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熱點”揭示癌癥誘發新因素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癌癥進化中一個此前未被認識到的關鍵角色:基因組某些區域發生的簇狀突變。研究人員發現,“簇狀體細胞突變”在大約10%的人身上誘發了癌癥進展,了解它們可以預測患者的存活率。相關論文9日發表在《自然》網站上。簇狀意味著它們在細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聚集在一起,而體細胞意味著它們的遺傳信息不會傳遞給下一代。該團隊在創建迄今最全面、最詳細的已知簇狀體細胞突變圖時做出了這一發現。他們首先繪制了2500多名癌癥患者的基因組中的所有突變(簇狀和非簇狀),這項工作總共涵蓋了30種不同的癌癥類型。研究人員使用了人工智能,通過算法來檢測每個患者體內的簇狀突變,并闡明導致此類事件的潛在突變過程。他們發現,在大約10%的人類癌癥中,簇狀體細胞突變有助于癌癥的進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一些癌癥誘發簇,特別是在已知癌癥誘發基因中發現的那些簇,可以用來預測患者的總體存活率。例如,BRAF基因(黑色素瘤中最廣泛......閱讀全文
西瓜或誘發癌癥
據莫斯科M24.ru網站報道,西瓜可能致癌。科學家們在西瓜里面發現了可能致癌的硝酸鹽。 實驗結果表明,硝酸鹽主要沉積在瓜瓤里,這些物質進入腸胃,并開始產生危險的毒素。研究表明,硝酸鹽能破壞血紅蛋白,從而導致缺氧,并引發呼吸系統問題。 醫生們建議在正規的商業場所購買西瓜。今年,在莫斯科開
深入解讀肥胖如何誘發癌癥?
如今,每三個澳大利亞成年人中就有兩人處于過重或者肥胖狀態,而且四分之一的兒童也處于這樣的狀況,肥胖是一種自身性疾病,其也是誘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因子。 日益增加的肥胖負擔是一系列因素的結果,其中很多都超出了我們個體的控制,而且肥胖對于人們的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然而通常我們
深入解讀肥胖如何誘發癌癥?
如今,每三個澳大利亞成年人中就有兩人處于過重或者肥胖狀態,而且四分之一的兒童也處于這樣的狀況,肥胖是一種自身性疾病,其也是誘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因子。 日益增加的肥胖負擔是一系列因素的結果,其中很多都超出了我們個體的控制,而且肥胖對于人們的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然而通常我們
Blood:誘發癌癥的罕見蛋白
來自辛辛那提大學Hoxworth血液研究中心,哈佛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Vav3 collaborates with p190-BCR-ABL in lymphoid progenitor leukemogenesis,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的
大腸桿菌可能誘發癌癥
人腸道中數萬億的可能導致肥胖并帶來糖尿病等疾病風險。而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稱,這個組與癌癥也有關系。 ? ? 研究人員說,有炎性腸道疾病的老鼠體內有更多可能導致結腸直腸癌的可產生毒素的細菌。而且,相比健康人,患有結腸直腸癌的人也更容易存有這些細菌。 ? ? 這一結果
垃圾DNA是誘發癌癥的動力
根據“人類衛星二”,人類基因組認為是“垃圾DNA”的異常高拷貝但未被探索的序列具有令人驚訝的能力,影響我們基因組的主要監管者。放松管制時,這些重復核苷酸序列的大片段將主要調節蛋白結合并分解成癌細胞中的大核體。這可能導致表觀遺傳學不穩定 ?-基因調控的變化 ?-這是許多癌癥進展的動力。 神經學教
突變“熱點”揭示癌癥誘發新因素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癌癥進化中一個此前未被認識到的關鍵角色:基因組某些區域發生的簇狀突變。研究人員發現,“簇狀體細胞突變”在大約10%的人身上誘發了癌癥進展,了解它們可以預測患者的存活率。相關論文9日發表在《自然》網站上。簇狀意味著它們在細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聚集在
身體哪個部位脂肪多容易誘發癌癥?
科學家發現,根據英國“癌癥雜志”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腰腹部攜帶脂肪可能與身體質量指數(BMI)一樣,都是癌癥的預測指標。 這表明,腰圍增加約 11cm 將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增加了 13%。 臀部增加 8 厘米左右,將患腸癌風險增加 15%。 攜帶多余的身體脂肪可以改變性激素的
為何有些細菌能夠幫助治療癌癥?有些細菌會誘發癌癥?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有些細菌能夠幫助抵御癌癥,而有些癌癥則能作為癌細胞的“幫兇”促進癌癥發展,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1】Nat Biomed Engin:在特殊益生菌的幫助下 每天吃西藍花就能有效預防癌癥doi:10.1038/s41551-017-0181-y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年會:納米化妝品可能誘發癌癥
納米技術產品是近年研究開發的熱點,市場上也不斷有納米防曬霜、納米護膚液等納米化妝品問世。最近,在2007年美國癌癥研究學會年會上,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學者Pacheco指出,大小只有十億分之一米的納米顆粒可以對DNA造成損傷從而誘發癌癥,人們選擇納米化妝品時應慎重。?雖然各國都在加大對納米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