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胚層發育不全患者上下頜骨重建及全口種植固定修復病例分析外胚層發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ED)分為少汗型(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和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全(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其中以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全為主,通常屬于X染色體連鎖的隱性遺傳疾病,常導致患者毛發稀少、牙齒缺失、皮膚汗腺等組織器官嚴重發育異常。缺牙數目的多少與頜骨發育的異常正相關,缺牙數目越多,對頜骨發育的影響越大。 外胚層發育不全患者大多伴有嚴重的軟硬組織缺損,種植修復時通常采用覆蓋義齒的方式。然而,此類患者在成年以后,種植覆蓋義齒往往無法滿足患者強烈的美觀及功能需求,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進行種植固定義齒修復。 嚴重軟硬組織缺損的有效恢復、長期穩定效果的維持,是此類患者面臨的難題。數字化手段......閱讀全文
外胚層發育不全患者上下頜骨重建及全口種植固定修復病例分析外胚層發育不全(ectodermal?dysplasia,ED)分為少汗型(hypohidrotic?ectodermal?dysplasia)和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全(hidrotic?ectodermal?dysplasia)。其中以少汗型外
患者角化齦量不足,前庭溝深度淺,種植體植入兩個月后進行游離齦移植,從上腭取帶上皮結締組織,進行游離齦移植,增加牙槽嵴頂角化齦寬度及軟組織厚度,并同期行二期手術,連接愈合基臺(圖5A),游離齦移植后愈合良好(圖5B,C)。?制作種植支持式固定臨時修復體,驗證咬合及美學參數。固定臨時修復體戴用兩個月后,
3.帳篷植骨技術?3.1概述?帳篷植骨技術近來被認為是一個能夠很好地解決嚴重牙槽嵴骨量不足的可替代方法。其源于GBR的原理,通過不同的支撐物將骨膜像帳篷一樣張開,讓成骨細胞遷移到縫隙中開始成骨,然后用骨傳導性和(或)骨誘導性材料填充所形成的空隙,并應用膠原膜或其他成分以阻止上皮細胞的遷移。?根據支撐
頭頸外科領域在過去25年中的最大進步就是修復重建,尤其是微血管游離皮瓣的出現。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不能修復的缺損。頭頸部的形態和功能上的復雜性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精細的重建使患者恢復到發病前狀態。 在康復目標中,發音、吞咽和美容往往比較受關注。吞咽功能可因切除口腔、口咽、下頜
7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鄒衛國研究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汪俊研究組合作的論文mTOR/Raptor signaling is critical for skeletogen
要成功完成一個全口義齒修復病例,需要考驗修復醫生對于口腔修復學各個相關學科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并且也需要多年的臨床經驗。事實上,如何將全口義齒做好,確實是許多修復醫生心中的困惑。 1. 全口義齒的修復難度 全口義齒的修復難度是眾所周知的。如果說對于最小程度的牙體缺損,口腔醫生是去
低磷酸酯酶癥(hypophosphatasia,HPP)是一種罕見的系統性遺傳性疾病,伴有口腔和顱頜面畸形,又稱Rathbun綜合癥。HPP是單基因遺傳性疾病,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由于家族內的可變表達和顯性遺傳方式的不完全外顯,導致HPP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即從嚴重無骨骼礦化出現母體死胎
口腔種植體的成功植入依賴于骨愈合機制、牙槽骨重建和種植體與新骨整合的能力。牙槽嵴足夠豐滿是種植體成功植入的前提。一些患者因牙周炎、外傷等因素,牙槽骨存在一定程度的丟失,選擇種植體修復缺失牙,常需要進行骨移植。現今對種植牙區骨量不足的處理主要有引導骨再生膜技術(guided bone regen
近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醫學影像科、顳下頜關節病及口頜面疼痛診治中心傅開元教授課題組關于顳下頜關節早期骨關節病骨缺損修復的臨床研究取得新突破。該研究在國內外首次提出,針對早期骨關節病伴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的患者,以非手術方式復位前移位的關節盤聯合前伸位合墊治療,髁突表面可出現顯著的骨質再生,甚至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張陳平教授團隊完成的項目《頜骨缺損功能重建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圖片來源于網絡 腫瘤、創傷、炎癥等病因可導致頜骨缺損,發病率占口腔頜面部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