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中期,A. Kornberg和他的同事們就想到DNA的復制必然是一種酶的催化作用,于是決心分離出這種酶并研究其結構和作用機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分離的蛋白,然后加到體外合成系統中即 同位素標記的dNTP、Mg2+及模板DNA,經過大量的工作,于1956年終于發現了DNA聚合酶Ⅰ(DNA polymerase Ⅰ,DNA pol Ⅰ)原來稱為Kornberg酶。以后又相續發現了DNA pol Ⅱ和DNA pol Ⅲ。開始人們以為DNA pol I是細菌中 DNA復制主要的酶類,后來發現DNA pol Ⅰ的 突變株照樣可以復制,才清楚它并不是主角。現已知道在DNA復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DNA pol Ⅲ,至于pol Ⅱ的功能如今還不十分清楚。DNA聚合酶的共同特點是: ⑴需要提供合成模板;⑵不能起始新的DNA鏈,必須要有 引物提供3'-OH;⑶合成的方向都是5'→3'⑷除聚合DNA外還有其......閱讀全文
在50年代的中期,A. Kornberg和他的同事們就想到DNA的復制必然是一種酶的催化作用,于是決心分離出這種酶并研究其結構和作用機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分離的蛋白,然后加到體外合成系統中即 同位素標記的dNTP、Mg2+及模板DNA,經過大量的工作,于1956年終于發現了DNA聚合酶Ⅰ(
最近年來在枯草桿菌,鼠傷寒沙門氏桿菌等細胞及噬菌體T4、T5、T7中分離到DNA聚合酶,這里只介紹T4DNA聚合酶。T4DNA聚合酶與大腸桿菌DNA聚合酶Ⅰ相似,也是一條多肽鏈,分子量亦相近,但 氨基酸組成不同,它至少含有15個半胱氨酸殘基。但是,它在作用上與大腸桿菌DNApol不同;[1]它無
在那不勒斯,每年的9月19日舉行會舉行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儀式:圣·熱內羅之圣血(the Blood Miracle of San Gennaro)。在那不勒斯大教堂里,一個據稱是公元305年前,盛滿了圣·熱內羅——貝內維托(Benevento)主教之血的安瓿,放在他的胸口旁邊。經過“圣·熱內羅之
扇、吹管和皮囊,最早用于強制鼓風的器具是扇和吹管。古埃及金匠曾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印加人有時用8~12根銅管同時吹煉。稍后,發明了用獸皮制作的鼓風皮囊,囊的兩端分設風管和由操作者手控的進風口。這種簡陋的鼓風器在近代仍在一些地區使用。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公元前1450年)墓的
1964年,Wilkens和Hatman利用氣體在電極上的氧化一還原反應對嗅覺過程進行了電子模擬,這是關于電子鼻的最早報道。 1965年,Buck等利用金屬和半導體電導的變化對氣體進行了測量,Dravieks等則利用接觸電勢的變化實現了氣體的測量。 然而,作為氣體分類用的智能化學傳感器陣列的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真核生物中也具有幾種DNA聚合酶,但這些聚合酶都沒有3'→5'或5'→3'外切酶活性。其聚合反應機制與原核生物的聚合一樣。DNA聚合酶α主要負責合成引物,既能合成前導鏈的又能合成后隨鏈的,它與引發酶(primase)形成復合體,因其有引發、
捷克化學家海洛夫斯基領導開發出第一代極譜儀以來已近百年,在我國第一代極譜儀為1883出生于50年代,這種連續快速滴汞的儀器至今仍用于教育與演示極譜分析基本原理。以 單滴汞電極為工作電極,在汞滴產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掃描的極譜分析方法(簡稱單掃極譜法) 稱之為近代極譜,在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仿制
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個將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 酶的專一性主要表現為新進入的脫氧核苷酸必須與模板DNA配對時才有 催化作用。dNTP進入結合位點后,可能使酶的 構象發生變化,促進3'-OH與5
在PCR反應中,毫無疑問的DNA聚合酶是最關鍵的因素。PCR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腸桿菌DNA聚合酶 I的Klenow片段。但該酶存在很多缺陷,使之不能廣為應用,比如:熱穩定性差,每次DNA熱變性后大部分酶都被滅活,需要重新加入,每個循環都要重新加入;Klenow酶反應溫度較低,引物和模板容易形
當前DNA合成儀的主要生產廠商都致力于機器性能的完善和應用領域的開拓以及高效率、高產率的儀器的開發與研究。 臺灣科學委員會“基因醫藥衛生科技尖端研究計劃”中的基因生物技術組已經成功研發全世界第一臺高密度復制DNA合成儀,可以同時合成384條不同DNA,每日可合成768條DNA,并可以配合聚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