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菌病是由布魯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我國西北部牧區為布魯菌病高發區。但隨著國家畜牧業及旅游業的發展,來自疫區的染病牲畜的病原菌極可能經消化道、皮膚黏膜、呼吸道等途徑侵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或發病。當前布魯菌病在城市的流行出現了新特點,即多發、分散的點狀流行。臨床癥狀主要是反復不規則發熱、盜汗、乏力、 關節痛等。臨床癥狀與普通的感冒相似,易引起臨床誤診,也因此易被人們忽視,使該病未能得到及時診治。2016年1-11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確診了4例布魯菌病病例。病例介紹2016年1-11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就診的4例虎紅平板血清凝集試驗陽性患者血培養顯示布魯菌陽性。按照《布氏桿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07),根據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特點及實驗室陽性結果臨床診斷為布魯菌病。4例患者的臨床特征見表1。實驗室檢測1.一般實驗室檢測4例患者白細胞計數為(1.90~6.95)×109/L,中性粒細胞比......閱讀全文
布魯菌病是由布魯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我國西北部牧區為布魯菌病高發區。但隨著國家畜牧業及旅游業的發展,來自疫區的染病牲畜的病原菌極可能經消化道、皮膚黏膜、呼吸道等途徑侵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或發病。當前布魯菌病在城市的流行出現了新特點,即多發、分散的點狀流行。臨床癥狀主要是反復不規則發熱、
這篇集中解答關于布魯的十萬個為什么。一 ?什么是布魯氏病?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簡稱“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波浪熱等稱謂。1886年,蘇格蘭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David Bruce,在地中海島國馬耳他擔任軍醫時,從
病例資料患者男,59歲,因“雙下肢水腫20 d,腰痛4 d,發熱1 d”入院。患者入院前20 d曾傷及右足趾出現皮膚破損,隨后出現雙下肢水腫,在當地醫院査血生化示肌酐75.6 μmol/L,予以利尿消腫等治療后雙下肢水腫消退,破損處愈合。入院前4 d患者出現腰痛(持續性鈍痛),尿色深,無肉眼血尿,門
臨床資料患者,男,53歲,于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髖關節疼痛不適并逐漸加重,伴有右髖活動明顯受限。就診于當地醫院,輸液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訴疾病期間髖關節局部溫度升高,午間低熱,無全身疼痛,無明顯皮膚發紅、發疹、咳嗽、咳痰、消化道不適等癥狀。門診MRI檢查(見圖1A):右股骨頭局部骨髓水腫,右髖關節
一、簡述? ? 布魯菌(Brucella. spp)是導致布魯菌病(布病)的病原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原菌,容易感染豬、羊、牛等家畜,人類與病畜接觸或食用病畜肉、奶及奶制品而被感染。布病在我國內蒙和山西等地方被老百姓叫做羊病或者懶漢病。布魯菌在20世紀50年代被美軍研發為第一個生物武器,它是“
脊柱內窺鏡技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創傷小、無需進行內固定等優點,得到醫患的廣泛認可,且術中持續生理鹽水沖洗,發生術后感染極少。本院2019年7月27日收治1例脊柱內窺鏡術后突然出現高熱、腰痛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療效不佳,進一步排查確診為布魯桿菌性脊柱炎,現報告如下。病例資料患者,女,70歲,脊柱內窺鏡
國內報道的布氏桿菌感染多以脊柱感染為主,而髖關節布氏桿菌感染臨床上相對少見。髖關節布氏桿菌感染性疾病是布氏桿菌侵襲髖關節引起慢性感染性的非特異性化膿性炎癥。由于布氏桿菌的相關臨床癥狀往往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特征性表現,所以容易誤診。筆者于2017-03誤診1
用于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以診斷人或動物布魯氏菌病的顆粒性抗原。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5 歲,左前臂、背部紅腫熱痛 4 d。2 d 前患者曾于外院就診,予以抗生素及莫匹羅星軟膏 治療( 具體不詳) 后效果不佳,遂來本院。體檢: T 36. 7 o C,P 95 次/min,R 20 次/min,BP 100 /62 mmHg, 一般情況可,心肺腹( - )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 61 歲。右腳趾外傷后一直腫脹,外用 抗感染藥效果不佳,皮損增生變厚,上有黑色結痂, 有痛癢感( 圖 1a) 。外院病理檢查診斷為感染性肉 芽腫,治療未見好轉遂至本院就診。患者有糖尿病 病史 10 年余,注射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在 10 mmol/L左右,無免疫抑制劑使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