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學術不端名單通報情況盤點!
2021年各個部門究竟通報了多少學術不端行為! 謹以此提醒大家在全新的2022年,嚴謹科研,以史為鑒謹防翻車。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度,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一共通報了17批,404起418篇醫學科研不誠信論文。平均一次通報就有24起科研誠信案件,平均12天就有一次通報。此外,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通報了4批39起不端行為案件,這其中包括了3名評審。這其中有14人未經他人同意署名,至少14項國自然基金項目被擅自標注,22個項目被撤銷并追回資金,1人終身不得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人終身不得擔任國自然評委。將這個數據進行一個國際間對比可知:中國各部委在剛剛過去了一年中,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干了瑞典政府的反學術不端機構9.6年的活。2021年通報的各類學術不端案件涉及近千名醫學人、科研人。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來自被通報的科研“同僚”們的極限奇葩操作 首先是國自然系列 一人牽扯6所高校 這位人士先后就職于6......閱讀全文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技術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如何有效揭露學術不端行為
《科學家》網站日前刊登了一篇來自前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學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對學術不端行為時應該如何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
學術不端不應該成為問題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答記者問時,說到關于學術不端的相關內容,再次引起記者的注意。為什么說“再次”呢?因為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了有關內容,“懲戒學術不端”。 本以為這個問題會引起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但采訪部分代表
面對學術不端,德國怎么做
2016年5月,德國萊布尼茨老齡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長卡爾·倫德·魯道夫的一篇學術論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數據操縱情況。隨后,萊布尼茨協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同時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2017年6月13日,萊布尼茨協會對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束,魯道夫的學術不端行為被證實,主要
劉延東: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4月23日,國務委員劉延東表示,中國正在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24日,清華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作為校慶系列活動之一,4月23日“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暨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第15屆校長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所大學校長齊聚清華。
“學術不端”被通報,正視這份恥辱!
日前,科學界波瀾再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近日發布《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三批次)》,涉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2名學者。嚴肅治理“學術不端”絕非小題大做。“學術不端”不僅違背基本的學術誠信、逾越起碼的科研底線,而
學術不端的罪與罰:國際學術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評論:政績考核能管住學術不端嗎
教育部3月19日發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高校對本校有關機構或者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應建立健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構。 這是我國教育部門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通知明確要求,“把學風建設績效作為高校各級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學術道德
多所知名大學被查出學術不端?
2020年8月5日,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撤回了中國學者26篇研究成果,絕大部分都是非編碼RNA領域,大部分文章都涉及學術不端,包含首都醫科大學,山東大學等眾多單位。 據Retraction所知,這些被
維護科研誠信、打擊學術不端在行動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行為,尤其是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 在這些論文被撤稿的原因
東大承認知名教授學術不端
日本東京大學調查發現知名細胞生物學家Yoshinori Watanabe在5篇文章中學術不端,并且實驗室里另一名前成員也被發現存在同樣問題。據Yoshinori Watanabe同事稱雖然校方還未采取實際行動,但Yoshinori Watanabe實驗室成員已經全部離職,Yoshinori Wa
《自然》社論關注哈佛學術不端事件
導師犯錯的后果會在很大程度上附帶影響學生 8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社論——《附帶傷害》(Collateral damage),文章就最近哈佛大學知名心理學家Marc Hauser因學術不端行為而遭到校方調查這一事件,分析相關研究人員因為此事而受到的影響。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上周,哈佛大
意大利學術不端調查挫敗研究人員
5年多前,意大利相關部門就開始調查針對Alfredo Fusco論文的學術不端指控。Fusco是那不勒斯的一位著名癌癥學家。該調查進度的緩慢讓研究人員倍感挫敗。他們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已存在有力證據證明其數十篇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并說事態仍無定論正影響意大利科學。 就職于那不勒斯
中國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令世界矚目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
懲治學術不端,“縱容”是最大“敵人”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頻出。當然從客觀上說,任何組織或團體都不能保證自己內部不會出現學術不端問題。但如何處置學術不端事件,卻反映出學術機構對學術不端的態度以及學術不端問題的現實狀況。 2018年11月,哈佛大學下屬醫學中心主動舉報并要求撤下某知名教授31篇稿件,同時認罰1
二次發表不算學術不端?
“一稿多投”是被明確禁止的,為什么有人說“二次發表”不是學術不端行為?今天小編就來給塔子們解釋這個問題。 首先,“一稿多投”和“二次發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稿多投”確實是學術不端行為。其次,只有合理的“二次發表”才不算學術不端行為。合理的二次發表不屬于學術不端 二次發表或再次發表(sec
干細胞研究屢現學術不端:學術明星為何連爆丑聞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時評:遏制學術不端須雙管齊下
近日,北京大學世界歷史專業博士畢業生于艷茹論文抄襲事件有了處理結果。北京大學發布《關于撤銷于艷茹博士學位有關情況的通報》稱,于艷茹日前在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發表的論文,存在嚴重抄襲行為,決定撤銷其學位。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女博士抄襲行為北大沒有姑息養奸,而是主動處理,以取消其學位的嚴厲舉措
《自然》雜志報道中國遏制學術不端新舉措
3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對中國教育部處理學術不端的新舉措進行了報道。 報道稱,中國教育部在遏制高校學術不端上,作出了新的嘗試。3月14日,教育部出臺的新規定要求高校建立一套審查原始數據和確保學術不端人員上交實驗材料的機制。新規定要求高校必須建立五人以上的委員會,負責調查學術不端,并且安
中青報:治理學術不端請自“點名”開始
教育部6月7日舉行高校學風建設視頻會,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希重申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陳希表示,應制定科學透明的學術機制和評價體系,職稱評定等實行信息公開,而且要制定清晰的學術規范。(6月9日《新京報》) 近年來,國內學術不端行為呈愈演愈烈之勢,甚至一些院士級人物也陷入
報告顯示美國學術不端調查花費巨大
據《自然》網站報道,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美國研究機構每年用于調查學術不端的花費高達1.1億多美元。 論文作者是紐約羅斯維爾腫瘤研究所的阿瑟·密歇克(Arthur Michalek),他的結論基于最近調查該研究所一起
《自然》:中國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令世界矚目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圖片來源于網絡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
治理學術不端,讓“罕見”成為新常態
近日,一條學術圈的公告,被“頭條新聞”“人民日報”等諸多微博大V轉發,甚至一度登上BBC中文網站首頁。 這條公告來自國內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國際新聞界》。 8月17日,其在官方網站刊出《關于于艷茹論文抄襲的公告》。公告指出,于艷茹發表在該刊2013年第7期的一篇論文,大段翻譯發表于1984年
代表委員批駁學術不端:造假之風緣何甚囂塵上
學術造假,要人人喊打 學術打假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十年來,方舟子實名打假盡顯執著本色。舉報李連生造假的西安交大6位教授對學術凈土的捍衛值得欽佩,他們打假之路的艱辛令人深思。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呼吁,對學術造假要采取“零容忍”態度。 “在誠信建設方面絕不讓步,從嚴懲處治理學術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立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齊抓共管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約束與激勵并重的科研誠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科技部誠信辦相關負責人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誠實守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礎。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做到對學術不端零
法國生物學領袖被指學術不端
當調查發現其研究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后,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歐洲最大的基礎研究機構——暫停了植物生物學領軍人物Olivier Voinnet的職務。該機構發言人Julien Guillaume近日表示,盡管Voinnet是CNRS的資深科學家,但自2010年11月,他
2021年學術不端名單通報情況盤點!
2021年各個部門究竟通報了多少學術不端行為! 謹以此提醒大家在全新的2022年,嚴謹科研,以史為鑒謹防翻車。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度,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一共通報了17批,404起418篇醫學科研不誠信論文。平均一次通報就有24起科研誠信案件,平均12天就有一次通報。此外,2021年國家自
數字化時代的學術不端會讓個體學術征信破產
近日,《經濟學》(季刊)編輯部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則“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決定”。事情的起因是某校博士生在向該刊投稿過程中出現了學術不端行為,由此,編輯部震怒,出于“維護學術道德,樹立良好學風”的目的,對該投稿人給予嚴肅處理。 這份處理決定共包括四條處理意見,其中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