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結構與染色 菌體呈纖細圓柱形,螺旋細密規則,菌體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菌體結構自外向內分別是外膜、肽聚糖層和胞膜包繞的細胞質,外膜與肽聚糖層之間有兩根軸絲,各由一端伸至菌體的中央。革蘭染色不易著色,常用Fontana銀染色法,菌體被染成棕褐色,因菌體折光性強,常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 2.培養特性 需氧或微需氧。營養要求較高,常用柯氏培養基培養。最適溫度為28-30C,生長緩慢,在固體培養基中28℃培養2周后可形成半透明、不規則、直徑<2mm的扁平細小菌落。生化反應不活潑,不分解糖類、蛋白質,能產生過氧化氫酶。 3.抵抗力 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致病性螺旋體強。夏季在中性水或濕土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對疾病傳播有重要意義。對干燥、熱、日光抵抗力較弱,56℃10分鐘死亡。對化學消毒劑敏感。對青霉素、多西環素敏感。......閱讀全文
1.形態結構與染色 菌體呈纖細圓柱形,螺旋細密規則,菌體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菌體結構自外向內分別是外膜、肽聚糖層和胞膜包繞的細胞質,外膜與肽聚糖層之間有兩根軸絲,各由一端伸至菌體的中央。革蘭染色不易著色,常用Fontana銀染色法,菌體被染成棕褐色,因菌體折光性強,常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
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簡稱鉤體,種類很多,可分為致病性鉤體及非致病性鉤體兩大類。致病性鉤體能引起人及動物的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廣泛流行的一種人畜共患病,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為嚴重,對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國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
第一,避免犬與帶菌動物(尤其是豬與鼠類)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飼料接觸。被污染的環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氫氧化鈉,或3%來蘇兒消毒。 第二,驅鼠、滅鼠。 第三,嚴禁飼喂病畜肉及帶菌動物的生肉及其他產品。 第四,對較大的犬群每年進行1次檢疫,發現病犬及可疑感染犬,應及時隔離。青霉素
感染早期機體可通過非特異性免疫殺滅鉤體,但作用不強。感染1~2周后血中可出現特異性抗體,具有調理、凝集和溶解鉤體,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特異性抗體出現后可迅速清除血中鉤體,一般7~10天可把器官中的鉤體清除,但腎臟中鉤體受抗體影響較小,維持時間長。故尿中可較長時間(數周~數年)排菌。 鉤體隱
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簡稱鉤體,種類很多,可分為致病性鉤體及非致病性鉤體兩大類。致病性鉤體能引起人及動物的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廣泛流行的一種人畜共患者,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為嚴重,對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一、生物學
1.溶血毒素:不耐熱,對氧穩定,具有類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細胞膜溶解,當注入小羊體內時,可使小羊出現貧血、出血壞死、肝腫大與黃疸、血尿等。 2.細胞毒因子:在試管內對哺乳動物細胞有致細胞病變作用,小鼠腦內接種1~2小時后出現肌肉痙攣,呼吸困難,最后死亡。 3.內毒素樣物質;其性質不同于一般細
鉤端螺旋體菌體纖細,長短不一,一般為6~20um,寬0.1~0.2um,具有細密而規則的螺旋,菌體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常為“c”、“s”等形狀。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鉤體象一串發亮的微細珠粒,運動活潑,可曲屈,前后移動或圍繞長軸作快速旋轉。電鏡下鉤體為圓柱狀結構,最外層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質組
一般在病初及發病2~3周各采血一次進行下列試驗。 1.顯微鏡凝集試驗 是常用的方法,用標準株或當地常見菌侏作抗原,分別與病人不同稀釋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時,然后滴片作暗視野顯微檢查。若待檢血清中有某型抗體存在,則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見鉤體凝集成團,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價在1:40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引起的一種。 鉤端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目(Spirochaetales)螺旋體科(Spirochaetaceae)。有兩個種,其中問號鉤體(Leptospirainterroans)是人和動物的寄生菌。分為18個血清群,群之下又有160多個血清型,
?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營養要求不高,在含有兔血清、血紅蛋白或蛋白胨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對熱、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國已發現有25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