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17歲,因至今未有月經來潮就診。臨床診斷:原發性閉經,性腺發育異常?專科檢查:身高167 cm,體重45kg。女性第二性征發育:雙側乳房發育Ⅱ級,腋毛發育正常,外陰發育可,陰毛女性分布,陰毛Ⅲ級。陰道口未見包塊突出。肛檢:盆腔可捫及子宮大小約3 cm×2 cm。 實驗室檢查:雌二醇63pmol/L,睪酮4.57nmol/L,泌乳素730.79mIU/L,性激素球結合蛋白73.9nmol/L,硫酸去氫表雄酮104ug/dl。外周血染色體分析:染色體異常,G帶核型46,XY。超聲可見子宮右旁一混合性包塊,大小約3.2 cm×3.1 cm,邊界清,包塊內見大小約2.1 cm×5.0 cm強光團,后方回聲衰減伴聲影(圖1),包塊邊緣及內部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盆腔MRI:子宮偏小,雙側卵巢未見。子宮右旁近髂骨處見一實性占位,大小約3.54 cm×2.68 cm×3.89 cm,形態較規整,與周圍組織分界清......閱讀全文
患者女,17歲,因至今未有月經來潮就診。臨床診斷:原發性閉經,性腺發育異常?專科檢查:身高167 cm,體重45kg。女性第二性征發育:雙側乳房發育Ⅱ級,腋毛發育正常,外陰發育可,陰毛女性分布,陰毛Ⅲ級。陰道口未見包塊突出。肛檢:盆腔可捫及子宮大小約3 cm×2 cm。?實驗室檢查:雌二醇63pmo
骨母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腫瘤,約占骨腫瘤總數的1%。過去對這種腫瘤冠以良性,但它具有侵襲性,可呈進行性增大,甚至可發生惡變。骨母細胞瘤發病部位約半數位于脊柱,發生于跖骨的骨母細胞瘤報道極少。本文回顧了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就診的1例病理診斷為右足第1跖骨骨母細胞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結合國內外文獻
病例簡介1.基本情況:?廖某,男,15歲。發現腹腔、盆腔多發腫塊1月余。2015年7月29日入院。?2.既往史:2013年因腹痛,在當地醫院診治,發現腹腔腫物,于2013年11月28日行腹腔鏡探查中轉開腹腹腔腫物切除術,病理:腹腔炎性假瘤。3.現病史:?2015-6月起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持續腹瀉,每
8.隨訪:2017年4月28日CT:腹膜、大網膜增厚、模糊,見多發結節,較大結節約12mm*10mm,增強輕中度均勻強化,結節較前縮小。腹盆腔多發結節,較前縮小。2019年7月16日復查腹部彩超:腹主動脈旁多發淋巴結,大小約28mm*8mm,橢圓形,邊界清,皮髓質分界不清,淋巴門未探及。肝臟、脾臟、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占原發性顱內神經系統腫瘤的15%~20%。早期快速診斷非常重要,這使完全切除腫瘤成為一種可能。多模式MRI有利于鑒別早期膠質母細胞瘤和其他腦部疾病。然而有關早期膠質母細胞瘤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的描述比較少見。本研究報道1例61歲罹患膠質母細胞瘤的女性患者,闡述了其早期臨床
在我的實驗室中,我們正在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日常節律,這是在健康的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細胞類型。”“我們發現健康細胞中的某些細胞事件隨一天的時間而變化。與魯賓博士合作,我們詢問膠質母細胞瘤細胞是否也有日常節律。如果是的話,這是否會使它們在某些時候對治療更敏感?臨床上很少盡管試驗針對的是一個生物過程,但該
患兒男,11個月17天。因發現腹部無痛性腫物1周入院,無發熱、血尿等不適。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腹部膨隆。無類似家族遺傳病史。腹部CT示:雙腎體積明顯增大,大小分別約12.6 cm×10.8 cm×6.9 cm(左)、12.1 cm×8.5 cm×7.4 cm(右),輪廓大致
患者女,31歲,因“發現右足底腫物2個月”入院。緣于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發現右足底腫物,起初蠶豆大小,無酸痛不適,無潮熱盜汗,無明顯進行性消瘦;在當地醫院行手術切除治療,后逐漸增大,行病理活檢檢查:考慮梭形細胞腫瘤。?查體:右足底內側可見一3 cm×2 cm隆起,質地軟,按之不痛,界面清,表面稍紅
患者女,55歲。發現右腋下無痛性腫塊1年余,自覺腫塊逐漸增大就診。查體:右腋下可見約3cm×2cm大小腫塊,質軟,光滑,界清,無壓痛,局部皮膚無紅腫異常,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超聲檢查:右腋下皮下腫塊處見一枚混合性回聲區,大小約2.9cm×1.3cm×2cm,外形規則,邊緣清晰,CDFI實質部分見豐富
患者男,系第4胎第2產,其母孕41+2周因胎兒宮內窘迫在我院產鉗助產分娩,出生時羊水III度污染,出生時體重4200g,1minApgar評分10分。半小時后患兒出現氣促、呻吟,面色稍蒼白,哭聲低下,無口吐白沫,無抽搐、無發熱。?查體:T35.5℃(肛),P150次/min,R70次/min,反應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