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ATⅢ生物活與抗原性約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Ⅲ結構與功能異常的類型較多,共同表現是對肝素的親和力降低,從而對絲氨酸蛋白酶的滅活能力明顯減弱。 2、獲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見于肝臟疾病、肝功能障礙、主要見于肝硬化、重癥肝炎、肝癌晚期、常與疾病嚴重度相關,可伴發血栓形成。 (2)ATⅢ丟失增加:見于腎病綜合癥。 (3)ATⅢ消耗增加,見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DIC、外科手術后、口服避孕藥、深部靜脈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癥等。 (4)ATⅢ水平增高,見于血友病甲和血友......閱讀全文
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
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
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
? 鋅缺乏癥是人體長期缺乏微量元素鋅引起的營養缺乏病,表現為味覺遲鈍、食欲差、異食癖、生長發育遲緩、皮炎或傷口不易愈合等。鋅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存在于骨、牙齒毛發、皮膚肝臟肌肉中,是機體中100多種酶的組成部分,參與了廣泛的生化作用,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免疫防衛、創傷愈合、生育功能及疾病
大多數患者無明顯原因可查,謂之特發性GH缺乏癥(idiopath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IGHD)。由于很多IGHD患兒有圍生期病變史(如早產、難產、窒息等),故IGHD(在有些文獻中孤立性GH缺乏癥也縮寫為IGHD)的發生可能與圍生期腦部的受損有關。IGHD患兒對
什么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絲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劑。AT Ⅲ是多個抗凝血酶中最主要的一個,它可以通過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而調節血液的凝固,是血液凝固過程中的重要的反饋系統,它的缺乏會造成血栓性疾病,但如果增高也可引起
抗凝血酶的命名?早期研究中發現的抗凝血酶,依次命名為抗凝血酶I至IV。?只有抗凝血酶III在臨床上是有意義的,通常也常以抗凝血酶代指抗凝血酶III什么是抗凝血酶?●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稱為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輔因子Ⅰ, 是一種單鏈糖蛋白,屬于α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為17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介紹: 人體內與凝血系統功能相拮抗的是抗凝血系統,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保持動態平衡,從而維持血液在血管內的正常流動。抗凝血酶Ⅲ是抗凝系統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臟合成,為一種多功能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具有強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漿抗凝酶活性的70%。抗凝血
正常: 抗凝血酶Ⅲ活性:0.90~1.20(發光底物法) 抗凝血酶Ⅲ抗原:250~330mg/L(免疫比濁法) 異常: 降低見于: 先天性和獲得性抗凝血酶缺乏癥,如肝臟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外科手術后,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管疾病,腎小球疾病,靜脈血栓形成等。 升高見于: 血友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以下簡稱AT),簡稱為AT,血漿源性AT簡稱pAT。 pAT是體內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屬于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成員,其血漿濃度 約為100~150 μg/ml (2~3 μmol/L)。pAT由肝臟及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是一種 維生素K依賴的并由43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