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一文解釋海溫異常帶來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博士李振寧、復旦大學教授溫之平、浙江大學教授吳仁廣和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謝尚平等,發現熱帶西南印度洋的海溫異常可引起橫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氣相互作用。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氣候學報》。在亞洲夏季風爆發之后,北印度洋的東北風異常通過風—蒸發—海溫機制使得北印度洋海表溫度升高。在6月份,西北太平洋仍受東北信風控制,此時由熱帶西南印度洋增暖引起的北印度洋異常東風向西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同樣地通過風—蒸發—海溫機制使得局地海表溫度降低。北印度洋的暖海溫和西北太平洋冷海溫異常共同維持了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式大氣環流異常。北印度洋海溫、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和西太異常反氣旋構成跨洋盆的海氣耦合模態,即印度洋—西太平洋電容器(IPOC)。在該研究中,地球系統模式(CESM)實驗方案證實了上述的物理過程。這表明,熱帶西南印度洋異常增暖是IPOC的觸發機制之一。一般地,熱帶西南印度洋海溫變化與前......閱讀全文

    大氣所揭示春夏轉換期間南海降水變率與海溫異常的聯系

      南海在熱帶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影響東亞氣候過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溫異常可先影響南海和菲律賓海地區環流和氣候再影響中國大陸氣候。南海夏季風的爆發通常發生在五月中旬,它標志著東亞地區從春季向夏季的轉換,預示著中國東部地區汛期降水的全面開始,是夏季短期氣候預測中的關鍵因子。因此

    一文解釋海溫異常帶來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博士李振寧、復旦大學教授溫之平、浙江大學教授吳仁廣和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謝尚平等,發現熱帶西南印度洋的海溫異常可引起橫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氣相互作用。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氣候學報》。在亞洲夏季風爆發之后,北印度洋的東北風異常通過風—蒸發

    區域海氣過程影響春夏轉換期間南海降水異常的變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區夏季季風通常在5月爆發,因而4月到6月標志著從春季到夏季的轉換。之前的研究主要關注北半球夏季季節平均氣候異常,而對春夏轉換期間的氣候異常研究甚少。春夏轉換期間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能影響夏季降水異常。因此,揭示影響春夏轉換期間氣候異常的因子和物理過程有助于提高對夏季降水的預報水平。

    大氣所揭示東亞冬季風對南海海溫季節內變化的影響

      季節內振蕩是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氣候變異的一個重要部分。南海是季節內振蕩影響華南和中印半島地區的一個重要路徑。以前有關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主要關注夏季,而對冬季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很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仁廣和博士生陳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南海海洋熱浪多樣性及其與ENSO位相聯系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聯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祝從文和劉伯奇,共同揭示了南海海洋熱浪的多樣性及其與ENSO位相的聯系。該研究以博士研究生劉凱為第一作者、徐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于Journal of Climate(《氣候學報》)。海洋熱浪(M

    海溫異常新研究,可進一步解釋冬季厄爾尼諾效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2/471232.shtm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博士李振寧、復旦大學教授溫之平、浙江大學教授吳仁廣和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謝尚平等,發現熱帶西南印度洋的海溫異常可引起橫

    三大洋對2020年中國破紀錄強降水影響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04.shtm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鄭佳喻、研究員王春在在2020年中國破紀錄降水成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3月19日發表于《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被揭示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科研人員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相關成果發表于《海洋科學》。   據介紹,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體結構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該所研究人員通過對南海南部一條地震測線進行水體結構成像研究,發現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島一側存在一透鏡狀異常,該異常位

    2016年秋冬拉尼娜狀態仍將持續

       本報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楊舒從25日召開的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會商會上獲悉,經該中心監測顯示,自2016年7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開始進入拉尼娜狀態,截至10月25日,該地區海溫持續下降,拉尼娜狀態仍將持續。專家根據近期海洋大氣環流演變特征,并參考國內外數值模式預測結果預計,冬季將發展成

    研究發現中國區域干濕變化與全球海溫有密切聯系

      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區,降水變率大,干旱和洪澇災害頻繁。20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華北持續偏旱,而長江中下游洪澇頻發,可視為一種年代際南澇北旱極端事件。相對于單一區域降水的異常,整個中國干濕變化異常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更大。已有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中國區域干濕變化與全球海溫有密切聯系

    三大洋相互作用促進極端厄爾尼諾形成機理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12.shtm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在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以碩士研究生王嘉禎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為通訊作者發表于《氣

    今年我國風暴潮災害或增多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今天(4月8日)發布2018年度全國海洋災害預測結果。據預測,2018年我國沿海災害性臺風風暴潮發生次數較2017年有所上升,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較多年平均值偏少。  在災害性風暴潮方面,預計2018年我國沿海災害性臺風風暴潮發生次數較2017年有所上升,為4次~5次,主要

    聯合研究通過數據同化揭示我國降水一致變化模態的機理

      降水的異常變化可引起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因此降水變化規律和機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過去幾百年是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弱的歷史時期,其降水空間格局可為理解降水的自然變化規律提供理想情景;然而由于混沌效應及誤差非線性增長,利用氣候模式對我國過去幾百年降水的模擬結果與代用

    研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級正IOD影響江南伏秋重旱新機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聯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科學家,研究揭示超強正印度洋偶極子(IOD)和中部(CP)型厄爾尼諾事件共同加劇2019年伏秋季節江南極端干旱。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2019年伏秋季節(8~10月),長江

    研究揭示兩類大西洋尼諾對歐洲氣候的不同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與研究員張磊團隊合作,探究了大西洋中部型尼諾(CAN)與東部型尼諾(EAN)對歐洲氣候影響的差異及機理。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專家稱氣候進入極端期:2010年或多臺風多降雨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研究揭示兩類大西洋尼諾對歐洲氣候的不同影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46.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與研究員張磊團隊合作,探究了大西洋中部型尼諾(CAN)與東部型尼諾(EAN)對歐洲氣候影

    南海是怎么成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揭示年代際PJ波列影響海洋性大陸海溫變率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發現了海洋性大陸海溫能夠通過激發年代際太平洋—日本遙相關波列(年代際PJ波列)影響東亞的氣候變率,并結合觀測、再分析資料以及數值模式試驗闡述了相關的物理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氣候學報》。  年代際PJ波列是低通濾波

    揭示年代際PJ波列影響海洋性大陸海溫變率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發現了海洋性大陸海溫能夠通過激發年代際太平洋—日本遙相關波列(年代際PJ波列)影響東亞的氣候變率,并結合觀測、再分析資料以及數值模式試驗闡述了相關的物理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氣候學報》。  年代際PJ波列是低通濾

    西北太平洋臺風頻發,癥結自何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研究揭示2011-2020年西北太平洋全年臺風頻率增多現象及其原因。相關研究發表于《氣候動力學》。王海麗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TC)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占全球TC總數量的三

    太平洋經向模態的位相非對稱性及其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聯合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崧研究了太平洋經向模態(PMM)的位相非對稱性及其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PMM是太平洋最為強盛的熱帶外海洋-大氣模態之一。PMM活動能夠引起赤道的緯向風異常,配合

    北太平洋厄爾尼諾對中部型El-Nino振幅的調制作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對中部型厄爾尼諾(El Nino)振幅的調制作用及其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東部型(EP)和中部型(CP)El Nino是存在于熱帶太平洋上兩種不同類型且相對獨立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并結合數模,闡述并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征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

    國際合作提出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和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合作,提出一種由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Triggering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

    全球變暖下ENSO海溫振幅變化存在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影響全球極端氣候的重要因子,因此預估ENSO海溫在全球變暖下的變化也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下全球極端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遺憾的是,最近20年來多次的全球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盡管對氣候平均態和ENSO本身的模擬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對未來增暖情形下ENSO

    兩類大西洋尼諾對西非和南美氣候影響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西洋尼諾中部型和東部型對西非和南美夏季風系統的不同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Npj 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非洲西部以及南美洲地區降水受季風系統的顯著調控,因此準確預測

    大氣所等揭示厄爾尼諾對赤道太平洋降水影響的變化機制

      由于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近幾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升高;在全球變暖下,旱澇、酷暑等極端天氣氣候的變化情況是平均升溫之外另一重要問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年際暖異常事件(即厄爾尼諾事件)是影響全球極端氣候最重要的驅動因子之一,因此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影響在變暖環境下如何變化一直是氣候學界關注的重要

    印度季風區降水觸發西北太平洋極端海洋熱浪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與中山大學副教授范漢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風降水引發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極端海洋熱浪的物理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npj-氣候與大氣科學》。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的發生機制示意圖。研究團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