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小體的重要意義介紹
在80%的MRL/lprDIL小鼠中可產生核小體特異性抗體,該自身抗體產生早,先于其他抗核抗體,與腎小球腎炎有關。SLE患者多克隆核小體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抗原反應與鼠類SLE模型表現相似,核小體在SLE中作為主要自身抗原已得到證實。靶器官中免疫復合物的沉積和炎性介質(包括補體)的大量活化是引起SLE全身性組織炎癥損傷的基本機制之一。核小體會成為多克隆B細胞活化劑,這可能與SLE疾病的起始階段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核小體是SLE中致病性T輔助細胞識別的自身抗原,不僅引起同源B細胞產生核小體特異性自身抗體,而且引起抗DNA抗體和抗組蛋白抗體的形成。AnuA在抗ds?DNA陰性的SLE患者中有很高的陽性率(可達60%~65%)[8,16],因此AnuA對SLE患者更具有診斷價值。已經有證據表明,除了傳統的致病性抗雙鏈DNA抗體及其抗原抗體復合物外,核小體和組蛋白成分的自身抗體及其抗原抗體復合物,在SLE的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尤其是在......閱讀全文
核小體的重要意義介紹
在80%的MRL/lprDIL小鼠中可產生核小體特異性抗體,該自身抗體產生早,先于其他抗核抗體,與腎小球腎炎有關。SLE患者多克隆核小體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抗原反應與鼠類SLE模型表現相似,核小體在SLE中作為主要自身抗原已得到證實。靶器官中免疫復合物的沉積和炎性介質(包括補體)的大量活化是引起SL
核小體的臨床意義介紹
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并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每個核小體單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個組蛋白八聚體及一個分子H1;組蛋白八聚體構成核小體的盤狀核心結構;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盤繞組蛋白八聚體1.
關于核小體的實驗研究介紹
早在1956年為雙螺旋模型提供X衍射證據的Wilkins和另一位科學家Vittorio Luzzati對染色質進行了X衍射研究,發現染色質中具有間隔為10 nm的重復性結構。蛋白質和DNA本身的結構從來不會表現出這種重復性。推測可能是組蛋白和DNA的結合方式迫使DNA折疊或纏繞成具有10 nm周
核小體的原理
人們接著用化學交聯、高鹽分離組蛋白,以及X衍射等方法進一步研究組蛋白多聚體的結構、排列以及怎樣和DNA結合的,從而建立了核小體模型。1984年Klug和Butler進行了修正。核小體的構造可用圖表示:每一個核小體結合的DNA總量為200bp左右,一般在150~250變化范圍(micrococcal
核小體的構造
核小體的構造可用圖表示:每一個核小體結合的DNA總量為200bp左右,一般在150~250變化范圍(micrococcal nuclease)輕微消解染色質而得知的。連接兩個核小體的連接DNA?(linker DNA) 是最容易受到這種酶的作用,因此微球菌核酸酶在連接DNA處被切斷,此時每個重復單位
核小體的概念
核小體是由DNA和組蛋白形成的染色質基本結構單位。每個核小體由146bp的DNA纏繞組蛋白八聚體1.75圈形成。核小體核心顆粒之間通過50bp左右的連接DNA相連。H1結合在盤繞在八聚體上的DNA雙鏈開口處,核小體的形狀類似一個扁平的碟子或一個圓柱體,此時DNA的長度壓縮7倍,稱染色質纖維。染色質就
核小體的研究進展的介紹
國內已有少數醫院開展了AnuA的檢測,也已發表了數篇相關報道。有文獻報道,以核小體多肽特異性抗原治療鼠狼瘡模型的研究發現,核小體多肽特異性抗原可以抑制TH細胞和B細胞的激活,從而為研究SLE的發病機制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20]。但需要指出的是:AnuA的檢測對SLE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核小體
關于核小體的檢測技術的介紹
許多不同的技術已被用于檢測AnuA,除了LE細胞試驗以外,還有染色質包被的串珠乳膠凝集試驗,以及免疫沉淀(用天然組織蛋白重組酸萃取的組織部分和ELISA法都已被使用。早期的研究用“脫氧核苷蛋白”作抗原研制出一種孵育在1M生理鹽水中的染色質中的預備品,但未得到明確鑒定。后期報道已有更好的方法來鑒定
核小體的監測方法
許多不同的技術已被用于檢測AnuA,除了LE細胞試驗以外,還有染色質包被的串珠乳膠凝集試驗,以及免疫沉淀(用天然組織蛋白重組酸萃取的組織部分和ELISA法都已被使用。早期的研究用“脫氧核苷蛋白”作抗原研制出一種孵育在1M生理鹽水中的染色質中的預備品,但未得到明確鑒定。后期報道已有更好的方法來鑒定該預
核小體的監測方法
許多不同的技術已被用于檢測AnuA,除了LE細胞試驗以外,還有染色質包被的串珠乳膠凝集試驗,以及免疫沉淀(用天然組織蛋白重組酸萃取的組織部分和ELISA法都已被使用。早期的研究用“脫氧核苷蛋白”作抗原研制出一種孵育在1M生理鹽水中的染色質中的預備品,但未得到明確鑒定。后期報道已有更好的方法來鑒定該預