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釋海溫異常帶來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博士李振寧、復旦大學教授溫之平、浙江大學教授吳仁廣和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謝尚平等,發現熱帶西南印度洋的海溫異常可引起橫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氣相互作用。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氣候學報》。在亞洲夏季風爆發之后,北印度洋的東北風異常通過風—蒸發—海溫機制使得北印度洋海表溫度升高。在6月份,西北太平洋仍受東北信風控制,此時由熱帶西南印度洋增暖引起的北印度洋異常東風向西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同樣地通過風—蒸發—海溫機制使得局地海表溫度降低。北印度洋的暖海溫和西北太平洋冷海溫異常共同維持了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式大氣環流異常。北印度洋海溫、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和西太異常反氣旋構成跨洋盆的海氣耦合模態,即印度洋—西太平洋電容器(IPOC)。在該研究中,地球系統模式(CESM)實驗方案證實了上述的物理過程。這表明,熱帶西南印度洋異常增暖是IPOC的觸發機制之一。一般地,熱帶西南印度洋海溫變化與前......閱讀全文
大氣所揭示類ENSO和AMO對東亞冬季風年際變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當著太平洋海溫變率和平均態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際振蕩(AMO)通過沃克環流、波列和表面風觸發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的產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溫異常也可以導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緯度地區冬季風暴軸的強弱變化,從而激發一個類似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的海溫異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對太平洋海溫的影響
火山活動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來的氣候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火山爆發后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會進入平流層低層,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界開始注意到火山爆發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具有緊密的統計關系。厄爾尼諾是氣候內部變率最重要的模態之一,它能
院士團隊揭示2014/15年冬季東亞“前冬偏冷、后冬偏暖”原因
2014/15年冬季,東亞氣溫異常在前后冬出現反轉,12月份偏冷,而1、2月份偏暖。圖1. 2014年12月、2015年1月、2月的表面氣溫異常和東亞氣溫指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王會軍院士等,探究了這一現象的可能成因。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正位相(PDO|+)的背景下,2014年
副熱帶高壓,今夏為何異常
目前,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是造成今夏高溫天氣最直接的原因。這與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有關,在季節尺度上也與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等因素有關。 8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臺解除高溫黃色預警,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這輪高溫是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
研究揭示海溫對20世紀全球季風年代際變化的影響
全球陸地季風區降水充沛,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該區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全球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六個子季風區,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風區、北非季風區和亞洲季風區,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風區、南非季風區和澳洲季風區。季風降水的年代際變化對水循環有重要影響,理解季風降水年代際變化的關鍵影響因素,
全球變暖將導致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事件增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剛團隊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科學家合作研究,表示在SSP-585排放情況下,未來如2020年這樣的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事件的發生頻率可能會增加。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據了解,常規發展共享社會
邊緣珊瑚礁熱“避難所”問題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聯合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在邊緣珊瑚礁熱“避難所”問題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顯示不斷變熱的海洋正在削弱南海北部珊瑚礁的“避難所”潛力。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總體環境科學》。 全球變暖、持續上升的海溫不斷逼近(或已經超越)熱帶珊瑚的耐受極限,導致全球爆發嚴重白化事件越
南海大洋鉆探:南海海底兩百萬年前濁流激蕩
根海底巖芯樣品中既有四十萬年前的化石,又有兩百萬年前的化石,是“時空穿越”,還是另有內情? “看,取出來了!”伴隨著一陣歡呼聲,2月1日凌晨,鉆探船“決心號”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處獲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長的巖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顛覆了南海‘安靜’的形象,2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劇
有了這個方程,他打算在南海下再找一個“南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38.shtm氣泡,大大小小,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看似尋常,卻蘊含著巨大的奧秘和威力。日前,我國開展的水下大尺度高壓氣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張阿漫創立的氣泡統一方程作為本次試驗的核心理
科學家首次揭示鹽度影響ENSO非對稱性
?鹽度對ENSO非對稱性的響應及影響機制示意圖? ?課題組供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對全球氣候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冷暖位相非對稱性等復雜性特征和機理,是物理海洋和氣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從大氣-海洋動力學角度基本建立了ENSO的理論框架。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氣
多洋盆海溫同步與異步引起全球變暖加速與減緩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剛團隊(第一作者為其博士生姚帥磊)以及澳大利亞氣象局資深研究員羅京佳和LASG高工王鵬飛博士研究發現:多洋盆海溫同步與異步變化的“凈效應”,主要引起了20世紀以來的兩次全球變暖加速和減緩事件。此外他們還進一步指出:在多年代際時間尺度層面,深化理解
中國沿海平均海溫43年上升8.7度-升幅高于全球
記者從11月29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會議上獲悉,在過去的43年里,中國沿海海溫平均大約上升了8.7℃,高于全球的升溫幅度。?有關調查表明,近海海面氣溫增暖,最近30年,中國近海海面氣溫呈線性上升趨勢,氣溫大約每10年升高0.38℃,與近海海溫的增暖速率基本一致,但主要增暖區在
時空四維模型突破限制-海溫預測不再浮于表面
海洋溫度體現了海水的熱狀況,海洋溫度變化主要取決于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具體來說,緯度、洋流、季節、深度、海洋生物運動等都會影響海水溫度變化。周曉鋒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從太空視角看,地球像一顆蔚藍色的“水球”,海洋面積占地球總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ENSO海溫變率將顯著增強
2021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評估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未來可能的變化。報告指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降雨變率在21世紀下半葉增強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溫度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強度如何變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一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
海溫表面湍流熱通量關系的季節性和時間尺度依賴性
海洋和大氣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湍流熱通量交換是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過程之一。一方面,上層海洋可以通過調節海洋空氣濕度和溫差向大氣提供熱量。另一方面,大氣可以通過風等引起湍流熱通量來改變上層海洋的熱條件。在大氣強迫和海洋強迫情況下,湍流表面熱通量(SHF)-海溫(SST)和SHF-SST趨勢相關性存
太平洋風暴活動路徑查清,這些地方可能遭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聯合廣東海洋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研究揭示近千年來西北太平洋地區風暴(臺風)活動路徑在相對溫暖時期向北遷移。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古海洋和古氣候》。據悉,陶士臣博士為該
研究揭示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的歷史長期變化趨勢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動力熱力過程課題組杜巖團隊,在赤道太平洋海洋動力長期變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冬季成熟的ENSO事件可滯后影響次年冬季的平流層環流
已有的研究表明,ENSO海溫可通過調制熱帶外對流層環流異常,顯著影響熱帶外行星波活動的上傳,從而造成熱帶外平流層極渦在El Ni?o/La Ni?a 冬季異常偏弱/偏強、極夜急流也異常偏弱/偏強。 在ENSO衰減年的春到夏季,ENSO可對中低緯度的對流層環流產生顯著的滯后影響,從而使得ENSO可
南海海洋所有關南海孤立內波研究獲得國際同行關注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蔡樹群研究員團隊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F=3.082 in the 2009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A propagation model for the inte
中科院南海所開拓南海U形海疆線生態環境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丹玲團隊系統開展了中國南海U形海疆國界線的科學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海洋學報》發表。 研究首次以整體的南海U形海疆線作為對象系統研究其自然屬性,展現了南海U形海疆線的水深分布特征和生態因子分布特征,提出根據海底地形特征將南海U形海疆線劃分為5個區間的“五區間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最新海溫監測顯示,最近3個月(8-10月)關鍵區滑動平均指數為-0.52℃,標志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拉尼娜狀態將在未來三個月持續,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從歷史數據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中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最新海溫監測顯示,最近3個月(8-10月)關鍵區滑動平均指數為-0.52℃,標志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拉尼娜狀態將在未來三個月持續,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從歷史數據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冬
評南海爭端-論油氣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南海海域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交通地位,一直受到周邊國家的覬覦。據報導,南海蘊藏的石油儲量在500億噸以上,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堪稱第二個“波斯灣”,如此巨大的油氣資源正是各方爭奪的焦點。 石油被人們譽為 “黑色的金子”,也有人稱它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里提煉出的汽油、
厄爾尼諾對氣候影響結束?專家:預計今夏氣候仍異常
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12月達到峰值,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今年1月以來,厄爾尼諾不斷衰減,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于4月到5月結束。這是否意味著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影響也隨之結束?對此,多位氣象專家指出,厄爾尼諾不斷衰減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的結束,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事件次年,通常會
南海海洋所南海暖流形成機制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LED)在“南海暖流”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南海海洋所的以往觀測結果曾經表明,南海北部大陸架存在一支冬季逆風流,被命名為“南海暖流”(SCSWC)。南海暖流形成的機制一直是南海環流研究熱點和難點。一般認為這支流起源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
時空四維模型突破限制-讓海溫預測不再“浮于表面”
海洋溫度體現了海水的熱狀況,海洋溫度變化主要取決于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具體來說,緯度、洋流、季節、深度、海洋生物運動等都會影響海水溫度變化。 周曉鋒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太空視角看,地球像一顆蔚藍色的“水球”,
海溫、濕度、風速等對颶風強度和衰減速度的影響
海洋中的水分為颶風席卷陸地提供燃料。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于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后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
太平洋海溫可預測?科學家研究沃克環流
?IPO位相轉變影響太平洋沃克環流強度變化的機制示意圖。(研究團隊供圖) 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際振蕩(IPO)位相的轉變是1980年以來太平洋沃克環流增強的主要原因,其貢獻要大于人為輻射強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