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 免疫熒光(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 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熒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這種以熒光物質標記抗體而進行抗原定位的技術稱為熒光抗體技術(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 用熒光抗體示蹤或檢查相應抗原的方法稱熒光抗體法;用已知的熒光抗原標記物示蹤或檢查相應抗體的方法稱熒光抗原法。這兩種方法總稱免疫熒光技術,因為熒光色素不但能與抗體球蛋白結合,用于檢測或定位各種抗原,也可以與其他蛋白質結合,用于檢測或定位抗體,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熒光抗原技術很少應用,所以人們習慣......閱讀全文
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 免疫
免疫學的基本反應是抗原-抗體反應。由于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所以當抗原抗體發生反應時,只要知道其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個因素。免疫熒光技術就是將不影響抗原抗體活性的熒光色素標記在抗體(或抗原)上,與其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結合后,在熒光顯微鏡下呈現一種特異性熒光反應。 直接法 將
熒光素 1)FITC 2)RB200 3)TRITC 4)鑭系:Eu、Tb 5)PE 6)其它 常見熒光素的特性 1)FITC:黃色結晶粉末,吸收光:490~495nm,發射光:520~530nm,明亮的黃綠色熒光。 2)RB200:橘紅色粉末,吸收光570nm,發射光595~
羊水檢查多在妊娠16~20周期間進行,通過羊膜穿刺術,采取羊水進行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細胞培養、性染色體鑒定、染色體核型分析、羊水甲胎蛋白測定、羊水生化檢查等,以確定胎兒成熟程度和健康狀況,診斷胎兒是否正常或患有某些遺傳病。 孕婦年齡的增加,生育染色體異常患兒的相對危險性亦增加。據統計,四十歲左
往弱電解質的溶液中加入與弱電解質沒有相同離子的強電解質時,由于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增大,離子間相互牽制作用增強,使得弱電解質解離的陰、陽離子結合形成分子的機會減小,從而使弱電解質分子濃度減小,離子濃度相應增大,解離度增大,這種效應稱為鹽效應(salteffect)。當溶解度降低時為鹽析效應(salt
酵母(學名:Yeast) ,泛指能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1],并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單細胞微生物,能將糖發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是一種典型的異養兼性厭氧微生物。經常被用于酒精釀造或者面包烘焙行業。 酵母菌細胞寬度(直徑)約2~6μm,長度5~30μm,有的則更長,個體形態
固氮菌屬于細菌的一科。菌體桿狀、卵圓形或球形,無內生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氧,厭氧,兼性厭氧均有,有機營養型,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包括固氮菌屬、氮單孢菌屬、拜耶林克氏菌屬和德克斯氏菌屬。固氮菌肥料多由固氮菌屬的成員制成。 固氮菌是細菌的一科。菌體桿狀、卵圓形或球形,能固定空中的氮素。氮是植物
農用抗生素簡稱農抗,是指由微生物發酵產生、具有農藥功能、用于農業上防治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放線菌、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均能產生農用抗生素,其中放線菌產生的農用抗生素最多。目前廣泛應用的許多重要農用抗生素都是從鏈霉菌屬中分離得到的放線菌所產生的。 系列用微生物所產生的活性物質作為農藥
(一) 測序模板制備 測序模板應為單一來源DNA,包含質粒DNA、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擴增產物回收的DNA等。測序模板制備過程中應防止外源DNA污染,避免外部因素對測序模板的破壞和降解。 1.質粒DNA的制備 樣品經平板培養挑取用質
⑴基本原理 染色程序分為兩步,第一步,用未知未標記的抗體(待檢標本)加到已知抗原標本上,在濕盒中37℃保溫30min,使抗原抗體充分結合,然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體。第二步,加上熒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或抗IgG、IgM抗體。如果第一步發生了抗原抗體反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就會和已結合抗原的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