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和俊到福建物構所調研
12月14日上午,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一行到福建物構所調研。 陰和俊一行參觀了物構所科技成果展廳后到實驗室調研,他向科研人員詳細詢問和了解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科研進展、成果的轉移轉化前景以及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參觀結束后陰和俊又與研究所科研、支撐、管理骨干進行了座談。 在座談中,曹永革研究員和動力所所長吳明輝分別作了各自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的報告。聽完報告后,陰和俊做了重要講話。他充分肯定了物構所近年來在科研成果和產業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并對物構所探尋出適合本所發展的產業化合作模式和三年來在科研、產業、平臺和園區等方面的建設與發展應予以祝賀。陰和俊對海西研究院的建設表示欣賞,他說海西院發展定位合適,在支撐地方經濟和福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并對海西研究院五所一中心的發展定位及學科方向的發展問題給予了建議。 陰和俊指出,物構所在動力技術、激光、陶瓷、晶體生長、LED等高技術領域發展應瞄準國家需求,同......閱讀全文
葉朝輝院士訪問中科院福建物構所
9月2日,應福建物構所所長曹榮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葉朝輝院士應邀訪問海西研究院,并作了題為《為什么核磁共振長盛不衰?》的盧嘉錫講座報告。洪茂椿院士主持報告會,并為其頒發了海西研究院“盧嘉錫講座專家”榮譽紀念牌。葉院士講述了核磁共振儀的發展歷史,并著重介紹了自主研制核磁共振譜儀方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熱響應熒光智能材料
針對特定的刺激可產生熒光轉變行為的熒光材料又被稱為熒光智能材料,在防偽技術、智能器件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相對于光、壓力、化學刺激等,熱刺激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實現,因此基于熱刺激的智能材料的開發在防偽技術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現有的熱刺激響應型熒光材料的局限在于,它們在給定的溫度范圍內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發稀土雙模熒光生物探針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小組和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茂椿小組合作,采取將三價銪離子Eu3+分別摻雜到內外殼層的設計策略,研發成功了一種基于Eu3+雙模(上轉換/下轉移)發光的核—殼—殼結構納米熒光探針,并成功將其應用到甲胎蛋白(AFP)的上轉換和溶解增強下轉移發光雙模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發稀土雙模熒光生物探針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小組和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茂椿小組合作,采取將三價銪離子Eu3+分別摻雜到內外殼層的設計策略,研發成功了一種基于Eu3+雙模(上轉換/下轉移)發光的核—殼—殼結構納米熒光探針,并成功將其應用到甲胎蛋白(AFP)的上轉換和溶解增強下轉移發光雙模
上海碧科公司訪問福建物構所
7月21日下午,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莽等一行4人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處相關人員、福建物構所領導、部分研究員和相關職能處室的負責人陪同參加了此次調研。 座談會上,研究所副所長蘭國政介紹了福建物構所概況、產業化進展和海西研究
李靜海方新調研福建物構所
11月1日下午,來閩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科協年會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黨組副書記方新調研中科院福建物構所。 李靜海和方新視察了物構所控股企業、有關實驗室和成果展示廳,并同所領導及中層以上干部、研究室主任進行了座談。座談會上,福建物構所所長洪茂椿作了“落實九個轉變,實踐科學發展”
福建物構所納米催化研究獲進展
通過C-H鍵活化芳基化反應合成聯芳化合物一直是綠色化學以及藥物合成領域的研究前沿和重點。雖然傳統的均相催化劑在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催化劑的用量大、難回收利用和產物難分離,而且催化過程一般需要比較苛刻的無水環境,增加了大規模合成的成本并且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 在科技部“973”計劃、國家
陰和俊到福建物構所調研
12月14日上午,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一行到福建物構所調研。 陰和俊一行參觀了物構所科技成果展廳后到實驗室調研,他向科研人員詳細詢問和了解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科研進展、成果的轉移轉化前景以及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參觀結束后陰和俊又與研究所科研、支撐、管理骨干進行了座談。 在座談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制的快速響應光電探測晶體材料問世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在快速響應的光電探測晶體材料研究方面獲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激光與光子學評論》上。 科研人員成功制備出一例基于2D層狀無機—有機雜化鈣鈦礦的超快響應光電探測器件。該器件展現出超快的響應速度,比同類型
福建物構所 光能深部抗菌研究獲進展
細菌耐藥性是當前最緊迫的公眾健康問題之一,尤其在目前新型抗菌藥物研發落后于耐藥菌進化速度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急劇增加的耐藥菌感染,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深部組織的耐藥菌感染更是臨床醫生們面臨的棘手問題。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百人計劃、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