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人們通過基因工程(重組DNA)轉基因酵母(啤酒酵母.畢赤酵母或漢遜酵母)或重組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表達出高純度的合成人胰島素,其結構和人體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一樣。 對比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較少發生過敏反應或者胰島素抵抗,所以皮下脂肪萎縮的現象也隨之減少;由于人胰島素抗體少,所以注射量比動物胰島素平均減少30%;人胰島素的穩定性高于動物胰島素,常溫25℃左右常溫可保存人胰島素4周。 在起效時間、峰值時間、作用持續時間上不能模擬生理性人胰島素分泌模式。需在餐前30分鐘注射、有較高的夜間低血糖風險。......閱讀全文
20世紀80年代,人們通過基因工程(重組DNA)轉基因酵母(啤酒酵母.畢赤酵母或漢遜酵母)或重組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表達出高純度的合成人胰島素,其結構和人體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一樣。 對比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較少發生過敏反應或者胰島素抵抗,所以皮下脂肪萎縮的現象也隨之減少;由于人胰島素抗體少
(1)普通胰島素 — 普通胰島素(短效)是一種可溶性胰島素-鋅復合物,與內源性人胰島素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其可用于控制餐后的血糖升高。皮下注射普通胰島素后,已形成的六聚體將分解成二聚體和單體從而被吸收。此過程會使血流中胰島素濃度的升高延遲,因此需要在餐前至少30分鐘注射胰島素,以實現對餐后血糖上
⑴低血糖反應:最常見。多見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別是消瘦者。一般由于體力活動運動太多,偶或飲食太少、減量、失時或劑量過大。癥狀有饑餓感、頭暈、軟弱、出汗、心悸,甚而出現神經癥狀,如定向失常、煩躁不安、語無倫次、哭笑無常,有時可更嚴重,甚而昏厥、抽搦、狀似癲癇,昏迷不醒,以致死亡。治程中應
胰島素的生物合成速度受血漿葡萄糖濃度的影響,當血糖濃度升高時,β細胞中胰島素原含量增加,胰島素合成加速。 胰島素在胰島β細胞中合成。胰島素的分子量5700,由兩條氨基酸肽鏈組成。A鏈有21個氨基酸,B鏈有30個氨基酸。A-B 鏈之間有兩處二硫鍵相連。 胰島素是與C肽以相等分子分泌進入血液的。
來源:胰島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基因正常則生成的胰島素結構是正常的;若基因突變則生成的胰島素結構是不正常的,為變異胰島素。在β細胞的細胞核中,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胰島素基因區DNA向mRNA轉錄,mRNA從細胞核移向細胞漿的內質網,轉譯成由105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前胰島素原。前
測定原理 RIA法:采用非平衡分析法。先將胰島素抗抗體與未標記胰島素(即被測樣品或標準品)充分反應,形成胰島素和胰島素抗抗體復合物。剩余未結合的胰島素抗抗體再與I-胰島素反應,形成I-胰島素和胰島素抗抗體復合物。用第二抗體將游離和結合部分分開,測定沉淀部分(B)放射性。依據胰島素標準曲線,可查
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島素分泌過多時,血糖下降迅速,腦組織受影響最大,可出現驚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島素休克。相反,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缺乏常導致血糖升高;若超過腎糖閾,則糖從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時由于血液
2014年,美國FDA批準了另一種經口吸入型普通胰島素干粉制劑。有研究顯示經口吸入型胰島素引起血清胰島素濃度快速升高,比皮下注射普通胰島素更快。但其吸收效率低,必須給予更大劑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吸入型胰島素的劑量只能以4U的幅度調整,禁用于慢性肺疾病患者。 胰島素給藥 皮下胰島素通過胰島素泵
胰島素信號通路胰島素在發揮作用時需首先與靶細胞膜上的一種異四聚體受體相結合。胰島素受體是膜糖蛋白,由兩個單獨的胰島素結合結構域(α亞單位)與兩個信號轉導結構域(β亞單位)組成。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后引起α亞單位構象改變,從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能夠結合
體內對抗胰島素的激素主要有胰升糖素、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它們都能使血糖升高。 (1)胰升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島α細胞分泌,在調節血糖濃度中對抗胰島素。胰升糖素的主要作用是迅速使肝臟中的糖元分解,促進肝臟葡萄糖的產生與輸出, 進入血液循環,以提高血糖水平。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