臨床常見病原菌幾乎都是多耐藥菌。“泛耐藥”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的中文翻譯,簡稱“XDR”,指細菌對常用抗菌藥幾乎全部(除
遏制微生物耐藥不再局限于某個行業和專業領域
“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多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指標持續改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耐藥形勢總體平穩向好。”近日,在以“齊心協力、預防微生物耐藥”為主題的“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表示,當前,遏制微生物耐藥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和重大戰略高度,不再局限于某個行
Nat-Commun:螞蟻微生物分離物能夠殺傷耐藥性真菌
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來自螞蟻(或者更確切地說,來自它們所攜帶的微生物群中)的化學成分有助于解決病原體耐藥性的問題。 巴西和美國研究人員首次提出這一創新假設。他們的想法是分離與切葉螞蟻共生的細菌,并尋找具有產生新藥物潛力的天然化合物。 通過
事關幽門螺桿菌!這項成果鑒定準確率達98.5±0.27%
據科技日報消息,6月22日,我國科研人員依托原創的臨床單細胞拉曼藥敏快檢系統(CAST-R),建立了單個細菌細胞精度、“鑒定-藥敏-溯源”全流程一體化的H.pylori診療技術CAST-R-HP,具有快速病原鑒定、精確藥敏表型檢測、基于單細胞全基因組支撐耐藥機制研究與精準溯源等優勢。 該成果團
微生物所揭示不動桿菌中新型固有耐藥基因水平轉移機制
不動桿菌的耐藥性包括獲得性耐藥和固有耐藥。固有耐藥是細菌對某類抗生素的天然耐受,由固有耐藥基因決定。固有耐藥基因是指存在于某類細菌染色體上位置保守的與耐藥相關的一類基因。固有耐藥基因的發現可以為新藥研制提供藥物作用靶標,并且固有耐藥基因可以被移動原件捕獲而成為獲得性耐藥的來源。 針對固有耐藥,
遏制細菌耐藥需加強微生物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肺炎、腸炎、流感……細菌、真菌、病毒等多種微生物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威脅從未停止。自上世紀青霉素問世以來,人類制造的抗生素逐代改進,微生物也隨之不斷進化,由于抗生素錯用濫用,耐藥性與日增強。由此,想要在抗擊微生物中取得優勢,除了藥物的不斷創新,臨床治療水平也要與時俱進。臨床微生物專業人員細菌真菌感染診斷
遏制耐藥,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倡議書發布
為積極應對微生物耐藥帶來的挑戰,提高社會公眾對耐藥的認識水平,遏制微生物耐藥發展與蔓延,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決定在11月18日~24日組織開展“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以“擴大認知,遏制耐藥”為主題,通過廣泛宣傳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和醫務人員對耐藥危機的認識
簡述耐藥結核病的耐藥機制
多數研究報告提示:耐藥的發生與結核桿菌的基因突變有關。總體上是染色體靶基因一個或幾個核苷酸突變(表現增加、缺失、替代),造成核苷酸編碼錯誤致氨基酸錯位排列,影響藥物與靶位酶結合產生耐藥。 當前對各種結核藥物耐藥機制的研究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因一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耐藥為單基因型耐藥,因多基因型突
細菌耐藥性與耐藥機制概述
1.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鈍化酶和修飾酶2.抗菌藥物作用靶位改變,包括青霉素結合蛋白位點、DNA解旋酶、DNA拓撲異構酶Ⅳ的改變等3.抗菌藥物滲透障礙,包括細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通道蛋白丟失4.藥物的主動轉運系統亢進上述四種耐藥機制中,第一、二種耐藥機制具有專一性,第三、四種耐藥機制不具有專一性。
簡述多藥耐藥細菌的耐藥機制
多藥耐藥性(MDR)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藥物發生的耐藥性,主要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其次是外膜滲透性的改變和產生超廣譜酶。最多見的有革蘭陽性菌的多藥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DR-MRSA)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及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菌如腸桿菌科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以及常在重癥
幽門螺桿菌單細胞精準診療技術來了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細菌,它生長緩慢且培養條件苛刻,因此臨床合理用藥和精準溯源均面臨挑戰。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青島市立醫院、青島星賽生物等醫產學研聯合團隊,依托原創
歐盟委員會新增15個微生物耐藥性研發項目
歐盟委員會15日宣布,將對15個研發新項目投資9100萬歐元,以解決日益嚴重的微生物耐藥性問題。 15日是歐盟合理使用抗生素宣傳日。歐盟委員會負責科研與創新事務的委員奎因表示,將有包括中小型企業、大學在內的44家研發機構參與15個研發新項目,重點研發新品種抗生素或其他替代療法,包括噬菌體和
微生物所在真菌腦膜炎耐藥和治療策略研發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Brain glucose induces tolera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to amphotericin B during me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